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题目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课题名称】《长江之歌》
【教学对象】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长江之歌》
【主要目标】
学习《长江之歌》能够完整演唱。(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播放《长江之歌》,学生欣赏
2.视唱歌曲旋律
(1)学生随琴模唱歌曲旋律,老师注意纠错。
(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旋律。
3.演唱歌词
(1)学生朗读歌词。
(2)学生随钢琴填入歌词演唱。
4.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唱。
(2)学生根据旋律创编歌词。
5.小结作业
(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七年级欣赏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 【课题名称】非洲的灵感——鼓乐
? 【教学内容】欣赏加纳鼓乐
? 【教学目标】
? 1.从欣赏中提炼节奏,并初步感受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 2.通过参与鼓乐演奏,体验加纳鼓乐的风格特点。


答案:
解析:
(1)此教学设计中缺少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环节缺少小结与作业环节。
我们可以把教学重难点设置为: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教学难点:鼓乐演奏。
教学过程环节中的小结与作业设置为: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所学的加纳鼓乐及其风格特点,并请学生回家练习实践。
(2)本课的教学设计虽然内容丰富,导人环节更是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在欣赏体验的环节,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探究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练习节奏,更是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加纳鼓乐的理解。这说明教师在课前也是做足了功夫,但是还是有一些环节存在问题。
①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混乱,目标应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但此教学设计中并未这样设计,可以设计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领略非洲鼓乐的魅力,初步对非洲音乐产生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鼓乐演奏,体验加纳鼓乐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欣赏中提炼节奏,学习敲击节奏并初步感受、了解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②知识拓展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一段非洲舞蹈视频并模仿学习非洲舞蹈动作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应该要与本课加纳鼓乐相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一下舞蹈动作的节奏特点,再去根据这三种特点编创模仿。在这一环节的第三点里学生随着加纳鼓乐音乐,一部分同学敲打鼓乐节奏,另部分同学表演非洲歌舞,这一环节设置得也很精妙。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课堂纪律的把握,可以创设一个非洲部落音乐会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第2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走进维吾尔族舞蹈世界”
教学重点:了解维吾尔族舞蹈音乐的基本特点,并能配合音乐学跳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
舞步。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教学材料一




答案:
解析:
“走进维吾尔族舞蹈世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韵律,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独特的艺术特色,主动探索维吾尔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舞蹈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感受表达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并与他人进行探讨、交流、合作,加深对舞蹈动作的了解,准确把握舞蹈风格。
【知识与技能】学会维吾尔族舞蹈中赛乃姆舞蹈的三大步伐的基本动作,并在学习中进一步加深对基本体态和律动的肢体体验。
(2)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
1.了解学生舞蹈知识储备,为同学们表演一段维吾尔族舞蹈。
2.导入本课教学内容,教师出示课题名称。
3.教师介绍维吾尔族舞蹈的形式及风格特征。
二、维吾尔族舞蹈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律动的学习
1.观看完教师的表演后找出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及律动,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尝试练习。
2.教师介绍维吾尔族舞蹈动作韵律的特点: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摇身带晃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附点。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以传情达意。
3.总结出维吾尔族舞蹈脚步动作是弱拍处给予强势的处理。
4.探索维吾尔族舞蹈特点的形成原因。
(学生交流探索)
5.教师点评并引出赛乃姆舞蹈: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嘹望式、抚胸式等。赛乃姆的舞蹈风格特点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是分不开的,表
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
(二)赛乃姆舞蹈基本动作的学习
1.赛乃姆步伐的学习。
(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学习 “三步一踢”“踏蹲旁点”“垫步”三大步伐)
2.赛乃姆舞蹈组合的学习。
3.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4.播放歌曲《送我一枝玫瑰花》跟随音乐练习舞蹈组合动作。
5.学生分组,各组由小组长组织大家练习所学的动作,然后进行组内评价,相互帮助,纠正错误动作,以提高全组学习效果。
(三)巩固提高
1.教师展示一段舞蹈组合,请学生听一听这段舞蹈运用了什么伴奏乐器。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点评并介绍维吾尔族舞蹈常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手鼓、铁鼓、热瓦普等,主要鼓点是:

4.教师踏着鼓点给学生即兴表演一段维吾尔族舞蹈。
5.教师利用维吾尔族特色乐器伴奏,请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自由发挥,即兴创编舞蹈。
三、拓展提高
1.教师播放录像片段,请同学们判断是不是维吾尔族舞蹈。
(教师播两段舞蹈)
2.学生观看视频并探讨舞蹈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从体态、动律、动作特点、音乐等方面来判断。
4.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
四、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维吾尔族舞蹈,除此之外,我们国家其他民族如蒙古族、傣族、苗族、土家族等的舞蹈也都风格各异,而且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希望大家走进生活,用我们的双眼去观察生活,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多做了解,为我们以后更快更好地掌握这些民族舞蹈奠定基础。

第3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选修“歌唱"模块学生
教学内容:合唱《南屏晚钟》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10分)
(2) 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15分)
(3) 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10分)
附谱例



答案:
解析: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歌曲的演唱,结合歌词与旋律写作手法,体会作品表达的优美意境,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合作、探究的过程,发挥想象力体会作品优美的意境。
知识与技能:用优美、有弹性的声音进行三声部合唱。
教学重点:用优美、有弹性的声音进行三声部合唱。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意境,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一)导入:音阶练习,二声部轮唱音阶练习。
(二)学习歌曲
1.完整聆听,熟悉歌曲。
2.教师范唱,学生自由律动,并配合捻指、击拍。
3.教师无伴奏范唱。提出问题:歌曲分为几个段落
4.学唱歌曲:随琴演唱旋律(注意节奏、音准) ;复习五声调式,引导学生用良好的歌唱状态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5.二声部学习:教师指挥学生进行练习,注意二声部配合。老师提示:高音部是中音部的“回声”。练习中,教师用指挥图示反复练习。
6.三声部学习:在风琴的配合下学习低音声部。引导学生聆听钢琴演奏的三声部,启发想象。这样的声音像什么 (像模拟的钟声)。所以要用低沉、厚重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7.艺术处理:一、二声部演唱的声音更抒情、优美,三声部低沉厚重而富有弹性。三个声部在熟悉自己声部和其它声部的前提下,才可能在演唱时做到三个声部的协调统一。重视聆听其它声部,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声音谐和。
(3)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进行音阶练习,和音阶轮唱练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学唱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先聆听,再进行两遍范唱,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情感等音乐要素,突出了“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既而进行二声部、三声部学习,学唱过程中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形象和音乐特点体会三个声部间的关系,立足于“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导入到新授,内容设计逻辑严谨,由浅入深,是一篇优秀的三声部歌曲教学教案。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乐器合奏《雪绒花》(片段)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和重点。(10分)

(2)写出谱例中每件乐器的名称。(5分)

(3)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1)第一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教学重难点中的重点和难点;②四个要求: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③制定的依据:学科课标,即《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演奏课的相关目标要求;教材情况,即《雪绒花》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2)第二问要求写出乐器的名称,观察乐谱我们会发现前四行是标准的弦乐四重奏乐谱,第五行是打击乐谱,由于打击乐中多次出现颤音,由此判断该乐器为铃鼓。(3)第三问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①从问题出发点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选取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②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③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④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第5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多彩的民歌》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鉴赏课的基本教学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民歌的乐趣,树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我国各地民歌所折射和贯穿的中华民族精神。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南北民歌各自的特点,能够对南北民歌感兴趣。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民歌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比兴的修辞手法和地方方言。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播放视频,猜歌曲名字。
老师设置问题:阿宝演唱的是哪几首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多。民歌对于我们当代的学生来说似乎很久远,但是那又似乎离我们很近,在我们身边不经意就会流淌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且民歌作为我们中华优秀的遗产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它的历史,关注民歌的发展。
(二)新课教学
1.了解民歌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楚辞-汉朝乐府-唐宋时期的唐曲-明清时期的明清小曲-直到现在中国民歌大集。
2.了解民歌的概念
老师设置问题:什么是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民歌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期间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并在流传过程中集体加工而成,_般口耳相传,它的特点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歌的体裁包括山歌、小调、号子。
3.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
(1)师:如何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从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两个层面.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主要从音乐中突出的音乐要素来表现,而分析音乐要素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分析)
(2)欣赏音乐,感性和理性分析
师:这首作品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这首作品里边都有哪些音乐要素?(这首歌曲给我们最突出的表现是节奏,连续的后十六音符感觉像在草原上驰骋骑马一样,情绪非常欢快活泼.好像带给我们一种身在蒙古草原上的感觉)
4.对比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1)欣赏沂蒙山小调,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很舒展,感情非常的奔放,而且音调是高亢嘹亮的,这首歌曲是一首小调但是它带有山歌的风格;理性分析,它的旋律非常的大气磅礴,它的结构很规整,四个乐句非常的整齐,音色嘹亮,民族徵调式,还有就是鱼咬尾的创作方式。
(2)欣赏弥渡山歌,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非常的含蓄、内敛,给人一种朦胧美;理性分析,它的节奏平缓,旋律舒缓,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前六句全部都是兴、比,暗示着爱情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两句却表现了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调式是五声羽调式。
(3)学生自主探讨两首歌曲,从音乐要素分析两首乐曲的各自特点
北方民歌节奏规整,速度较轻快,旋律起伏变化大,音色高亢嘹亮,线条粗犷,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直白.情感色彩比较豪放,属于民族调式中的徵调式,声音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小,音色细腻委婉,艺术表现手法很内敛,情感色彩比较含蓄,善用比兴的手法,属于民族调式羽调式,声音假声多于真声。
(4)听歌曲,判断民歌。
5.学唱山西民歌《洗衣裳》
(1)欣赏歌曲
师:男女间这种美好的爱情,是为了追求这种美好的幸福生活,“亲疙蛋”“双屹丁”是什么意思?(“亲疙蛋”就是。亲爱的人”的意思,“双屹丁”是“双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学唱
老师评价:这首歌曲里面最有特点的就是那个小字,它运用了装饰音,演唱时要唱到位,假声多一些;第三句注意里面的儿化音;歌唱的时候要用山西的地方方言。
(3)学生完整地演唱
(4)男女生分组演唱
(三)巩固提高
1.播放音频,了解民歌的传承方式
师:民歌是自古以来都非常有特色的音乐,准能说一下民歌保留下来的形式有哪些吗?(流传至今的民歌有这三种,第一种就是原生态,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山西民歌就是原生态歌曲,第二种是在保留民歌主题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来丰富民歌的要素,第三种以民歌为基本素材,但是他完全创作出来的是一种新音乐,你比如说《青藏高原》,它是以藏族民歌作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一种新音乐的藏族民歌)
2、播放歌曲《天路》,学生跟随音乐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中国的南北民歌深深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土地上,犹如时代和生活的一面镜子,记载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的变迁。它是一幅油画,描绘了中国的苍凉、平静和灿烂、它更是一部宣言,彰显出中国人不屈不挠和大步向前的民族精神。同学们,民歌作为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理所应当把它传承下去,因为它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记忆、永远的魂魄、永远的根。

第6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鉴赏教学——拉丁美洲音乐(《告别》《小伙伴》《美丽的小天使》)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人环节和发声练习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25分)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教学设计。
【参考设计】
《拉丁美洲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感受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拉丁美洲的地理、语言、风俗等知识;体验、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用比较的方法记住主题;合作训练学会探戈舞步。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概况,了解拉丁美洲音乐是三种音乐(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和非洲黑人音乐)的融合,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的节奏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欣赏歌曲《美丽的小天使》和探戈乐曲《小伙伴》,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掌握拉丁美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学会探戈舞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这是一段什么舞蹈,它起源于什么地方?(拉丁舞)拉丁舞以它自由奔放的节奏和独特的个性征服了全世界。拉丁美洲除了有动感十足的舞蹈外,还有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拉美音乐的魅力。(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授
1.学生把自主探究的有关拉丁美洲知识概况的作业课件向大家做展示汇报。
介绍有关拉丁美洲各国地理位置和语言特点、拉丁美洲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等。
2.教师介绍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特点。
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多元混合型的音乐文化,在这些混合因素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因素:一是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居民,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是当时美洲音乐文化的主流;二是欧洲音乐文化。随着欧洲殖民统治者的入侵,尤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他们带来了欧洲的音乐文化;三是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16世纪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的黑人带来了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这三种音乐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拉丁美洲音乐文化。
3.介绍秘鲁排箫。
播放《告别》片段,教师: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对比上一节课介绍的罗马尼亚排箫的音色特点,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学生回答)
归纳:罗马尼亚排箫的音色比较清脆明亮,而秘鲁排箫音色较为深沉粗犷,音色空灵,听起来很原始。
4.听赏《美丽的小天使》。
(1)完整欣赏歌曲并思考问题。
①歌曲用什么语言演唱?(西班牙语)
②体验作品表达的音乐情绪。(爱情题材体现欢快、缠绵、优美动人的情绪,同时旋律的下行也表现了淡淡的忧愁)
③观察乐谱,用的是几声音阶?(七声音阶)
(2)熟悉主旋律,掌握切分音。
教师对比教唱有切分音和没有切分音的主旋律,让学生体验切分节奏带来的律动感,从而记住主旋律。
(3)学生跟着音响哼唱歌曲,总结演唱的特点。
哼唱片段,发现原唱没有按乐谱演唱,演唱者的演唱很随意、自由,这就充分体现了欧洲音乐和美洲音乐融合的特点。
5.听赏《小伙伴》。
(1)完整欣赏作品并思考问题。
①找出乐曲的基本节奏型。乐曲的基本节奏型就是主题的节奏,始终贯穿全曲。教师弹奏主题.学生拍打节奏。
②音乐主题极具特色,表现在哪?(旋律中七、八度的大跳和半音级进并存)教师弹奏有半音和没有半音的主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记住特色主题。
③作品主要表现怎样的音乐情绪?(音乐中有激越和平稳情绪并存、急切紧张与持重并存,体现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过程)
(2)介绍为探戈乐曲伴奏的特色乐器六角手风琴。(教师先让学生听一段六角手风琴音色,让学生辨别.再出示介绍六角手风琴构造的图片)
(3)播放一段探戈舞,让学生观察非洲黑人音乐的舞步和节奏。(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非洲黑人音乐最大的特点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特别是不断加入切分节奏,使音乐产生充满活力的律动。我们常听的“拉丁节奏”几乎都是以非洲黑人的音乐节奏为基础的.受西班牙音乐节奏的影响而发展成的独特的拉丁美洲音乐节奏。
三、巩固与提高
做切分节奏训练并模仿探戈舞步。教师选择几条切分节奏让学生训练,再请一位学生模仿示范,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选一对有舞蹈基础的男女同学上台模仿探戈舞步,本组其他成员为他们打节奏。四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的合作表现最突出。最后再穿插赵丽蓉学探戈的小品片段供大家娱乐欣赏,说明探戈深受观众喜爱。
四、小结与作业
拉丁美洲音乐主要由上面所讲的三种因素融合而成。这些因素的相互混合创造出了称为“拉丁美洲音乐”的独特的个性,是“混血的音乐”。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既能开阔我们的音乐视野,又能丰富我们的音乐内涵。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拉丁美洲音乐?请大家课下搜集你喜欢的拉丁美洲音乐的音响资料供大家欣赏。

第7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对下面七年级歌唱课《雪绒花》这一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并进行点评。


答案:
解析:
(1)优点: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目标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充实,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来进行了整个课堂设计教学。通过运用其他音乐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科综合突出了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拓展了学生艺术视野,加深了学生对雪绒花的理解。在新课讲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在拓展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在聆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肢体语言表现强弱规律,体现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2)缺点:由于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一个学科,因此,在教学目标环节应分三个维度叙述。同时,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也就是得把其中的第2点与第1点调换一下。教学设计不要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因为新课标倡导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把回答都设定好了,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教学课例还缺少小结与作业这一环节。

第8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5分)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第9题:

请根据对《饮酒歌》的分析,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饮酒歌》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丰富情感体验,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表演和参与活动,展示学生才能,能够感受、体验《饮酒歌》的音乐情绪,并能辨认变化着的演唱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重点】
歌剧概念及歌剧的艺术特点。
【难点】
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时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浪漫主义音乐
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
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
(1)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
(2)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多媒体展示浪漫时期的重点人物,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二)新课教授——感受歌剧《饮酒歌》
1.播放《饮酒歌》
(1)出示作曲家威尔第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第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
(2)歌剧介绍。
①师:歌剧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包含哪几方面?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歌剧由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族舞与芭蕾)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
②教师出示连线题,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并连线
歌剧——(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
音乐部分——(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
演唱部分——(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管弦乐——(声乐伴奏、舞蹈伴奏、序曲、前奏曲、间奏曲)
独唱的声乐体裁——(咏叹调和宣叙调)
(3)再次播放歌曲《饮酒歌》,感受歌曲情景。
师:音乐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活力?你仿佛看到什么场面?(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同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4)讲述故事梗概。(学生了解剧情并讲述,师概括主要内容并补充)
(5)分析第一幕《饮酒歌》。
①播放《饮酒歌》录像,学生观看,为歌曲划分段落(单三部曲式,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
②学生采JTl4,组竞答的方式分段欣赏,感受每段的演唱形式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师:请同学们通过旋律、节奏、调式分析每段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人物的内心有什么样的变化?(第一遍为阿尔弗莱德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其旋律色彩明朗,表现了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第二遍为薇奥列塔的咏叹调,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第三遍是阿尔弗莱德与维奥列塔的对唱、重唱及众人的合唱,此时的旋律转入降E大调,情绪显得更加热烈欢快。)。
2.再次欣赏全曲并学唱,掌握《饮酒歌》主旋律。
(1)播放歌曲,学生小声跟唱。
(2)教师钢琴教唱,引导学生熟悉主旋律,体会歌剧音乐演唱时的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歌唱技巧的处理,注意大六度跳进,节奏轻快而活泼,感情的调动和抒发)
(3)全体齐唱。
(4)根据演唱分组(男生、女生、重唱)
(三)巩固提高——表演剧情
1.教师按照所需人物角色,推荐学生表演剧情。
2.学生排练、表演,提高剧情的理解和表现力,其他学生当观众,进一步理解剧情、感受气氛,加深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渲染艺术。
3.将学生分组演唱歌剧(一组为爱好声乐的学生根据《饮酒歌》内容边领唱边加以相应的表演;二组为爱好舞蹈的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三组为参与合唱的学生)
4.学生完整表演歌剧片段《饮酒歌》,教师用录像机录制。
(四)小结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剧《茶花女》,了解了歌剧音乐的特点,通过表演和演唱,增进了大家对歌剧的熟悉,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浪漫时期的歌剧作品,并欣赏其重点片段。只要我们走进歌剧,走进音乐,音乐就会给我们无穷无尽美的享受。

第10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教学内容:乐器合奏《雪绒花》(片段)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和重点。
(2)写出谱例中每件乐器的名称。
(3)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雪绒花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体会《雪绒花》这一作品蕴含的爱国情感,并通过器乐合奏增强对器乐演奏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器乐合奏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音乐之美,并在合奏中加强与别人的合作,学会团结。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雪绒花》这一歌曲的曲谱视唱,能够熟悉《雪绒花》旋律,能够用各自掌握的乐器熟练演奏乐曲并达到合奏目的。
【教学重点】能够视唱曲谱并进行熟练演奏,并能合奏。
(2)乐器名称
根据给出曲谱,高声第一、第二旋律乐器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三旋律乐器为中提琴,第四旋律乐器为大提琴,第五旋律为打击乐器,鉴于旋律中有多次颤音出现,故选择铃鼓。
(3)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音乐之声》吗
教师通过对《音乐之声》的故事讲解,引出本课内容《雪绒花》。
【新课教学】
1.欣赏电影两次出现的插曲《雪绒花》
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
2.欣赏器乐合奏《雪绒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师:乐曲的速度、力度、变化是怎样的
3.分组学唱《雪绒花》曲谱
(1)分组自行视唱曲谱,老师巡回指导。
(2)小组轮流演唱各自对应曲谱,打击组敲击桌子。
(3)老师指挥,各小组伴着统一节奏共同演唱,体会和声效果。
4.器乐练习
(1)用钢琴调整各乐器音高。
(2)基本音阶练习。老师弹琴,弦乐吹管熟练指法,打击组按照给定节奏打节奏。
(3)分组进行各组器乐的旋律练习。
5.器乐合奏
各声部在老师指挥下进行慢速演奏。
6.纠错
对于各组乐器的强弱、错音、节奏错误进行指出并反复练习。
7.再次完整合奏,老师加人钢琴
8.情感激发
师:音乐是为了表现情感.这首歌曲的情感表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9.带感情完整演奏全曲
【拓展】
欣赏雅尼的器乐合奏《夜莺》。
【课堂小结】
合奏的境界博大精深,但也是一件件乐器组合起来的,我们只要好好练习,以后一定能够达到更完美的境界,课下大家去搜集一首器乐合奏曲,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