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南北朝时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

题目

简述南北朝时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网络论坛论述方式的交融。


正确答案: ①评论最早表现为一种最为社会化和普遍化的社会行为方式;之后,在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载体上出现了新闻评论,成为一种专业化的媒介说话方式。
②由于网络论坛的特性,网络论坛的评论不再以媒体本身的评论为主,而是以网络用户对新闻事件进行的评论为主,论坛里面人人都可以对新闻发表自己的评论,也就赋予了新闻评论以新的论述形式和涵义。
③在论述方式上,传统言论由评论员以政论文章形式字句酌,逻辑严密,说理充分,是格式塔式的逻辑建构;网络论坛的实时对话,意见交流的随意性是对传统格式塔逻辑方式的解构,由此,形成特殊的论述方式,即人际对话式的交流方式。

第2题:

在哪一时期,代表着阿拉伯文化的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交融?()

  • A、元朝
  • B、南北朝
  • C、东汉
  • D、唐朝

正确答案:A

第3题:

佛教化为中土之果的的关键是()

A、得皇家首肯,支持佛教传播

B、融入汉文化

C、与文化精英层的交往,探讨、交融

D、对国祚在握者极尽输诚示好


参考答案:C

第4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小说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1.作品数量巨大;
2.作者队伍宏大;
3.小说质量不断提高。

第5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胡汉文化融合时期。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简述情景交融是如何实现的。


正确答案: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播音员的脑海里应该像电影那样,形成连续的活动画面;同时,这画面是带有播音员的感受,态度,感情的,不带有稿件本身蕴含着的作者的感受,态度,感情及播音员因此而产生的评价体验的“映象”。也就是说,从播音员理解和感受稿件中,不但感受到了其中的形象:“景”,而且感受到了其中的神采:“情”,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个过程不是结果,是运动不是静止的,是融合不是孤立的,我们就叫它“情景再现”。

第7题:

契丹文化与辽、汉文化交融所产生的辽代初期最为杰出的契丹诗人是(),现存一首遭猜忌而被迫离国时所作的《()》。诗句“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出自这首诗。


正确答案:耶律倍;海上诗

第8题:

简述闽台文学交融发展。


正确答案: 1、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
2、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
3、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
4、“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9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


正确答案:扩大训诂范围。出现义疏和集解。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研究。

第10题:

简述佛教在南北朝时发展的区别?


正确答案: (1)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都崇信佛法,以梁武帝为甚。南朝佛教“偏于谈理”,这是延续玄学清谈的习惯。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喜欢兴建寺院,但是舍身出家的人数不多。
(2)北朝佛教“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按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特别重视禅法。北朝喜欢立塔造像。北朝僧人特别多。寺院占据大量土地,这引起了北朝的只破寺僧、不毁教理的灭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