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属于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原则的是()。

题目
单选题
不属于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原则的是()。
A

文化安全

B

以外为主

C

东西互动

D

和而不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对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看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文化由于异质性高所以根本不可能融合,从而也没有必要融合

B.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就是以中学为内容、西学为方法

C.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必须首先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D.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实际上是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殖民化


答案:C

第2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A.必须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后盾

B.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

C.是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的结果

D.是社会的全面革新


参考答案:C

第3题:

论述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不同。


参考答案:(1)体育精神文化的比较
从整体上说,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是追求静态美的文化,西方体育文化是追求动态美的文化。
(2)体育行为制度文化的比较
中国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体育文化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体育以展示“体力”为主,体育文化表现为竞争、超越的精神。
(3)体育物质文化比较
中国传统体育物质文化表现为消遣性,而西方体育物质文化表现为专门性。

第4题:

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差异表明()

  • A、不同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 B、不同国家文化一律平等
  • C、文化繁荣源于文化差异
  • D、文化发展具有普遍规律

正确答案:A

第5题:

中国人之所以很难做到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太高
  • B、中国人还没有深入理解西方文化
  • C、西方文化很复杂,很难把握其精髓
  • D、现代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也缺乏深刻的理解

正确答案:A

第6题:

下列不属于中西方地方政府差异的是()

A、机构组织的原则不同

B、职能范围不同

C、机构组织的管理方式不同

D、组织的经费来源不同


参考答案:D

第7题:

不属于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原则的是()。

  • A、文化安全
  • B、以外为主
  • C、东西互动
  • D、和而不同

正确答案:B

第8题:

中西方宪法规定的权力制约原则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

中西方宪法均承认权力应当受到制约,但制约的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这种区别最终导致权力制约效果的差别。一般认为,西方国家是实行分权制衡的权力制约模式,社会主义国家是实行议行合一的模式,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按教科书的观点):
A.理论基础上存在唯物与唯心主义的分野。
B.二是实践是否能真正实现人民主权原则,分权制衡的权力制约模式使国家权力支离破碎,与人权主权原则相违背,议行合一的模式保证代议机关全面享有所有国家权力,在制度上保证了权力的整体性和人民性,有利于实现人民主权原则。


第9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西方文明结构性比较的是?()

  • A、民族文化结构
  • B、民族心理结构
  • C、民族社会结构
  • D、民族人种结构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正确答案: 近代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历史的分期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及与此联系的生活、风俗相对比,才能得到认知和说明,近代文化的状貌也只有同传统文化相对比才能得到真切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是完全不同质的两种文化,这种不同不仅仅由于两种文化的模式和形态不同,更由于两者还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上的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农业文化,西方近代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文化。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它传入中国后必将对封建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以巨大的冲击,最终的结果是动摇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根基。因此,当西方文化传播进中国后,必然要引起封建势力的顽强抵抗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因为,从封建的伦理纲常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出发,是很难接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的。正如近代思想家严复在分析中西文化之异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洲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重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为天数,而西人持人力。”由此可见,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是全方位的。因此,自明末西学东渐以来,中西文化的冲突一天也不曾停止过。而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深入变得更加激烈。譬如人所熟知的1867年的“同文馆之争”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修铁路之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派遣留学生之争,以及再后来的剪辫易服之争等等,都惊动了朝野上下,红墙内外。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大规模的、深刻的、全方位冲突的总爆发。
与中西文化冲突相对应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也贯穿近代社会始终。如果文化冲突是不同质的文化相遇后所发生的排斥现象的话,那么文化的融合则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整合。发生在中国近代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主体在保持其基本民族形式和某些民族精神的前提下,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整合。例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提出的“泯中
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的思想,严复主张“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孙中山则强调说“发扬吾国之文化,且吸收世界文化而光大之,以其与诸民族并驱与世界”。这些都是近代思想者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基本看法。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抵触到认识到学习再到主动吸收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19世纪二三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接着冯桂芬在《校宾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到洋务运动中,则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说在对三纲五常、封建君主制度以及正统儒学决不触动的前提下,吸收西方文化中可以利用的部分。用中学来包融西学。由此可见,在洋务运动以前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是不得以而为之。文化的融合是低层次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随着对西学的介绍和西书的翻译的日渐增多,从洋务派中蜕化出一批早期维新思想家,他们把“洋务”从原来狭小的范围,扩大到政治和文化领域。并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张效仿。在此基础上,19世纪末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的启蒙思想家们终于振臂崛起,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他们把西方进化论、民权论及各种政治社会学说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广泛地介绍传播。积极地开拓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张在政治制度、文化教育、文化设施、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良和改革。戊戌变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由被动完全转为主动,标志着对西方事物的整合,已从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了。在以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辛亥革命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西文化的融合又深入到了人们的心理层面。
总之,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中国文化的应战与选择,一直伴随着近代文化形成的始终。其中,“冲突”与“融合”,是近代文化演进中的两大主题。冲突与融合的种种表现,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所独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世界文化史上即具有一般规律、又极富典型意义的文化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