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八年级演唱教学课例进行分析点评。

题目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八年级演唱教学课例进行分析点评。
? 【课题名称】年轻的心
? 【教学目标】略
? 【教学过程】
? 1.导入新课
? 聆听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教师引导学生做声势动作)。
? 2.新课教学——《年轻的心》
? (1)聆听一:整体欣赏歌曲,学生谈感受——歌曲的情绪。
? (2)聆听二:谈乐曲的结构——歌曲二段体。
? (3)聆听三:随音乐做律动比较,体验A段、B段乐句结构、音乐情绪、旋律走向的异同。
? (4)视唱曲谱
? ①提炼歌曲的典型节奏。
? ②找出骨干音。
? ③结合柯尔文手势、构唱主和弦do、mi、sol.属七和弦sol、si、re、fa。
? ④划拍视唱曲谱。
? (5)填词演唱
? ①教师分句哼唱旋律,学生分句填唱歌词。
? ②学生分组,A组分句哼唱旋律,B组填唱歌词。
? ③教师有表情地示范演唱。
? ④学生随音乐演唱全曲。
? ⑤聆听录音,体会并模仿录音中的歌唱方法。
? 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
? ⑦变换歌曲速度进行演唱,感受由于速度的变化音乐情绪和风格的变化。
? 3.编创活动
? 方式一:用节奏“×一××”,编创“声势”为歌曲伴奏。
? 方式二:同学分成两组围成一个同心圆,A段里外两圈按照音乐的四个乐句和节拍往相反的方向走;B段里外两圈的对应同学按逆时针方向拉手转圈。
? 4.小结
? 观看青歌赛获奖选手感言及演唱《二十年后再相会》视频,谈感受。
? 要求:
? (1)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10分)
? (2)对教学设计亮点进行点评。(5分)
?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该课例的导入环节,选择聆听歌曲加上做声势动作来导人,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的开始进行得井然有序,但是导人不够新颖,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新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多次聆听的手段’使学生先感受歌曲的情绪、了解歌曲的结构,然后再进行曲谱的试唱,减少了学唱歌曲的枯燥感’使学生在对歌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再进行学唱,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学唱时就不仅仅是在视唱乐谱,而是可以带有情感的视唱。在视唱曲谱环节,教师结合了动作教学,使学生动静结合。在填词演唱环节,教师的范唱很重要,能够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聆听录音,使学生模仿录音中的歌唱方法这一设计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初中牛正处于变声阶段,对自己的声音没有良好的判断能力,教师应该训练学生良好的发声方法,使学生分辨声音的正确与否,而不仅仅是简单机械地模仿。变换歌曲的速度进行演唱,可以使学生明白音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速度的快慢影响着歌曲情绪及风格的变化。在
编创活动环,运用不同的形式,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容。在小结环节,观看视频等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延伸,感受更为丰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草原情曲——《嘎达梅林》与蒙古族歌曲演唱。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1.学唱:《嘎达梅林》。
2.欣赏:《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3.欣赏:《天堂》男声独唱版和马头琴独奏版。
4.听辨:蒙古族乐队“杭盖”演唱的呼麦歌曲《轮回》。
5.器乐演奏:《嘎达梅林》竖笛演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嘎达梅林》的学习,提高对歌唱艺术的兴趣,了解蒙古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2.了解蒙古族音乐的旋律与结构特点,能视唱部分蒙古族歌曲。
3.学会运用竖笛演奏部分蒙古民歌。听辨蒙古长调、短调,了解蒙古音乐的伴奏乐器。


答案:
解析:
我对此教学设计有如下几点看法: (1)此教学设计没有教学重难点,可以设置为:
教学重点:学唱并欣赏蒙古族民歌,认识马头琴音色。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蒙古民歌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2)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清晰、合理。三维目标的设定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排在首位,其次是过程与方法,最后是知识与技能。从目标设定的顺序上可以看到音乐教学的特质.也就是说无论是新授课、欣赏课还是综合课,情感性占主要地位。教学设计内容丰富。在导入环节,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在欣赏体验的环节,能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探究环节老师带领学生练习节奏.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蒙古族音乐的理解。这说明老师在课前也是下足了功夫,但是有一些环节还是有一些问题:
①缺少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认识马头琴音色。教学难点是培养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②教学过程环节。学唱《嘎达梅林》环节过于简洁,应该要按照步骤,一步步去设计怎么学唱的。例如,播放完腾格尔演唱的视频.可以再设计以下类似的环节:唱谱一带节奏念歌词一跟着钢琴伴奏演唱.这样才算学会了这首作品。

竖笛演奏《嘎达梅林》可以放到学唱环节后面,因为这样会加深学生对《嘎达梅林》的印象及对这首作品更深入的了解。

③巩固与提高环节。先集体演唱一遍,再去欣赏蒙古族其他的一些作品,例如:《天堂》以及“杭盖”演唱的《轮回》,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理解。

④实际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不符。教学内容中提到欣赏歌曲《富饶辽阔的阿拉善》,但在教学过程环节的设计中始终没有涉及对《富饶辽阔的阿拉善》的欣赏或讲解。应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加入对歌曲《富饶辽阔的阿拉善》欣赏环节。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欣赏歌曲《富饶辽阔的阿拉善》体会其音乐线条的变化,伴奏乐器的音色等。

第2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导入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
解析:
这个课例的导入存在着闪光点,但是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上述案例在导入设置上存在一些闪光点:

老师的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并归纳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图文音像资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课程理念,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前期准备做得很好,这正是本课设计的闪光点。

与此同时.课例中导人环节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老师让学生介绍收集并归纳的信息,学生收集来的只是一些民族的习俗和服饰,并没有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针对性地充分聆听乐曲才是本节课的关键。

(2)缺乏音乐实践。课例中老师让学生收集来的信息,学生收集来的只是民族文化和习俗。并没有体现学生进行音乐的实践,收集本身是一种实践.但是学生却偏离了音乐的航线。

(3)没有体现师生间相互交流。优秀的音乐课堂需要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推进教学。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师生间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的音乐交流,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深入。

综上所述,该课例中的一系列问题有悖于新课程中“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因此,建议教师丰富、充实音乐欣赏环节,加强与学生的音乐交流,深入讲解知识点。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安排教学。

第3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学内容:标题音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人环节和学唱主题旋律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主题、唱主题、模拟音响,体验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能背唱乐曲主题,并对乐曲曲式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幅油画,它的名字叫《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出示油画)。可能同学们会觉得它不论时间与空间上都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它离欣赏者很近,甚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提示学生可以从人的视觉与听觉人手)
那我们就来给它配乐,在配乐之前我们必须对油画的内容有些了解(出示文字),根据文字提示我们想想它可能出现哪些音乐或声音,
【设计意图】从画面进入让学生认识到标题音乐的标题来源有暗示作用,为课程的顺利展开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曲家是如何做的,欣赏以下片段音乐做出连线并说出共有几个主题。
(初听)
A.俄国卫队音乐1(主题)独奏
B.商队渐渐远去音乐2(对比复调)
C.安然无恙的当地商队音乐3(主题2)(教师简单介绍英国管)
D.二者关系融洽音乐4(主题1齐奏)
E.飘过来的俄国曲调音乐5(主题l渐漫)(教师简单介绍单簧管)
问:共有几个主题
1.为何A、B、E同为一主题而表现的音乐内涵却各不相同(A与E是力度上的变化,而A与B是节奏与力度的变化)
2.你是从哪方面感受出C的安然无恙(旋律与音色上,可以从英国管是在特定情景下才用的乐器入手进行引导)
3.你是从哪听出来二者关系融洽的呢(从旋律的层次上,它们用的是对比复调,进行得非常和谐、【设计意图】变学生被动欣赏变为主动,并感受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
(三)学唱旋律、模拟音响
1.学唱主题
当它是“飘过来的俄国曲调”时它的力度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用一个音来演唱,请问用哪个音更合适呢接下来我们用“a”来演唱.注意飘的感觉。
当它描述俄国卫队时,我们用什么音会好一些呢从学生回答中选一个音来演唱,注意它的气势。
当它描述的是渐渐远去的商队时,注意它的速度与力度,接下来我们用“lu”来演唱。
2.学唱旋律主题我们用哪个音来唱注意旋律的悠闲感。
3.复调的模唱,注意两声部的和谐性。分别用“lu"与“la"演唱。
请学生自寻音源模仿马蹄声(用双响筒与舌花模仿),把以上旋律联起来。
【设计意图】使学生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中,亲身体验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并轻松掌握音乐曲式结构。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欣赏并切身感受了这首著名的标题音乐.对音乐的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课下多了解下其他的标题音乐,这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课题名称】《长江之歌》
【教学对象】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长江之歌》
【主要目标】
学习《长江之歌》能够完整演唱。(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播放《长江之歌》,学生欣赏
2.视唱歌曲旋律
(1)学生随琴模唱歌曲旋律,老师注意纠错。
(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旋律。
3.演唱歌词
(1)学生朗读歌词。
(2)学生随钢琴填入歌词演唱。
4.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唱。
(2)学生根据旋律创编歌词。
5.小结作业
(略)


答案:
解析:
该课例是有问题的。该课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这节课缺少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中进行表述,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学的重点则要以音乐教学内容《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为依据,教学难点把握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内容。可参考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长江之歌》的学习,感受自然的美好壮观,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歌曲背后隐含的故事,以及表达的深刻情感。
【知识与技能】说出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并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重点】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
(2)该课例的教学对象是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但是在展开阶段却没有欣赏环节,应该在展开中加入欣赏环节。
虽然这是一个有问题的课例。但是也存在一些闪光点.如:教学内容从视唱、创编等活动展开,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次序安排由浅入深,较为合理。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音乐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5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定教学重难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环节和过程。


答案:
解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熟悉民间故事,发挥想象,感受音乐中不同的音乐情感;能够体验音乐情感的变化,并能简单地描述或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辨别,找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音乐素材与越剧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
 3.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单表述乐曲中不同段落的音乐要素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音乐中不同的音乐情感。
 2.教学难点:表述乐曲中不同段落的音乐要素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舞蹈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这是一首有关什么故事的舞蹈故事的内容大家了解吗除了舞蹈之外你
们知道还有哪些艺术形式来表现它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我国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它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在严酷的封建势力的逼迫下双双殉情,最后化作蝴蝶翩翩飞去的动人的故事。除了舞蹈可以演绎这个故事之外,电影、戏曲、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曾经展示过。
(二)新课学习
 1.作曲家介绍
(1)何占豪,浙江人,曾在浙江越剧团乐队工作,后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并同几位同学组成民族乐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
(2)陈钢,上海人,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习音乐,10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习钢琴,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部队文工团,15岁开始进行音乐创作,曾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曲。
1955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写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又创作了《苗岭的早晨》。
 2.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
(2)欣赏三种不同的地方戏曲。
(3)演奏主题旋律。
老师设置问题: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旋律来自于哪个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主题旋律采用了越剧的优美旋律作为其音乐素材,从乐曲细腻委婉的旋律风格及走向,不难感受到二者的相似性。
(4)再次演奏“楼台会”和越剧音乐素材,近距离地感受委婉、动人的旋律。
(5)学唱主题旋律。
①老师演奏主题旋律,学生小声模唱。
②学生跟着小提琴一句一句地学唱。
③学生完整地演唱主旋律。
老师评价:宽松的节奏与舒缓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动人的意境,所以演唱时要注意音乐的情绪(忧伤),还要注意正确的节奏和音准。
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演唱。
 3.介绍奏鸣曲式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采取的是呈示、展开和再现的一种结构来讲述故事的,这种结构在乐曲当中被称作奏鸣曲式。
老师设置问题:音乐中草堂结拜、三载同窗、共读共玩、十八相送、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化蝶这些情节来作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如何划分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草堂结拜、三载同窗、共读共玩、十八相送这是呈示部分的内容,是一个相爱的主题;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这是展开部的内容,是抗婚的主题;最后化蝶是它的再现部分。
 4.欣赏音乐片段
(1)展示三载同窗、哭灵投坟和十八相送的画面,并播放相应的音乐。
老师设置问题:三段不同的音乐主题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一段是三载同窗,力度中强,速度稍快,节奏紧凑,表现的音乐情绪活泼欢快,乐曲跳跃、欢快,充分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同窗共读那段情投意合、相依体贴的幸福快乐时光;第二段是十八相送,力度中弱,速度较慢,节奏宽松,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深情、恋恋不舍,独奏小提琴委婉缠绵的旋律极为细腻地描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力度较强,速度快慢结合,节奏急促不安,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悲痛,变化运用了京剧摇板及越剧中紧拉慢唱的手法,加上急促不安的鼓声,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祝英台肝肠寸断、悲痛欲绝的情绪,她呼天唤地,发誓绝不屈从万恶的封建礼教,发誓死也要同梁山伯在一起。
(三)巩固提高
 1.演奏哭灵投坟
由一位学生演奏哭灵投坟,其他学生为旋律配伴奏。
(1)分发打击乐器,并讲解活动规则。(拉小提琴的同学在拉长音的时候,其他同学的节奏要加进去,拿到木鱼的同学跟着乐曲从头到尾敲击同一个节奏)
(2)学生练习节奏。
(3)学生演奏。
老师总结:演奏这段旋律时,情绪要饱满,节奏紧凑点,力度加强些。
(4)学生再次演奏。
 2.哼唱化蝶,深化主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赏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部分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题材是中
国文化所独有的,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语汇又是全世界所通用的交响乐语汇,祝愿我国的交响乐蓬勃发展,把更多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第6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七年级欣赏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 【课题名称】非洲的灵感——鼓乐
? 【教学内容】欣赏加纳鼓乐
? 【教学目标】
? 1.从欣赏中提炼节奏,并初步感受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 2.通过参与鼓乐演奏,体验加纳鼓乐的风格特点。


答案:
解析:
(1)此教学设计中缺少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环节缺少小结与作业环节。
我们可以把教学重难点设置为: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教学难点:鼓乐演奏。
教学过程环节中的小结与作业设置为: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所学的加纳鼓乐及其风格特点,并请学生回家练习实践。
(2)本课的教学设计虽然内容丰富,导人环节更是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在欣赏体验的环节,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探究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练习节奏,更是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加纳鼓乐的理解。这说明教师在课前也是做足了功夫,但是还是有一些环节存在问题。
①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混乱,目标应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但此教学设计中并未这样设计,可以设计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领略非洲鼓乐的魅力,初步对非洲音乐产生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鼓乐演奏,体验加纳鼓乐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欣赏中提炼节奏,学习敲击节奏并初步感受、了解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②知识拓展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一段非洲舞蹈视频并模仿学习非洲舞蹈动作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应该要与本课加纳鼓乐相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一下舞蹈动作的节奏特点,再去根据这三种特点编创模仿。在这一环节的第三点里学生随着加纳鼓乐音乐,一部分同学敲打鼓乐节奏,另部分同学表演非洲歌舞,这一环节设置得也很精妙。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课堂纪律的把握,可以创设一个非洲部落音乐会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第7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对下面七年级歌唱课《雪绒花》这一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并进行点评。


答案:
解析:
(1)优点: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目标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充实,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来进行了整个课堂设计教学。通过运用其他音乐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科综合突出了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拓展了学生艺术视野,加深了学生对雪绒花的理解。在新课讲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在拓展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在聆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肢体语言表现强弱规律,体现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2)缺点:由于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一个学科,因此,在教学目标环节应分三个维度叙述。同时,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也就是得把其中的第2点与第1点调换一下。教学设计不要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因为新课标倡导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把回答都设定好了,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教学课例还缺少小结与作业这一环节。

第8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青春舞曲》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定教学重难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环节和过程。


答案:
解析:
《青春舞曲》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通过学习歌曲,懂得青春易逝,知道珍惜光阴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体会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通过训练和实践活动,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歌曲中找出音乐的基本要素,学习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型。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
 2.教学难点: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三、教学用具
电子琴、多媒体、三角铁、碰铃、铃鼓、沙锤、手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青春舞曲》,由老师跳新疆的舞蹈。
老师设置问题:这是哪里的舞蹈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这是新疆少数民族的舞蹈,让我们插上翅膀一起飞入美丽的新疆。
老师播放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视频,学生感受新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了解部分新疆少数民族的歌曲。
(二)新课教授
 1.欣赏《青春舞曲》
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节奏特点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首作品的节奏感非常强,音与音之间的距离非常近,歌曲出现了连续十六分音符,节奏密集而紧凑,带给我们欢快、热情的情绪。
老师设置问题: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我们听到的这个版本的《青春舞曲》是单声部的演唱形式,
我们把这种形式叫作齐唱。
 2.练习新疆音乐典型的基本节奏型
(1)教师指出歌曲的节奏型。
(2)学生模仿、练习节奏型。
老师强调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时值记法,并做正确示范。学生依据教
师的提示分别拍击节奏。
(3)学生演奏典型的节奏型。
(4)学生根据《青春舞曲》的音乐,敲击典型的节奏型。
 3.学唱歌曲
(1)老师弹唱歌曲,学生击掌伴奏。
(2)学生朗读歌词,注意“字正”“腔圆”。
(3)练习旋律中的音准和节奏。
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哪些地方比较难唱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根据学生找出的难学的旋律重点学唱。
①通过旋律模进的练习方法解决音准问题。
②附点音符的练习。
③了解反复记号。
老师弹奏,学生演唱。
(4)学习歌唱方法。
老师示范正确和错误的两种声音,由学生判断正确的演唱方法。
老师引导:注意演唱的姿态,坐直,口腔打开,保证我们气息的通畅,我们要用气息来控制声音,让我们的声音竖起来,这样能够更有立体感,注意速度要匀速。
老师弹奏钢琴,学生演唱。
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青春如小鸟一般去而不返的道理,告诫人们要珍惜宝贵的青春,应用欢快、饱满的情绪演唱。
(5)学生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
(三)巩固提高
 1.为歌曲创编乐器伴奏
(1)老师分发打击乐器,展示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型。
简单的介绍手鼓:手鼓是新疆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
老师做示范,用手鼓敲击节奏型。
(2)学生根据打击乐器的音色练习敲击节奏。(没拿到乐器的同学可以拍身体的某个部位)
(3)学生分组表演:一组演唱,一组乐器伴奏。
 2.为歌曲创编舞蹈
(1)学生想出老师之前展示的舞蹈动作或其他的两三个新疆典型的舞蹈动作。
(2)由老师示范,学生学习舞蹈动作。(动脖子、绕手腕、垫步)
(3)学生根据歌曲的典型节奏型跳舞。
 3.将歌曲、乐器和舞蹈融合
(1)老师将学生分为三组:演唱组、舞蹈组、器乐组。
三组同学根据音乐分别排练,老师在一旁指导,学生可以加入自己的风格。
(2)学生表演。
老师评价:大家表演得很不错,演唱组的同学演唱得不错,打击乐器组的同学创编能力很强,舞蹈组的同学动作也很美,但是要注意表情要丰富,充满热情、欢快的气氛。
(3)学生完整、热情地表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青春和活力,我也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能喜爱新疆的民歌,热爱我们的民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青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拥有一个美好与精彩的人生!

第9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 教学对象:七年级
? 教学内容:演唱教学《共青团员之歌》
? 要求:
? (1)设定教学目标。
? (2)确定教学难点。
? (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共青团员之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共青团员之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共青团员之歌》旋律的聆听和分析,把握前苏联音乐风格的特点,了解以进行曲风格为主并兼有抒情色彩的小调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练习,学生能够完整地、自信地、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歌曲。
2.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对歌曲情绪的处理。
2.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共青团员之歌》,激起学生爱国之情。
(二)新课教学
1.咱们班有会唱这首歌曲的吗?(找几位同学分别演唱)
2.完整欣赏歌曲,找出几位同学演唱中存在的问题。
3.学习歌曲。
(1)师示范演唱歌曲。
(2)生跟琴视唱歌曲。
(3)完整演唱歌曲。
(4)及时纠正。
①这首歌曲中带附点的节奏型,学生容易唱成不带附点的节奏型,这样对歌曲的艺术形象很有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节奏型在这首歌曲中艺术表现力的优劣,指导学生将附点音符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向下一拍靠拢是很有必要的。
②歌曲中学生的节奏掌握如:“保卫国家,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了亲爱的故乡。”都存在演唱第一个字时的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哪个字对准哪一个音符一定要看清、听清、唱清。
③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速度。
复习演唱,并练习歌曲中容易出错的附点节奏和休止符节奏,为学习歌曲做铺垫。进入情境,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但同学们根据自己原来的欣赏学习后避免不了存在很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认真学习,纠正和练习容易唱错的地方(附点节奏的掌握,休止符节奏的速度)。
(5)听音乐完整练习演唱歌曲。
(6)处理歌曲的感情:雄壮有力,而且平稳流畅。主题思想:热情奔放、乐观自豪。第二乐段: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因而形成一种浩浩荡荡、昂首挺胸、阔步前进的气势。
(三)巩固训练
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唱地既有感情又准确,看哪一组能较多地、正确地指出其他组的优缺点。
学生讨论歌曲,并结合到歌曲当中分析歌曲情绪的处理,演唱巩固练习。
(四)小结与作业
《共青团员之歌》把人们带入了艰苦卓绝的苏联卫国战争中,道出了苏联人民憎恨侵略战争、决不向敌人屈服,保卫家园、热爱和平的心卢。课下同学们找两首与《共青团员之歌》调式风格相似的前苏联音乐作品,并尝试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演唱它们。(如《喀秋莎》《三套车》等)

第10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定教学重难点。
(3)根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环节。


答案:
解析:
《我的祖家是歌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高山族人民对歌舞热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受、体验音乐,了解歌曲的情绪,用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一字多音的演唱和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会初步判断民族调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演唱时,节奏和旋律的配合。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高山族歌舞《杵乐》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这是哪个民族的歌舞表演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高山族的歌舞表演,高山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宝岛台湾,高山族是土著居民的一个统称,其实还分有阿美、排湾泰、雅赛夏等十三个支系,他们每一个族系之间的生活习惯、语言都很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喜欢唱歌,非常喜欢跳舞,唱歌和跳舞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新课教学
 1.节奏练习。

老师引导手和脚的配合,注意节奏要平稳。
 2.初次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情感。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的速度怎么样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高山族民歌,歌曲非常欢快热烈,轻快的速度具有舞曲的风格,表现了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3.再次聆听音乐。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有多少个乐句组成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首歌曲是一首单乐段结构,由四个乐句组成。
 4.学唱歌曲。
(1)老师范唱歌曲,学生拍击节奏。
(2)学唱歌谱。
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乐谱,学生跟唱。
①学生跟着钢琴学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旋律中哪一句不太好唱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二句和第三句相对难一些,并且气息要连贯,长音时值要唱足,声音用气息支撑。
②学生再次跟琴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在乐谱的一、二、三、四句中有相似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种乐句的写作手法叫作起承转合,这是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写作方法,起句(第一句)是音乐的初步呈示,是全曲发展的基础;承句(第二句)是起句的重复或展开,加深、巩固呈示的乐思;转句(第三句)是全曲的发展,乐句中节奏变得宽松,把呈示和巩固的乐思加以发展,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合句(第四句)是乐段的结尾,有时也和起句、承句有再现的因素,或者在转的基础上一气呵成,对整个乐段加以概括。
③学生演唱音阶和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我们的五声民族调式中都有哪些音乐谱最后一个音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我们的五声民族调式中有宫、商、角、徵、羽,而乐谱中最后一个音是羽音,所以这首歌是民族调式中五声羽调式。
(3)学唱歌词。
①欣赏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感受歌词的意境。
老师设置问题:歌词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轻快的速度与欢快活泼的情绪,表现出祖辈们爱唱歌的风俗习惯,同时也表现了台湾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情感。
②学生跟钢琴学唱歌词。
老师做正确的示范。
学生评价:歌曲中出现了一字多音的地方,演唱时注意气息要保持平衡,时值要唱足,声音保持竖立的状态、圆润饱满的演唱;歌唱时声音稍微短促一点,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③学生再次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
(三)巩固提高
 1.为歌曲配伴奏。
(1)学生练习乐谱中拍手的节奏。
(2)老师将学生分为演唱组与节奏组,学生表演。
老师评价:表演时大家要带有表情地演奏,旋律不要越唱越快,拍手时注意休止符的转变和时值的变化。
(3)学生再次表演。
(4)学生交换角色表演。
 2.为歌曲创编舞蹈。
(1)老师示范高山族舞蹈的动作。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跳舞蹈动作。
老师引导:同学们可以变换队形,注意动作要保持一致,双脚有节奏地、缓慢地向一旁动,双手垂放在身体前方有节奏地轻轻摆动。
(3)学生很热情地表演。
(4)学生分组进行歌伴舞表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深深感受到高山族人民对歌舞的挚爱,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高山族也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祝愿海峡两岸的同胞早日团聚。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