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政,孔子的回答堪称治国三要素,指的是()。A、足信、足义、民处之B、足兵、足礼、民敬之C、足礼、足乐、民乐之D、足食、足兵、民信之

题目

子贡问政,孔子的回答堪称治国三要素,指的是()。

  • A、足信、足义、民处之
  • B、足兵、足礼、民敬之
  • C、足礼、足乐、民乐之
  • D、足食、足兵、民信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不直接交接的经脉是

A、手之阳经与手之阴经

B、手之阳经与足之阳经

C、手之阴经与足之阴经

D、足之阳经与足之阴经

E、手之阳经与足之阴经


正确答案:E

第2题:

简述韩非反足民论。


参考答案:

儒家主张藏富于民,墨家以饥、寒、劳为民之三患。道家主张在不同程度上要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要求,管子虽说“民富不可使”,但也说,“民贫则难治也。”商鞅最早提出“国富民贫”的理论,目的是建立强力政治,而韩非从理论上公开反对足民,认为足民不独不足以言治,而且是有害的。他认为财货足用以后,会产生奢侈及怠惰两种害处,两者应除去,使人贫困。


第3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粗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正确答案:

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第4题:

子贡问政。子曰:(),民信之矣。


正确答案:足食,足兵

第5题: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广必不得已而去,于斯 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孔子再回答“必不得已而去”时,最后保留了“民信之矣”。下列与孔子的观点一致的是( )。

A.软实力即精神力是综合国力中重要的部分
B.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提高综合国力
C.政府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D.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A [解析]孔子将“民信”视为立国之本,强调的是精神的重要性,也即A项中所说的“软实力”, 故选A。

第6题:

在手指末端交接的经脉是

A.手之阳经与手之阴经

B.手之阳经与足之阳经

C.手之阴经与足之阴经

D.足之阳经与足之阴经

E.手之阳经与足之阴经


正确答案:A
十二二经的交接规律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在手指末端交接的经脉是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手太阳与手少阴、手少阳与手厥阴,即手之阳经与手之阴经。不直接交接的经脉是手之阳经与足之阴经。考点: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第7题:

对于春秋时期的某国,如果仓廪实或衣食足,则民知礼节或知荣辱。如果民知礼节或知荣辱,则或者国富,或者民强。如果民强,则百业兴。
事实上该国并非国富,而且并非百业兴。由此可推出,( )。
A.该国仓廪实但并非衣食足 B.该国并非仓廪实但衣食足
C.该国仓廪实且衣食足 D.该国并非仓廪实且并非衣食足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翻译推理。根据题干有,①仓廪实或衣食足→知礼节或知荣辱,②知礼节或知荣辱→国富或民强,③民强→百业兴。由③可得百业不兴→民不强,由②得民不强且国不富→不知礼节且不知荣辱,由①得不知礼节且不知荣辱→仓廪不实且衣食不足,所以选择D选项。

第8题:

《灵枢·经脉》十二经脉病候中,哪两种经脉所呈现的病证为腰痛?( )

A、胃足阳明之脉

B、脾足太阴之脉

C、膀胱足太阳之脉

D、胆足少阳之脉

E、肝足厥阴之脉


参考答案:CE

第9题:

“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指的是()。

  • A、态臣
  • B、忠臣
  • C、功臣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论语》)解释句中“比”。


正确答案: 比:等到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