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题目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就是孤立的字词训练,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重视文本理解不等于是教师必须句句落实地串讲。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文本理解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唯一任务,但的确是基本任务。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文本理解不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是目的所在。
以下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言文教学需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
B.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可随文学习必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
C.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对文本进行阐述、评价
D.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赤壁之战》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大战结束,周瑜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他又会向部下怎样总结
生: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
(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说得对!曹操不会开总结会。但他回去之后会不会自己反省一下我们就说说他反省
的内容,好不好
(生开始踊跃发言)
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学生对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发挥了主体作用

B.教师化解了“无法预约的尴尬”,成功转化课堂氛围

C.遇到学生“唱反调”.教师巧妙回避以保证课堂效率

D.教师的教学机智源于尊重学生和及时反思教学的问题

答案:C
解析:
教学实录中,教师并没有回避学生提出的质疑,而是运用教学机智进行了巧妙的引导。

第2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1][简答题]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2][简答题]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答案:
解析:
1.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猜一猜,哪个更重?你怎样知道是它重?(面条和苹果)
学生可能会说用秤称,可能会说掂一掂,还可能说看标签……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作物体的质量。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
1.出示:常见的秤挂图。
师:刚才说可以用秤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在哪里见过?
2.介绍一些常见的秤。重点介绍天平和盘秤。
小结:它们都可以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1克的质量。(1个2分硬币)
师:你想知道1克是多重吗?
学生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很轻)
2.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药片、小发卡、纽扣、小螺丝、一粒花生、一个乒乓球、一片树叶……)
3.掂一掂,比一比。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米、一包盐的重量,比一比谁重,感受几克、100克、500克的重量。一般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用字母表示是g。
4.估一估数学课本有多重?再称一称。(1本数学课本大约重150克)
5.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到一种秤——天平。
四、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感受1千克。
师:物体有轻有重,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就周千克做单位。那1千克有多重呢?
1扎面条的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斤。但斤不是国际通用单位。
2.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判断: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一些?
小结:不论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4.估计几千克,称书包。
师:你估计书包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对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出示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5.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1扎面条、1罐奶粉、两袋盐……)
6.称一称:1千克苹果有几个?1千克香蕉有几个?
7.活动:感受几十千克,称体重,互相抱一抱。(体重在20~35千克)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l,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等于1000克)
5千克等于多少克?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六、拓展深化
1.玲玲是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下面是她称出的物体的质量,这个马大哈,把什么给漏了,你能帮她补上吗?(课本第89页第4题)
2.认真阅读玲玲的日记,你能发现什么?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从1千米高的床上起来,拿起重9千克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一个50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穿上250千克重的鞋上学去了。
七、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第3题:

阅读某教师有关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在选修课程中倡导专题阅读并不是否定单篇教学的价值,单篇教学在理解文本脉络结构,揭示文本解读思路,训练核心读写技巧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甚至说,教好单篇正是开展专题阅读的基础。但是,高中阶段不能仅停留在单篇教学,这是我们从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现状中得到的共识。专题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给予我们一种语文课程的整体观照意识,提醒教师要基于语言实践活动来整合听说读写等多样的语文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当然,专题阅读也带来诸多挑战,比如,教学内容的整合、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业评价的转型、教师角色的转换等。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单篇教学与专题阅读的差异在于课堂容量不同
B.整体观照是指整合语文课程内部各种教学资源
C.关键能力应该包括鉴赏评价、迁移运用等能力
D.专题阅读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终结性评价方式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选修课程中单篇教学和专题阅读的关系。

A项:单篇教学与专题阅读的差异不仅在于课堂容量上的差异,还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表述错误,排除。

B项:整体观照意识要求我们的课堂须在教材研读、目标制订、内容设计、课堂执行、反馈评价等环节凸显整体意识,促进各模块间的有机融合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并非简单地整合语文课程内部各种教学资源。表述错误,排除。

C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其内涵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应该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考虑。因此关键能力应该包括鉴赏评价、迁移运用等能力。表述正确,当选。

D项:专题阅读不适合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而适合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指导。表述错误,排除。

第4题:

阅读有关诗歌鉴赏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它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需要文学、文体等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诗歌鉴赏,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识记、理解和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础
  • B、掌握诗歌的表现方法属于鉴赏能力
  • C、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才可能形成鉴赏评价能力
  • D、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评价能力,需要注重积累

正确答案:B

第5题:

()是指围绕课程所教学的内容,老师要求学生展开针对性的研究所写的论文。

  • A、毕业论文
  • B、专业论文
  • C、课程论文
  • D、学期论文

正确答案:C

第6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对《故都的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读课文,再让他们看相关的风景图片,品味语言的感染力;第二步是再读课文,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体会作者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第三步是赏读课文,引领学生深刻感受文本的底蕴。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阅读的主动权
B.教师的反思关注对理论的解读,缺乏对教学行为的分析
C.“教得味同嚼蜡”是因为教师讲解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D.教师的反思纯粹罗列现象,没有提出教学改进的具体方法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对于教学反思中教学方法的分析。

A项:第一次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没有进行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没有阅读的主动权,A项分析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题干中理论分析充分,没有提到教学行为,因此B项分析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得味同嚼蜡”意思是教师讲解中趣味性的体现,与文本的深度和广度没有多大关联,C项分析不准确。与题干相符,当选。

D项: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教师只是罗列了现象,并没有提出教学改进的具体方法,D项分析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第7题:

阅读教学不仅包括__________ 的教学,而且应包括阅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有真正全面的阅读能力。


答案:
解析:
语言知识

第8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我也和穆济波先生一样,不赞成以语文的本身为国文教学的唯一目的。但他似乎将“人的教育”的全副重担子都放在国文教师的两肩上了。似乎要以国文一科的教学代负全部教育的责任了,这是太过了!即如他所举的“本科教学各方面之目的”,初级小学必修科第一条云:在人生教育上,须使明了人生现实之可贵,及社会的共存,与个人应有之责任。这岂是国文一科应做的事,公民科也不要做同样的事吗我以为这是全部中等教育的宗旨,无论哪一科均须以此为基础,谋本科的发展,却不详细规定于某一科内。穆先生自己说得好:本科教学目的在贯彻中等教育的宗旨,反对专以本科知识与技能为主的教学。
对于以上教学论文(节选)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语文的特点决定“人的教育”就是语文教育

B.语文学科要以承担发扬“人的教育”为己任

C.语文应以“人的教育”为宗旨,谋本科发展

D.语文教学应以学科知识和语文技能教学为主

答案:C
解析:
题干论文中指出“他似乎将‘人的教育’的全副重担子都放在国文教师的两肩上了。似乎要以国文—科的教学代负全部教育的责任了,这是太过了!”,即语文教育(国文教育)并不等于“人的教育”。故A项说法有误。“在人生教育上,须使明了人生现实之可贵,及社会的共存,与个人应有之责任。这岂是国文一科应做的事,公民科也不要做同样的事吗”,即“人的教育”并不只是语文学科(国文学科)一科的责任。故B项说法有误。“人的教育”是各类学科发展的责任,是“全部中等教育的宗旨”;谋本科的发展,并不详细规定于某一类学科内。因此语文教育同样应以此为宗旨,坚持谋本科发展。故C项说法正确。“本科教学目的在贯彻中等教育的宗旨,反对专以本科知识与技能为主的教学”,语文教学同样反对以学科知识和语文技能为主的教学。故D项说法有误。

第9题:

阅读有关文本阅读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各种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纷纷呈现,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但仍存在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痕迹。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生命的光彩,迸发智慧的火花,我想只有用阅读这种感性的阳光充满语文课堂,把语文阅读贯穿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高中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力,并且最终成为学生的乐园。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枯燥乏味的课文梳理和技巧训练使语文的人文性难以体现
  • B、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文本阅读,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 C、教师应强化“阅读与鉴赏”,弱化“表达与交流”
  • D、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原因之一是教师忽视了阅读的作用

正确答案:C

第10题:

阅读《竹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打破了学科的约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B、坚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课改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 C、带着问题阅读,体现了阅读时的目的性
  • D、所讲内容偏离本课的主题.体现教师授课准备不充分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