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本科《文论专题》期末试题及答案

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音》篇。批评原则有“六义”,即:一则()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A.情浓

B.情深

C.情真

D.情远


参考答案:B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A.“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B.言有尽而意无穷

C.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D.文已尽而意有余


参考答案:A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A.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D.文已尽而意有余


参考答案:C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B.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C.文已尽而意有余

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参考答案:B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艺不涉及政治的是()

A.印象主义批评

B.社会历史批评

C.唯美主义批评

D.形式主义批评


参考答案:C


2019本科文论专题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50)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 等是“兴观群怨”中()的丰富和完善。A. 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C.诗可以怨 D.诗可以群2.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A.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B. 文已尽而意有余C.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D. 言有尽而意无穷3. 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知音篇。批评原则有 “六义” r即:一则()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A.情真 B.情深C.情浓 D.情远4.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蝶则是以()说著名。A.滋味 B.品味C.食味 D.气味5. 叶燮所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的能力,以及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是“才胆 识力中的()。A. “力 B. “胆C. “才 D. “识”6. 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耍有()oA. “团圆之趣” B. “悲剧之情”C. “同情之举 D. “机趣神韵”7. 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A.水浒传B.红楼梦C.西游记D.三国演义8. 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A.科学性 B.理性C.感性 D.目的性9. 弗洛伊德关于艺术的基本看法,也就是对艺术本质的认识,用一句话概括,艺术是艺术家未满足的 欲望的0实现。A.幻想性 B.现实性C.理想性 D.智能性10. 接受美学强调()阅读与体验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产生及最后完成具有重要作用。A.作者 B.读者C.评论者 D.主人公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1. 简要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12. 亚里士多德怎样说明“情节”在悲剧中的地位和作用?请筒要说明。13. 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哪些“层面” ?请予以说明。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14. 结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谈谈李渔的“浅处见才”说给我们的理论启示。15. 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开卷)(供参考)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I. C2. A3. B4. A5. D6. A7. A8. C9. A10. B二、筒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II. 筒要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木标志。(4分)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4分)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4分)12. 亚里士多德怎样说明“情节”在悲剧中的地位和作用?请筒要说明。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 动,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白己的行动”。所以,人物不是 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6分)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此外,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 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因此,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6 分)13. 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哪些“层而” ?请予以说明。有四个层面:(1)声音层而。(3分)(2)意义层而。(3分)(3)意象和隐喻层面。(3分)(4)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而。(3分)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14. 结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谈谈李渔的“浅处见才”说给我们的理论启示。首先,从戏曲创作本身讲,理想的戏曲应该是“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才”与“浅”、高 雅和通俗理应和谐辩证地统一于同一作品当中。(7分)其次,从戏曲本位观来看,真正的戏曲应该是“观众本位”的,“浅”也好,“才”亦罢,观众是最 后来衡量戏曲优劣的唯一尺度。(7分)最后,从戏曲通变观来讲,健康的戏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它需要在“才”、“浅”相谐、高雅 与通俗两不偏废的前提下,既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同时警惕个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8分)15. 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一方面,其对于艺术家创作动机的研究,潜意识的探讨,对于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拓宽和丰富了人 们对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中的“受动”作用和艺术的意义的理解认识,并旦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批评 或传记批评的发展。后来在西方出现的“原型批评”、“神话批评”亦与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其提出 的“症侯”论,可谓是在“反映”论和“表现”论之外的一种新见,开启了人们分析艺术作品、艺术形象 的新思路o (12分)另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偏颇、荒诞和乖谬之处也是明显可见的。其将艺术创造一律看作是艺术家的白 日梦,将一切艺术家统统视为受原始本能尤其是性木能支配和控制的人,这不仅是无视艺术家具有在后天 环境中生成的互不相同的个性存在,把他们从心理上抽象化了,而旦更是否定了艺术家(以及一切社会的 人)具有相对独立于其肉体欲望的精神追求,将他们还原为了森林动物,或在木质上是极端自私、仇视社 会伦理道德的心理罪犯。(10分)(简答题与论述题学生的回答只要能够围绕要点组织答案,且能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以给相应分数。)

《吕氏春秋•本味篇》中的“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咸而不减酸而不酷,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体现了传统饮食的一种()思想。


参考答案:辩证


下列表述中,与“盈科而后进”所体现的教学原则相一致的是( )

A.不陵节而施
B.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答案:A,B
解析:
“盈科而后进”的意思是:流水在前进的过程中,要填满每一个坑,然后才能继续向前。即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C项体现的是启发性原则,D项体现的是因材施教原则。


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蕴含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A.不人虎穴,焉得虎子
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理解题。“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蕴含的哲学道理是实践出真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指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只有经过大量实践才能获取真知。所以选择D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前日范希文①贬官后,与足下②相见于安道③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
师鲁④,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辩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已。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选自欧阳修《与高司谏书》)
【注】①范希文:即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②足下:指高若讷,字敏之,时任左司谏。 ③安道:即余靖,字安道,当时任集贤校理。 ④师鲁:即尹诛,字师鲁,北宋文学家。
欧阳修在信中表达的态度有下列几种概括,确切的一种是:

A.欧阳修为范希文被贬而鸣不平。
B.欧阳修赞扬范希文刚正、博学,批评高司谏不敢忤宰相、持公道,只惜官位利禄。
C.欧阳修揭露高司谏因懦弱而严重失职,反而昂然自得,了无愧畏的种种错误。
D.为范希文无辜被贬又遭诋毁而鸣不平,痛斥高司谏趋炎附势、以智文过的卑劣行径。

答案:D
解析: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而后可以言诗也。

更多 “2019本科《文论专题》期末试题及答案” 相关考题
考题 单选题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C 文已尽而意有余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正确答案:A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单选题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音》篇。批评原则有“六义”,即:一则()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A 情深B 情真C 情浓D 情远正确答案:B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不属于欧阳修文学主张的是()。A、强调文学的特性B、写人要“不虚美,不溢恶”,要“事信言文”C、要彻底摒弃骈文、西昆体D、写作时要“纪大而略小”,“文简而意深”正确答案:C

考题 单选题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A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B 文已尽而意有余C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D 言有尽而意无穷正确答案:D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作者在《徐文长传》文中感叹徐渭“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有何思想内涵,表现了怎样一种感情态度?正确答案: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中有我”,始终满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在文中感叹徐渭“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明显的传导出作者与传主之间的思想的交融与共鸣,表现出作者对徐文长惺惺相惜之情,亦可见自写胸襟之意。

考题 填空题《吕氏春秋•本味篇》中的“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咸而不减酸而不酷,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体现了传统饮食的一种()思想。正确答案:辩证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单选题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C 文已尽而意有余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正确答案:D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填空题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而后可以言诗也。正确答案:味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填空题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而后可以言诗也。”正确答案:味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单选题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音》篇。批评方法有“六观”,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A 通变B 高远C 情致D 美善正确答案:B解析: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