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2)》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8)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特征。


正确答案: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其构成特征包括:(1)侵犯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2)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行为。(3)犯罪主体是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当事人。(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已生效的判决裁定有义务、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其构成特征包括:(1)侵犯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2)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行为。(3)犯罪主体是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当事人。(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已生效的判决,裁定有义务、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负有执行义务并且具有执行能力的人以暴力、威胁方法妨害或者抗拒执行,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构成()。

A.妨害公务罪

B.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C.扰乱法庭秩序罪

D.抗拒法律实施罪


参考答案:B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要件。


正确答案: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
(2)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人民法院发生的有效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行为。
(3)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指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当事人。
(4)本罪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即明知对已生效的判决、裁定有义务、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


简述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参考答案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有能力执行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而拒不执行,情
  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特征是:
  (1)侵犯的客体是判决裁定的正常执行活动.侵犯的对象是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
  (2)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负有执行判决、裁定义务的人.
  (4)主观方面是故意。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体是( )。

A.一般主体

B.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与人民团体

C.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当事人

D.司法工作人员


正确答案:C
解析:参见《刑法》第313条的规定。掌握本罪还应当注意,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3条的解释》明确指出: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具有执行内容并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人民法院为依法执行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所作的裁定,属于该条规定的裁定。这一解释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题,甚至可能会在法条分析题中出现。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2)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8)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2)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8) 简答题 1简述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答: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4分) 本罪的构成特征是: (1)侵犯的客体是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犯罪对象只能是妇女和儿童。(3分)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或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2分)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1分) (4)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并具有出卖谋利的目的。(2分) 2简述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答: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有能力执行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4分) 本罪的构成特征是: (1)侵犯的客体是法院判决裁定的正常执行活动。行为指向的对象是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2分) (2)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2分) (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是负有执行判决、裁定义务的人。(2分) (4)主观方面是故意。(2分) 3. 简述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答: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行为。(5分) 本罪的构成特征是: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产品质量管理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分)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管理法规,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行为。(2分)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2分) (4)主观方面是故意。(1分) 4. 简述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答: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5分) 本罪的构成特征是: ()侵犯的客体是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犯罪对象只能是妇女和儿童。(2分)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或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1分) (3)犯罪主体是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l6周岁的人拐卖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者死亡的,应当承担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2分) (4)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并具有出卖谋利的目的。(2分) 5. 简述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答:破坏交通工具罪,是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5分) 本罪的构成特征是: (1)侵害的客体是公共交通运输安全。侵犯的对象只能是正在使用过程中的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2分) (2)客观方面表现为对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进行破坏,足以造成上述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或者毁坏危险的行为。本罪属于危险犯。(3分)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1分) (4)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1分) 6简述抢劫罪的构成特征。 答:抢劫罪的构成特征是: (1)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产和他人人身。(3分) (2)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财物所有人、持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或者迫使其当场交出财物的行为。(4分)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的人犯本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3分) (4)主观方面必须出于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2分) 7简述妨害公务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答: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履行职责,或者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4分) 本罪的构成特征是: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和红十字会的公务活动。侵犯的对象只能是正在依法执行职务、履行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3分) (2)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人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3分)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1分) (4)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1分) 8简述挪用公款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答: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5分) 本罪的构成特征是: (1)侵犯的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共财产所有权和国家的廉政制度。(2分)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2分) (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2分) (4)主观方面是故意。(1分) 9. 简述抢劫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答: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4分) 本罪的构成特征是: (1)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产和他人人身。(3分) (2)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财物所有人、持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或者迫使其当场交出财物的行为。(2分)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的人犯本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2分) (4)主观方面必须出于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1分) 10简述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答: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4分) 本罪的构成特征是: (1)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2分)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2分)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2分) (4)主观方面是出于过失。(2分) 11简述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主要区别。 答: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对社会的正常管理活动;后者侵犯的则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3分) (2)犯罪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既包括钱财等物质性利益,也包括非物质性利益;后者的对象则仅限于钱财。(2分) (3)构成犯罪的手段不同。前者只能是采用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地位、职称的方法进行欺骗;后者则可以用任何方法进行诈骗。(3分) (4)犯罪数额不同。前者的成立不以诈骗财物数额较大为要件;后者则必须达到规定的数额才构成犯罪。(2分) (5)犯罪目的不同。前者行为人可以是追求物质性利益,也可以是追求非物质性利益;后者则仅限于非法占有物质性利益(公私财物)。(2分) 12简述生产、销售假药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答:生产、销售假药罪,是指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5分)

简述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要件。


正确答案: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
(2)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人民法院发生的有效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行为。(3)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指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当事人。
(4)本罪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即明知对已生效的判决、裁定有义务、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


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罪的犯罪对象包括仲裁裁决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可能构成本罪
C.没有能力执行的当事人不构成本罪
D.拒不执行行为没有情节上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规定,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具有执行内容并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人民法院为依法执行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所作的裁定属于该条规定的裁定。因此,人民法院为依法执行仲裁裁决作出的裁定可以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而不是仲裁裁决本身,A选项说法错误。该解释规定,下列情形属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四)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上述第四项行为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或者滥用职权,有上述第四项行为的,同时又构成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因此,B选项说法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因此C选项说法正确,D选项说法错误。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拒不执行人民法院(  )。
A.判决或裁定的行为
B.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的行为
C.正确的判决或裁定的行为
D.合法的判决或裁定的行为


答案:B
解析: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对象是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


《刑法》第313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1)本条中“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的含义是什么?
(2)本条中“有能力执行”、“拒不执行”的含义是什么?
(3)“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包括哪些?
(4)行为人在暴力抗拒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过程中,杀害、重伤执行人员的,应当如何处理?


答案:
解析:
(1)本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具有执行内容并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人民法院为依法执行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所作的裁定属于该条规定的裁定。
(2)“有能力执行”是指已查实的证据证明,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具有履行特定义务的能力。如果行为人确实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丧失履行特定义务的能力,不能以犯罪论处。“拒不执行”是指行为人采取各种手段拒绝履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中所确定的义务。
(3)“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有五种:一是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二是担保人或者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三是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人民法院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四是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五是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如果拒不执行判决、裁定但情节轻微,不能以犯罪论处。如果行为人因没有能力执行判决、裁定而未能执行的,也不能以犯罪论处。
(4)行为人在暴力抗拒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过程中,杀害、重伤执行人员的,应择一重罪处理,即按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论处。


甲采取重伤的方法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民事判决,造成法院执行人员乙重伤。甲的行为构成(  )。
A.妨害公务罪
B.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C.故意伤害罪
D.过失致人重伤罪


答案:C
解析:
【精解】由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法定最高刑是3年有期徒刑,所以其手段行为不可能包括重伤行为,故使用重伤的方法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超出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规制范围,应当按照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故选C项。

更多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2)》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8)” 相关考题
考题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执行法()的。正确答案:有能力;院已生效

考题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犯罪主体是()、()。正确答案:负有执行判决;裁定义务的人

考题 单位集体决定拒不执行法院判决,逃避支付货款的行为,应认定为 A.相关自然人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B.单位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C.构成妨害公务罪 D.构成藐视司法罪答案:B解析:刑法修正案(九)》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单位。妨害公务罪只能是自然人犯罪,并且需要以暴力手段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刑法中不存在藐视司法罪。

考题 简述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答案:解析:(1)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客体是国家的审判制度的权威性。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犯罪对象是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 (3)本罪的主体是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个人和单位。 (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考题 下列犯罪中属于一般主体的犯罪是(  )。 A.偷税罪 B.盗窃罪 C.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D.贪污罪答案:B解析:【精解】偷税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纳税义务人或者扣缴义务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要求犯罪主体必须具有履行判决、裁定的义务。贪污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故选B项。

考题 下列哪种行为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A.行为人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或裁定的 B.行为人有能力执行而不执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或裁定的 C.行为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或裁定且情节严重的 D.行为人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或裁定的答案:C解析:[详解】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 严重的行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特征为:(1)侵犯客体为国家审判机关的 正常活动。(2)客观方面为对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 执行。(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当事人。 (4)主观方面为故意。根据《刑法》第313条的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考题 被告人王某决定拒不执行法院判决,抢在判决书生效前将法院查封的2万余斤苹果转卖他人,致使判决无法执行。关于王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B、涉嫌非法处置查封的财产罪C、同时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和非法处置查封的财产罪,择一重处D、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正确答案:B,D

考题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中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包括人民法院为依法执行()等所作的裁定。A、支付令B、生效的调解书C、仲裁裁决D、公证债权文书正确答案:A,B,C,D

考题 填空题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执行法()的。正确答案:有能力,院已生效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负有执行义务并且具有执行能力的人以暴力、威胁方法妨害或者抗拒执行,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构成()。A、妨害公务罪B、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C、扰乱法庭秩序罪D、抗拒法律实施罪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