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怨憎会苦?何时才能断除这种痛苦?《前行》中讲的“怨憎会苦”

题目

什么是怨憎会苦?何时才能断除这种痛苦?《前行》中讲的“怨憎会苦”,主要是从哪个侧面分析的?为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第2题:

佛教认为造成人类烦恼的三毒是()

  • A、贪瞋痴
  • B、贪亲苦
  • C、贪瞋怨
  • D、贪苦痴

正确答案:A

第3题:

患者见憎寒壮热,口苦而干,二便秘涩,头晕、目赤,舌苔黄腻,脉数。治宜选方

A、银翘散

B、麻杏甘石汤

C、防风通圣散

D、大柴胡汤

E、桑菊饮


参考答案:C

第4题:

什么是求不得苦?遇到这种痛苦时,什么样的人可以轻易化解?什么样的人会越来越痛苦?你属于哪一种人?


正确答案: (一)定义:所谓求不得苦,是指世人欲望无有限度,因各自职业、地位、爱好、身份等不同,以致所求目标也各式各样,若对自己所爱乐的事物,如财产、地位、美色等,求之而不能得,这种痛苦即为求不得苦。如《大毗婆沙论》云:“求如意事,不果遂时,引生众苦,故名求不得苦。”
(二)轻易化解的人:观过轮回痛苦的人,对世间一切不会特别执著。如果学过大乘论典的人,心胸就会非常开阔,所求的东西得到了,不会过于欢喜;得不到,也不会过于伤心。因为你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因缘具足时,不费力也会自然成功,而如果因缘不具足,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三)越来越痛苦的人:大多的苦受、烦恼、忧愁,大多数都是求不得苦。尤其是现在的世间人,因看得太多、听得太多,以致所追求的目标和花样也很多。内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觉得自己极其倒霉、一无是处,这样想的结果,只能产生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弄得自己无所适从。

第5题:

为什么鲁迅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正确答案: 与舶来的“二西之教”(佛、耶两教)相比,道教可谓“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诚然,“儒教”也是土产,但是儒家更多影响社会的“上层”和知识阶层,“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就是“权势者”和读书人,也无非把孔夫子当“敲门砖”使,“目的一达,这器具就无用,如果不达呢,那可更加无用了。”这一论述鞭辟入里。
道教则不然。道教与中华民族民俗关系密切,其“群众基础”非同寻常地广泛。作为典型多神教,道教的信奉者不分阶层、行业、年龄:就年龄言,幼童醉心神仙传奇,中年迷恋房事养生,老人痴望长寿不死;就行业言,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刺绣崇妃绿,墨匠崇吕祖,乞丐、剃头匠崇罗祖,文具商崇文昌帝君;就阶层言,下焉者普通民众,中焉者举子士人,上焉者皇帝老子„„总之,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要长生的,迷上了炼丹术;要财宝的,迷上了点金术;想当官的,夜半去打醮祭神;要治病的,请道士来设斋上章;想使亡灵安宁,则让道士来作法事;想使活人无恙,则叫道士来画符念咒,道士可以给你驱邪捉鬼,也可以给你玩两套戏法;可以给你消灾,也可以代你祈福。”总之,道教完完全全表达了一颗“中国心”。

第6题:

八苦中,指因身的不协调所引起的是()

  • A、怨憎会苦
  • B、爱别离苦
  • C、生老病死苦。

正确答案:C

第7题:

目前现存最早的宫怨诗是?()

  • A、班婕妤《怨歌行》
  • B、王昌龄《长信秋词》
  • C、谢朓《玉阶怨》
  • D、刘长卿《长门怨》

正确答案:A

第8题:

民间上有所谓“怨怨相报何时了”的说法。试用民法学的有关原理对该说法加以辨析。


答案:
解析:
(1)该说法不完全正确。该说法反映了民法的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制度。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制度。除斥期间则是指民事实体权利的存续期间。
(2)“怨怨相报何时了”,意在劝告人们对“怨怨相报”必须及时了断,不能总是无休止地抱怨。从民法的角度讲,这句话表明,权利人应当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积极地行使权利,如果未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积极地行使请求权,则法律对他的权利将不予以保护。此外,除斥期间也要求权利人必须在法定期间内主张实体权利,如果没有在法定期间内行使权利,期间经过将导致该权利归于消灭。“怨怨相报何时了”表明,无论是合同之债,还是侵权损害赔偿之债,当事人应当在法定期间内有一个了断,不能无止无休。特别是在双方当事人的债权符合抵销的情形下,可以通过抵销以消灭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此时怨怨已经“相报”,没必要再进行了断。
(3)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由于诉讼时效仅仅适用于债权关系,所以不是所有的权利都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对于国有财产以及人身权,比如民事主体在行使姓名权、肖像权等权利时,就不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此外,基于物权所产生的请求权,比如物上请求权的行使,也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因此,“怨怨相报”在上述情形下,又具有相对意义的“无止无休”。
(4)可见,“怨怨相报何时了”这个反问句仅仅具有相对的意义。因此,该说法的表述不完全正确。

第9题:

苦的原因找到后,如何断除?


正确答案: 苦的核心是怕死亡,生死大事没解决。当你在闻思、在理解的时候,你要有崇高的理想目标,知道修行是非将相所能为的大丈夫事业。用生命去求法、去修,再怎么磨你都没关系,你都愿意。有这种修行的魄力,你才能真正体证到无常、无我,再来,做到无我。

第10题:

怨敌损恼我们,使我们感受身心痛苦,作者为什么反而说是我们害了他?


正确答案: 怨敌来损恼我,是因为我往昔造过类似恶业害过他人,业力今生成熟时,自然导致他对我生起嗔害心。而我依靠他的损恼,偿还宿债、积累功德,他却因缘我生嗔而堕落恶趣,长劫受苦。表面上看,他在损恼我,实际上是我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