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试述二程人性论的基本特点。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二程人性论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在本体论上二程的道(理)气合一,表现在人性论上就是性气不离。儒家既禀持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境界,就不应只推尊人而否定物,肯定人性而贬斥物性就已经是天人为二了。但只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亦不可,性本善而只有人得体验而扩充之,物则只知其生而不知其本,故人性又不同于物性。
性的普遍与特殊之差,在二程具体是指本性与气禀之差。“性之本”也就是“性之理”,明确标示性之本才能保证性善的普遍性的落实。就价值判断来说,与张载的否定不同,二程多次正面肯定了“生之谓性”的意义。
气禀在二程亦是可变的,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说法,移与不移不在于禀赋而在于人为。二程的澄治之功大致类似于张载的“善反”,但又不尽相同。因为张载的善反是进达完全的天地之性,二程的澄治却只是返回到“元初”本然。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荀子的认识论和人性论


正确答案: 认识论:
1知识才能是后天获得的
2客观事物的道理是可知的
3理性思维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4“行”是“知”的目的
人性论:荀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的对立面是“伪”。对于“性”和“伪”的关系,荀子认为性是伪的基础,是人为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使“性”完善美好。荀子一方面加强“性伪之分”。另一方面又强调“性伪合”,以为这个“性”可以化,而“伪”的目的就是为了性。这种合的关系就是“化性而起伪”。(荀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自然生就的,但是他是可以改造的,荀子不断强调人性的必须改造,而且认为人性可以改造,改造人生必须通过伪的努力,他把改造“人性”的过程叫做“化性而起伪”)荀子虽然错误地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来谈人性,但是他却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后天善的积累对于改造人性的作用。充分肯定了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助于激励人们树立努力学习自觉修养的信息和勇气。

第2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古代的人性论。

正确答案: 1、性善说:孟子是中国古代性善说的主要代表。
教育的任务:“求其放心”
教育方法上:注重内省和主观修养的工夫。
2、性恶说:荀子从他的自然的天道观出发,提出他的性恶论思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教育方法上:重视改造和外炼
3、性无善无恶说: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老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
4、性有善有恶说:世硕和扬雄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5、性三品说:董仲舒:“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韩愈:上、中、下三个品级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试述二程人性论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在本体论上二程的道(理)气合一,表现在人性论上就是性气不离。儒家既禀持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境界,就不应只推尊人而否定物,肯定人性而贬斥物性就已经是天人为二了。但只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亦不可,性本善而只有人得体验而扩充之,物则只知其生而不知其本,故人性又不同于物性。
性的普遍与特殊之差,在二程具体是指本性与气禀之差。“性之本”也就是“性之理”,明确标示性之本才能保证性善的普遍性的落实。就价值判断来说,与张载的否定不同,二程多次正面肯定了“生之谓性”的意义。
气禀在二程亦是可变的,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说法,移与不移不在于禀赋而在于人为。二程的澄治之功大致类似于张载的“善反”,但又不尽相同。因为张载的善反是进达完全的天地之性,二程的澄治却只是返回到“元初”本然。

第4题:

问答题
试述国际组织及其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行为主体,包括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和非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第一,国际组织都具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第二,国际组织的基本存在和活动依据是参与者所签订的条约,超越或者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为非法或无效。
第三,国际组织的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自己的权利。
在国际社会中,人们常常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国际组织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按照其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一般政治性组织和专门性组织。
第二,按照其成员构成和处理事务的地域范围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第三,按照其活动的内容和领域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政治性、经济性、军事性和文化科技卫生等不同领域的国际组织。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试述二手物资拍卖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2、参拍人数多;
3、竞价方式多;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试述中国古代的人性论。


正确答案: 1、性善说:孟子是中国古代性善说的主要代表。
教育的任务:“求其放心”
教育方法上:注重内省和主观修养的工夫。
2、性恶说:荀子从他的自然的天道观出发,提出他的性恶论思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教育方法上:重视改造和外炼
3、性无善无恶说: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老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
4、性有善有恶说:世硕和扬雄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5、性三品说:董仲舒:“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韩愈:上、中、下三个品级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分程调节的作用?

正确答案: ①作用:一个调节器控制俩个或两个以上的调节阀,而这些调节阀各在某段范围内动作。
②EA701为分程调节器。LCA708A的工作范围为0.020.06MPA,作用方式为"气关式",LCA708B的工作范围为0.06~0.1MPA,作用方式为"气开式",EA701液位上升LCA708B关,而LCA-708A则开。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试述二行程内燃机和与四行程内燃机的功率差异。


正确答案: 二行程内燃机与四行程内燃机相比,二行程内燃机结构比较简单、重量轻,尺寸小,由于曲轴旋转一圈就有一次作功,因此当排量、转速和压缩比相同时,在理论上二行程比四行程的功率大一倍;但由于二行程不易排尽废气,残余废气量较大,热效率较低,所以实际功率约为1.5~1.6倍。尤其是二行程汽油机,因部分新鲜混合气随废气一起排出,经济性更差。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DNA分子二级结构特点。

正确答案: 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二级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右手螺旋,如A-DNA、B-DNA、C-DNA、D-DNA等;另一类是左手双螺旋,如Z-DNA。也有的DNA为单链,一般见于原核生物,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有的DNA为环形,有的DNA为线形。
1、为右手双螺旋,两条链以反平行方式排列;
2、两条由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的主链骨架位于螺旋外侧,碱基位于内侧;
3、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C(碱基互补原则);
4、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5、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
6、螺旋结构中,围绕中心轴形成两个螺旋形的凹槽。(即有大小沟)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孟子用来论证“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抽象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说。”“善”即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孟子认为“善”是人生而俱来的本性。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古代帝王所以有“仁”政,那就是因为他有“不忍之心”。除此之外,人还有其他的天赋本性,即“四端”。
(1)“四端”
“四端”即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甚至认为,人跟禽兽的差别极其微小,仅仅在于人是有这些“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因此,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不能算作人。
(2)“大体”与“小体”
“大体”指心,即先验的“善性”,“小体”指耳目之欲,即人欲。“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意思是说,“大人”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不使它丧失,并且用“心”来主导耳目之欲,所以是“大人”;而“小人”则不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使它失掉了,而听任耳目之欲无限发展,所以就是“小人。”但在实践中,孟子严格区分“君子(大人)”和“小人”,认为“仁、义、礼、智”这些善行,只有“君子”能保存、能恢复,而“小人”是不会保存,也不可能恢复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