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题目
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常见文言虚词“则”的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A
解析:
A项,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B项,用在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译为“就是”。C项,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却”。D项,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第2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下列教学行为体现了该要求的是( )。


A.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并翻译文言课文
B.教师让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C.教师让学生学习并总结“之”的用法
D.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文言课文

答案:C
解析:
A项:朗读并翻译文言文,能够使学生把握文章的断句、节奏,疏通文章大概意思。没有体现课标中的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B项: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能让学生读准字音,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没有体现课标中的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C项:教师让学生学习并总结“之”的用法,体现了学习重点虚词“之”的意义用法,达到了题干中所说的要求,故当选。

D项:背诵、默写文言课文是对学习文言文的巩固和提升。没有体现课标中的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第3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就是孤立的字词训练,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重视文本理解不等于是教师必须句句落实地串讲。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文本理解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唯一任务,但的确是基本任务。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文本理解不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是目的所在。
以下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言文教学需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
B.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可随文学习必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
C.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对文本进行阐述、评价
D.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答案:C
解析:
C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属于无中生有。

第4题: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主谓倒装句,以下不正确的是()。

  • A、四月秀萋,五月鸣蜩
  • B、敢问何谓也
  • C、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 D、美哉室

正确答案:B

第5题:

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虚词“而”的不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D、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A项表示转折;B项表示并列:C项表示顺承、承接;D项表示因果。因此答案选择C。

第6题: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欲信大义于天下”中“信”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C、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D、发问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题干中的“信”是通假字,通“伸”,“伸张”的意思。A项中,“简”通“拣”;C项中,“转”通“啭”;D项中,“适”通“谪”。B项中无通假现象,故当选。

第7题:

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虚词“而”的不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


A.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劝学》)
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D.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理解情况。

A项:该句的意思是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蓼蓝颜色更青。“而”的意思是“却”,表示转折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该句的意思是这四位君王都是贤明聪慧并且宽宏大量。“而”的意思是“并且”,表示并列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该句的意思是我正心惊肉跳想要回去,接着从水面上传来很大的声音。“而”的意思是“接着”,表示承接关系。与题干相符,当选。

D项:该句的意思是阻抑它的生机,拿这样的病梅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花都病残了。“而”的意思是“于是”,表示因果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8题:

在初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尚任《桃花扇》
B.白朴《长生殿》
C.蒲松龄《聊斋志异》
D.吴敬梓《儒林外史》

答案:B
解析:
B选项,《长生殿》是清代洪昇写的戏曲,白朴写的是《梧桐雨》,综上,B选项正确。

A、C、D选项,说法正确,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第9题:

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文言虚词。A项中的“乃”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故A项归纳解释有误,本题当选A项。

第10题: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相同的句子,以下学生给出答案错误的一项是()。

  • 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 B、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 C、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 D、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