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题目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论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①论儿童教育的意义儿童应该早施教,即从孩子幼小时起,就要抓紧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孩子知识、性情未定,及早对他们进行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灌输,使儿童知其然并养成习惯,容易收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令其接受正面的培养。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将之比喻为打“坯模”。②论学“眼前事”与编著《小学》朱熹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就儿童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眼前事”去教他们,他认为学必自近者易者始,并认为学问之道只就眼前日用的开始,初学应给以简单容易的内容。儿童主要是学习眼前日用之事,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他说:“教小儿只说个义理大概,只眼前事或洒扫、应对之类作段子亦可。”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规矩去做”。除进行道德规范训练以外,还要给以读书写字的基本训练,“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也应在所教内容之中。朱熹还认为,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注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力求形象生动以便于接受。他提倡学校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讲明道理,只用惩治的方法是不能取得效果的。③首创《须知》、《学则》的教育形式,编著《童蒙须知》
朱熹编订的《童蒙须知》是他为儿童制定的习学“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方面,对儿童的生活起居、读书学习、道德行为礼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第2题:

试论述卢梭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1)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故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故"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故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2)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3)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①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②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是发展听觉。卢梭提出了感觉的具体方法,并把游戏、绘画、唱歌等活动看作是感觉教育的最好途径;此外,还提出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以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故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卢梭认为,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让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口头说教。他提出,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人自然后果法。 ③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故已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他说:"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他还指出,成人对儿童的指导要少,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独立解决问题。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适应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人的心灵。卢梭最推崇手工劳动,认为它最自由,最近于自然状态,最独立,不受他人束缚。总之,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 ④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卢梭指出,应该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即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同时,他指出,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

第3题: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主张“有教无类”,他从探讨人的本性人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差异不大,所以注重后天教育;(2)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和仁爱;(3)教学纲领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4)承认先天差异,重视因材施教;(5)提倡启发式教学。

第4题:

试论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其教育思想如下:(1)杜威教育思想的内容①教育的本质a.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理想的学校生活应与儿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b.教育即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的要求。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c.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 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过程。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经验过程中,儿童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形成能力养成品德;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会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b.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杜威的社会理想是民主主义,民主主义的特征就是社会成员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个人发展与民主的社会目标是统一-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理想的人来促进个人的发展,实现民主的社会目标。理想的人的特征包括: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③课程与教材a.从做中学杜威批判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制,认为课程和教材都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其经验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b.教材心理化杜威主张以教材心理化,即在传授系统知识的过程中要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来使儿童同时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然后将直接经验组织化,逐渐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的那种教材形式。杜威认为必须从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强调对直接经验加以组织、抽象和概括。④论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思维与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倡反思思维,并把思维的五步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锻炼智慧。同时他还把科学思维视为革除社会弊端、实现社会理想的最重要手段,并把它与民主主义联系起来。⑤论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他提倡与人合作的新个人主义,重视理智的作用,主张在社会性的情境中实施道德教育,并且将道德教育的原理分为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力图使道德和道德教育成为调节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手段。(2)杜威教育思想的评价①影响a.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b.杜威一生访问过许多国家,如中国、日本、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c.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在杜威的影响下,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一些大城市还建立了实验学校或“杜威学校”。教育家如陶行知,还吸取杜威教育理论中有益的东西,加以改造,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来。②局限性杜威对教育抱有过高的期望,企图通过教育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而且他对许多基本教育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在教育实践的运用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的结果。杜威来华和他的教育著作在中国的广泛译述,控制了旧中国教育的实施,推进了世界新教育改革在中国的传播,但却阻滞了马列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总之,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其不完备之处,但是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直到今天仍然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第5题: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答案:
解析:
孔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二是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翔实,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1)孔子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仁”“礼”。①“仁”的思想:孔子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②“礼”的思想:孔子的“礼”是就政治而言的,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2)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①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主张通过文化教育工作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②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孑L子承认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3)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是一种创举。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4)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5)孔子的教学思想。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承袭了西周的传统“六艺”教育,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充实了“六艺”的内容,传授的教材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由博返约等。(6)有关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与“礼”作为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还要注重如何育德,他提出了一些德育原则,如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7)关于教师的论述。身为教师应该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教师要尽职尽责,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还要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综上所述,孔子以自己一生的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的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打破了贵族子弟对受教育权的垄断,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的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同时还给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成为教育史上的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由于受历史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超出封建思想的界限,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民主性,并且,其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鄙视,这可以从其教育内容中看出。因此,我们在宣扬孔子的积极思想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局限性,扬长避短。

第6题:

简述孔子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子曰“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传授“六艺”,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的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第7题:

试论述和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答案:
解析:
当今世界,社会和科技发展迅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人的智力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成为国内外教学方法研究的热点,可以说言必称“启发”。启发式教学法已成为国内外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从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中国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首创者,而西方则公认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后世东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有趣的是,

第8题:

简述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①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
②论教育作用:论教育的社会功能;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③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出“贤人”和“君子”。关于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④论教育内容:关于教学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⑤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即学思并重、温故知新。

第9题:

试评述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答案:
解析: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孑L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是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 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入事,忽 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①学一思一行并重;②因材施教;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 教学的人): (8)道德教育: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②道德教育 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第10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至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