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和孟子“养气”说之异同。

题目
问答题
试比较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和孟子“养气”说之异同。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但孟子说的“养气”是为了“知言”即考察他人的言论,并不是创作理论,而韩愈则将“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阐发的是创作的原理。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韩愈强调在古文写作的风格上要以气为先,提出“气盛言宜”说
韩愈在阐述道德修养对学习写文章的重要性基础上,提出了养气说。   韩愈强调文章以气为主“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都皆宜”。“气”指的是作者的精神状态而言,是人的充沛的思想感情,深厚的道德修养,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的统一。“气盛”即具有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旺盛的情感,言主要指文章写作。韩愈首先强调写文章的人要养气:“不可不养也”。“养气”是指孟子所谓的“养浩然之气”他用很多篇幅阐述了养气的过程及重要性,韩愈把“气”的充沛与否当做文章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写文章时,气如果盛,志趣盎然,感情激越,那么写出的文章必须汪洋恣肆,如行云流水,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如果气势衰弱,必造成下笔艰难,言之无物,东扯西扯,追求形式技巧,言之无文,写不出质量很高的文章。韩愈强调“气盛言宜”也有强调写文章的自然之意。

第2题:

简述气盛言宜说。
韩愈在《答李诩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画也,气盛‛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并将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阐发为创作原理,从而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

第3题: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之间的异同。


答案:
解析: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二者的思想同属于儒家学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方面。(1)孟、荀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①关于教育作用。二者都非常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他指出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都可以成为圣人。此外,孟子也并不是完全无视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也看到了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荀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他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②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孟子和荀子都强调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的重要地位。孟于认为教育目的为“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苟子特别强调学习《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籍,而尤重礼乐。他认为礼可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2)孟、苟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差异源自两者不同的人性观。孟子肯定“性善”,他以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他认为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类的“礼”、“义”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主张“内发”,荀子则主张“外烁”;在学与思的关系方面,孟子比较强调“思”,荀子则特别重视“学”;在教学过程方面,孟子把教学过程看作“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则把教学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第4题:

(韩愈的)气盛言宜说


正确答案: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第5题:

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与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异同。


正确答案: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答地继承,而是做了更多的思考。他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第6题:

试述强调在古文写作的风格上要以气为先,提出“气盛言宜”说
韩愈在阐述道德修养对学习写文章的重要性基础上,提出了养气说。
韩愈强调文章以气为主“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都皆宜”。“气”指的是作者的精神状态而言,是人的充沛的思想感情,深厚的道德修养,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的统一。“气盛”即具有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旺盛的情感,言主要指文章写作。韩愈首先强调写文章的人要养气:“不可不养也”。“养气”是指孟子所谓的“养浩然之气”他用很多篇幅阐述了养气的过程及重要性,韩愈把“气”的充沛与否当做文章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写文章时,气如果盛,志趣盎然,感情激越,那么写出的文章必须汪洋恣肆,如行云流水,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如果气势衰弱,必造成下笔艰难,言之无物,东扯西扯,追求形式技巧,言之无文,写不出质量很高的文章。韩愈强调“气盛言宜”也有强调写文章的自然之意。

第7题:

“气盛言宜”出自韩愈哪篇文章()

  • A、《原道》
  • B、《谏迎佛骨表》
  • C、《送孟东野序》
  • D、《答李翊书》

正确答案:D

第8题: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气盛言宜;不平则鸣

第9题:

试比较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和孟子养气说之异同。


正确答案: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但孟子说的‚养气‛是为了‚知言‛即考察他人的言论,并不是创作理论,而韩愈则将‚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阐发的是创作的原理。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第10题:

论述(孟子的)“养气”说


正确答案: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