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耳部》:“闻,知声也。”段注:“往曰听,来曰羁。”从训诂的内容看,段注是在()词义。

题目
填空题
《说文•耳部》:“闻,知声也。”段注:“往曰听,来曰羁。”从训诂的内容看,段注是在()词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庄子持竿不顾曰”中“顾”的词义是“回头看”。()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朋,同志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谓之
D.曰

答案:D
解析:

第3题: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这种审讯方法形成于()

A.商朝

B.西周

C.汉朝

D.南北朝


参考答案:B

第4题:

下列故训材料中,运用了“以形说义”这种训诂方法的是()。

  • A、《说文•人部》:“企,举踵也。从人止。”
  • B、《说文•一部》:“天,颠也。从一大。”
  • C、《说文•示部》:“柘,助也。”
  • D、《说文•口部》:“吻,口边也。从口勿声。”
  • E、《说文•竹部》:“竹,冬生草也。象形。”

正确答案:A,E

第5题:

《水经注˙三峡》:“渔者歌曰:(),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巫峡长

第6题:

段玉裁的著作是()。

A、《说文解字注》

B、《说文解字义证》

C、《说文通训定声》

D、《说文解字》


参考答案:A

第7题:

下列训释属于或包括语法讲解的是()

A.《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不此王国。”毛传:“思,辞也。”孔疏:“思,语辞,不为义。”
B.《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赵注:“焉耳者,恳至之辞。”
C.《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D.《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
E.《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答案:A,B,C,D
解析:

第8题: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简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训诂学上的成绩。


正确答案:1)破除假借,揭明本字本义。据统计,段氏破释的假借字就多达一千多条。
2)揭明古义,纠正误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后人容易犯用今字代替古义的错误,段氏重视对古义的揭示、阐明。
3)指明引申义,探讨词义演变的轨迹。
4)精心辨析词义,注意古书用词的区别。段氏在疏证词义时,还比较注意词义的联系和异同,每每把同义词或反义词汇集到一起加以解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为读者准确掌握词义提供了方便。
5)注重对同源词的探求,善于总结规律。段玉裁注《说文》的一个特点是,视野比较开阔,常常并不就字论字,而是善于联系比较,找出规律。
6)注重方言俗语在训诂学中的作用,每每征引方言俗语来印证词义。段玉裁先后在贵州、四川两省做过官,晚年定居苏州,所以在《说文注》中,常常可以看到段氏举江苏、四川等地的方言俗语为旁证。

第10题: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说文》中说:“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注:人耕曰耕,牛耕曰犁。)”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古代先民早期使用的松土工具是耒耜
  • B、牛耕在春秋时期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 C、早期“耕”的动力是人
  • D、耜耕不能代表奴隶社会最高的生产水平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