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题目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在回答“必不得已而去”时,最后保留了“民信之矣”。下列与孔子的观点一致的是()

  • A、软实力及精神力是综合国力中重要的部分
  • B、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提高综合国力
  • C、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子贡问政。子曰:(),民信之矣。


正确答案:足食,足兵

第2题:

下列不属于老子关于战争的看法的是()

  • A、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B、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 C、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 D、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正确答案:D

第3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粗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正确答案:

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第4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

  • A、取信于民
  • B、为政以德
  • C、讲究礼节
  • D、因材施教

正确答案:A

第5题:

子贡问孔子说: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只要三条就足矣,分别为()。

  • A、足够的粮食
  • B、为政以德
  • C、强大的军队
  • D、对国家的信仰

正确答案:A,C,D

第6题:

翻译: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正确答案: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在日常的为人处世中实行这五种品德,就称得上是仁了。”(子张)请问是哪五种品德。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有显著成效,慈惠就足够来使人愿意出力。”

第7题:

“足食、足兵、民信之”是孔子认为的从政最重要的三件事。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孔子曰:“上好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是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段话表明孔子施教内容()。

A.责任性
B.脱离社会生产
C.具有全面性
D.结合社会生产

答案:B
解析:

第9题:

孔子在回答子贡时,提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的三个起码条件有()。

  • A、食
  • B、民
  • C、兵
  • D、信

正确答案:A,C,D

第10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

  • A、取信于民
  • B、为政以德
  • C、讲究礼节
  • D、因材施教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