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rdqu

题目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段对话给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最为重要的启示是()。

  • A、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 B、要正确履行各项职能
  • C、要努力树立政府权威
  • D、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孙子曰:“故知兵之将,民之司令,国家安危之主。”此处“司令”是指()

  • A、掌握人民生死者
  • B、负责狱政者
  • C、教民武艺者
  • D、子嗣后

正确答案:A

第2题:

子贡问政。子曰:(),民信之矣。


正确答案:足食,足兵

第3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粗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正确答案:

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第4题:

下列哪一项体现了孔子的勤政思想?()

  • A、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 B、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 C、子路问政。子曰:无倦
  •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第5题:

“足食、足兵、民信之”是孔子认为的从政最重要的三件事。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孙子曰:「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此处「司命」是指()

  • A、掌握人民生死者
  • B、负责狱政者
  • C、教民武艺者
  • D、子嗣后代

正确答案:A

第7题:

下列不属于老子关于战争的看法的是()

  • A、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B、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 C、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 D、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正确答案:D

第8题:

孔子曰:“上好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是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段话表明孔子施教内容()。

A.责任性
B.脱离社会生产
C.具有全面性
D.结合社会生产

答案:B
解析:

第9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 A、有耻且格
  • B、天下治矣
  • C、民免而无耻
  •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孔子在回答子贡时,提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的三个起码条件有()。

  • A、食
  • B、民
  • C、兵
  • D、信

正确答案:A,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