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在道路上骑车致乙受伤,乙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在法庭辩论阶段,甲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要求审判长丙回避,理由是丙是乙的邻居,自然会作出有利于乙的判决。经了解,乙和丙虽然在同一小区居住,但并不同楼,二人也并不认识,于是该法院院长作出了决定,驳回甲的申请,甲不服,要求复议一次,法院经复议 维持了原决定,并通知了甲。本案中丙的回避由法院院长作出是否合法?

题目

甲在道路上骑车致乙受伤,乙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在法庭辩论阶段,甲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要求审判长丙回避,理由是丙是乙的邻居,自然会作出有利于乙的判决。经了解,乙和丙虽然在同一小区居住,但并不同楼,二人也并不认识,于是该法院院长作出了决定,驳回甲的申请,甲不服,要求复议一次,法院经复议 维持了原决定,并通知了甲。本案中丙的回避由法院院长作出是否合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某地人民法院审理一起故意伤害案的过程中,被告人甲(19岁)的父亲乙向法庭提出申请,要求出席法庭的公诉人丙回避,原因是丙是本案被害人的大学同学,法庭当庭驳回乙的回避申请。后被告人甲又提出审理本案的法官丁在开庭前曾经会见过被害人,所以申请其回避,后经法庭查证并非属实,于是驳回被告人甲的回避申请。则关于本案中有关回避的说法错误的是( )。A.乙无权申请公诉人丙回避,因为乙不是本案的当事人B.法院若认为丙确实应当回避,可以报请院长直接决定丙回避C.被告人甲应当对其提出的有关法官丁的回避申请提供证明材料证明D.被告人甲对法庭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当庭申请复议一次


正确答案:B

本题考查回避的申请程序、决定程序和救济程序。依据《刑事诉讼法》第28条的规定,只有案件的当事人和法定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申请,甲已成年,其父亲作为近亲属没有该权利。故A项是正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0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出庭的检察人员、书记员提出回避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指派该检察人员出庭的人民检察院,由该院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由此可见,法院院长无权直接决定丙回避,故B项错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7条的规定,在此情况下,申请人应当提供证明材料,故C项正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8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决定可以申请复议,故D项正确。

第2题:

某公司被甲市乙区地税局处以4500元罚款。该公司不服,于2009年8月4日依法向甲市地税局(位于该市丙区)申请复议。甲市地税局子9月18日作出维持原处罚的复议决定。该公司仍不服,分别向丙区人民法院和乙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丙区人民法院于9月23日收到起诉状,乙区人民法院于9月26日收到起诉状。关于适格被告和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区地税局是被告,由丙区人民法院管辖B.甲市地税局是被告,由丙区人民法院管辖C.乙区地税局是被告,由乙区人民法院管辖D.甲市地税局是被告,由乙区人民法院管辖


正确答案:A
本题考查的是行政诉讼的被告和管辖。根据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具体行政行为经行政复议机关复议,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因此本案中乙区地税局应当是被告。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案件原则上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只有在行政案件经过行政复议,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该案件才能根据原告的选择确定管辖法院。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第3题:

甲失踪五年,经其妻乙申请,人民法院宣告甲死亡,此后,乙与丙结婚。两年后,甲返回并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认定乙丙婚姻无效恢复与乙的婚姻关系,人民法院应该()。

A.认定乙与丙的婚姻关系无效

B.确认乙与丙的婚姻关系有效

C.撤销乙与丙的婚姻关系,确认甲与乙的婚姻关系恢复

D.要求乙与丙解除婚姻关系


参考答案:B

第4题:

甲有借条证明乙欠其1000元,到期后经多次催要未果,遂将乙诉至人民法院并申请诉讼保全。人民法院受理后作出保全决定,将乙家中向丙借用的笔记本电脑扣押,并责令其10天内还款。乙不服提出了复议申请并要求暂停执行保全措施,法院受理了该申请但没暂停保全措施。本案中法院的做法错误的是:

A:以决定的方式作出保全措施
B:扣押乙向丙借用的笔记本电脑
C:责令乙10天内还款
D:没暂停保全措施的执行

答案:A,B,C
解析: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0条,财产保全应以裁定的方式作出,故A错。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2条,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故B错。在保全文书中责令被申请人还款无法律根据,故C也错。D的做法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是正确的。

第5题:

某诈骗案,被告人甲17岁。开庭审理过程中,甲的父亲乙提出申请,要求担任本案庭审记录工作的书记员丙回避,理由是听人说被害人的父亲丁在开庭前曾请丙出去吃过饭。关于本案的回避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乙提出回避申请,应当经过甲同意

B、乙提出回避申请时,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C、是否批准本案中的回避申请,由审判长决定

D、是否批准本案中的回避申请,由法院院长决定


参考答案:BD

第6题:

某故意伤害案,被告人甲17岁。在开庭审理过程中,甲的父亲乙提出申请,要求担任本案庭审审判员丙回避,理由是听人说被害人的父亲丁在开庭前曾请丙出去吃过饭。关于本案中的回避,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乙提出回避申请,应当经过甲同意

B.乙提出回避申请时,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C.是否批准本案中的回避申请,由审判长决定

D.是否批准本案中的回避申请,由法院院长决定


正确答案:BD

第7题:

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被甲县国税局处以4500元罚款,该公司不服,于2003年8月4日依法向乙市国税局(位于该市丙区)申请复议,乙市国税局于9月18日作出维持原处罚的复议决定。该公司仍不服,分别向丙区人民法院和甲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丙区人民法院于9月23日收到起诉状,甲县人民法院于9月26日收到起诉状。本案中 ( )。

A.甲县国税局是被告,由丙区人民法院管辖

B.乙市国税局是被告,由丙区人民法院管辖

C.甲县国税局是被告,由甲县人民法院管辖

D.乙县国税局是被告,由甲县人民法院管辖


正确答案:C

第8题:

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被甲县国税局处以4500元罚款,该公司不服,于2007年8月4日依法向乙市国税局(位于该市丙区)申请复议,乙市国税局于9月18日作出维持原处罚的复议决定。该公司仍不服,分别向丙区人民法院和甲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丙区人民法院于9月23日收到起诉状,甲县人民法院于9月26日收到起诉状。本案中( )。

A.甲县国税局是被告,由丙区人民法院管辖

B.乙市国税局是被告,由丙区人民法院管辖

C.甲县国税局是被告,由甲县人民法院管辖

D.乙市国税局是被告,由甲县人民法院管辖机关即甲县国税局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行政诉讼的被告及管辖。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原告申请复议但复议机关做出维持决定,原告不服复议机关的决定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由最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所以本案应由甲县人民法院管辖。

第9题:

甲、乙与丙签订房屋租赁协议,合租丙的一套三室一厅住房,因丙未能按时向甲与乙交付承租的房屋,甲与乙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房屋租赁协议。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A:甲申请撤诉,人民法院应裁定不准,因为该申请撤诉行为未经过乙的同意
B:甲因生病暂时无法参加诉讼,但乙可以继续进行诉讼
C:一审判决作出后,如果甲不服提出上诉,该上诉行为经乙同意对其发生效力
D:甲不得单方与丙和解,因为甲与乙是共同原告

答案:B,C,D
解析:
【考点】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内部关系。详解: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但是,共同诉讼人中一人对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的,如果上诉后为不可分之诉,不管其他诉讼人是否承认该诉讼行为,上诉的效力都及于共同诉讼人全体。本案中甲乙之间的诉讼标的具有同一性,所以,未经乙的同意,甲不能撤诉,A项正确。甲的上诉行为对乙发生效力,C项不正确。甲的和解行为只有经过乙的承认才对其发生效力,D项不正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50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应当中止诉讼,故B项不正确。因此:本题答案应为B、C、D三项。

第10题:

某诈骗案,被告人甲17岁。在开庭审理过程中,甲的父亲乙提出申请,要求担任本案庭审记录工作的书记员丙回避,理由是听人说被害人的父亲丁在开庭前曾请丙吃过饭,关于本案中的回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提出回避申请时,应经过甲的同意
B.乙提出回避申请时,应该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C.是否批准本案中的回避申请,由审判长决定
D.是否批准本案中的回避申请,由法院院长决定

答案:B,D
解析:
本题考查回避的理由。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0条的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入的请客送礼,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乙是甲的法定代理人,具有独立的申请回避权,因此A项错误。根据《刑诉解释》第28条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依照刑事诉讼法第30条和本解释第24条规定申请回避,应当提供证明材料。因此B项正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1条、第32条的规定,D项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