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情感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是()。A、整体性策略B、问题性策略C、情境性策略D、过程性策略
查看答案
问题:在(1-x)5-(1-x)6的展开式中,含x2的项的系数是()。A、-5B、5C、-10D、10
问题:下面有关合作学习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A、合作学习不需要有共同的数学任务B、合作学习中的参与者都有明确的责任C、合作学习中既有竞争,又有互助D、合作学习在终身学习中扮演重要角色
问题: 针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两位老师分别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片段。请你分析哪一个教学情境更好。 (一)师:一条河的两岸可以看成平行的直线,某人在岸边要驾驶船到对岸,请问,他应该选择在哪个位置到对岸,才能以最短的路径实现目的? 生:随便那个位置都可以,因为岸的一边上任意点到对岸的距离都相等。 师:为什么? 生:感觉。 师:这种感觉很好,但我们应该给予证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 (二)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面上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当两直线相交时,我们采用角来刻画它们的“相交程度”。那么,如果两直线平行时,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呢?(师平行地拿两支笔进行远近移动) 生:距离。 师:什么意思? 生:你刚才在比划,给我们一个感觉,两平行直线有远和近的区别。 师:好,那么怎样刻画两直线的距离呢? 生甲:作任意一条直线与两直线都垂直,被它们所截得的线段长度都相等,这个长度我们就定义为两平行线的距离。 师:很好!但要说明怎么作任意直线与两直线都垂直,还有别的什么方法? 生乙:其实,两平行直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可以定义为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师:很好!为了研究两平行直线的距离,我们可以选择甲和乙的办法,大家看,该选择哪个办法? 生丙:选择甲,因为点到点的距离最原始。 生丁:选择乙,因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也是通过点到点的距离来刻画的,如果能够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少走弯路。 师:两位同学的构思都有道理,那么,我们就合二为一。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
问题:请给出关于“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教材分析。
问题:论述实施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问题:简述讲授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问题:已知四点,无三点共线,则可以确定()。A、1个平面B、4个平面C、1个或4个平面D、无法确定
问题:从5位男教师和4位女教师中选出3位教师,派到3个班担任班主任(每班1位班主任),要求这3位班主任中男、女教师都要有,则不同的选派方案共有()。A、210种B、420种C、630种D、840种
问题:根据新课程标准,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问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论述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帮助学生掌握集合的性质与运算。
问题:50名学生做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的正确的有40人,化学实验做的正确的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的有4人,那么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多少人?
问题:高中课程的算法与计算机课程的算法有何差异?
问题:线性变换限制在其特征子空间上的变换必为()。A、恒等变换B、零变换C、可逆变换D、数乘变换
问题:自学辅导法是由()提出的。A、布鲁纳B、陶行知C、卢仲衡D、蔡元培
问题:在高中数学课程中为什么要讲微积分初步?
问题:()是教学的延续,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A、作业B、考试C、课外活动D、备课
问题:直线3x-4y-9=0与圆x2+y2=4的位置关系是()。A、相交且过圆心B、相切C、相离D、相交但不过圆心
问题:如何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