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精确性新闻的时代意义。

题目

论述精确性新闻的时代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精确性报道,即指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新闻报道方法融为一体的报道形式。泛指以各种问卷调查结果组合为新闻的报道形式。精确性新闻的时代意义在于:
(1)不受新闻来源的制约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弊端之一,是记者难以摆脱新闻来源的制约,无论是个别访问,还是开座谈会,总是过分依赖消息提供者。精确性报道使记者的工作方式变被动依赖为主动出击,摆脱了新闻来源的制约和摆布。
(2)真正反映群众的意愿
罗文辉教授指出:中外新闻界具有明显的“精英主义”倾向,即每遇重大事件,媒体过分相信和看重社会精英的意见和评价,很少顾及民众的看法,主要原因是意识和报道形式的守旧。精确性报道有效地扭转了这一倾向,使报道较普遍地反映了群众的意愿。
(3)利于舆论监督的落实
无论西方还是我国,新闻媒体都具有舆论监督的职能。精确性报道的出现,无疑会增进该职能的发挥和落实,因为这一报道形式能及时、广泛、真实地反映群众意愿,帮助政府依据人民的意愿制订、修正方针政策。再则,精确性报道具有权威性、可信度强的特点,有利于批评性报道的正常展开。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正确答案: 一、背景:
1.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分工更加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
2.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统治秩序,加速了社会政治的变革,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势力迫切需要传播信息,宣传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的变革。
3.从物质条件上看,印刷业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交通和邮政事业日益发达,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多,为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概况:新闻事业最早诞生在德国,因为德国最早出现印刷术,其邮政系统发达,并且德国的封建政治势力薄弱,适宜诞生报刊。17世纪出现了定期的报刊。此时,英美等国也出现了自己的报刊,如英国的《每日新闻》和《每周新闻》,美国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等。
三、影响: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意义积极,一方面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另一方面极大的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与发展,此外,新闻事业的诞生也使得人们的联系逐渐的密切起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2题:

论述批评性新闻的作用与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批评行新闻的作用与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开展批评,是传播媒介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职能
这是因为,传播媒介有反映舆论、影响舆论的特性。传播媒介是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当然也包括某个单位或个人错误过失的事实,况且,这种传播是公开而不是隐蔽的,是面向千万受众而不是面向极少部分人的。
(2)积极开展批评,是当前新闻改革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新闻报道习惯报喜不报忧的路子,如何从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地既报喜又报忧,是目前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又迫切的任务。报忧不是抹黑,而是对中国体制弊端和发展中错误的揭露,并促使其完善和改正。
(3)积极开展批评,是党和政府有力量的体现
新闻报道敢于触及时弊,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某些错误、过失给人民作彻底的亮相,人民由此看到了党和政府敢于讲真话、吐实情,真正坚持真理、正视错误,反而认为我们的党和政府真正有力量,真正兴旺发达,充满希望,增强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同时,党在揭露、批评这些错误、过失的过程中,自身的纯洁性、战斗性也得到增强。
(4)积极开展批评,是人民群众民主管理国家的主人翁精神的生动体现
人民群众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呼声、要求甚至不满,通过电话、走访、读者来信等形式反映到编辑部,这是对传播媒介的信赖,是人民民主管理国家的主人翁精神的生动体现。传播媒介及时有效地传播,将加强和促进人民与舆论工具之间的信赖程度和紧密联系,也势必激发他们民主管理国家的热情与增强主人翁意识。

第3题:

以下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具有时代意义、与时俱进的

B.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只适用于党报

C.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专业主义是水火不容的

D.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学习领导人的语录


正确答案:A

第4题:

结合中国新闻史,全面论述你对新闻自由的认识。


正确答案: 西方新闻界专家学者相信,为了保障新闻自由,新闻媒体必须是一个专业化企业,政治上保持中立,并独立于商业价值。但是,在媒体的新闻编辑部的实际操作中,任何一家媒体都难以确保其提供的新闻是中立和客观的。
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但公民在行使他们的自由和权力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同时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力。

第5题:

美国新闻杂志《时代》创始时间是()


正确答案:1923年

第6题:

怎样理解增强新闻通俗化的时代意义?


正确答案: 通俗化亦即平民化,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读者的平民视角和具体形象的新闻表述使新闻真正可看、可听、可触、可感。增强新闻通俗化具有时代意义:
(1)新闻通俗化是吸引受众的基础
因为新闻的受众很广泛,其文化程度不一。采访时常会遇上一些难以弄懂的事物,如专用术语、技术名词、操作程序等,若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势必就晦涩难懂,报道就死板。此时,责任性强和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通过仔细、反复地询问与观察,将这些事物弄懂弄透,然后深入浅出,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叙述,新闻报道就通俗易懂。
(2)新闻通俗化是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和传媒竞争的热点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选择性极强,他们更喜欢平和、亲切、自然的交流方式和传播方式,而且,读者阅读报纸,不是学文件,不是听报告,主要依靠兴趣爱好。因此,现在的新闻界倾向与读者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通俗化的取向,是当前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事实上,已成为许多媒体的成功之道。
(3)新闻界的竞争演化为通俗化的竞争
怎样让新闻为更多读者看懂以扩大读者范围,是世界各国新闻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新闻学者就预言:21世纪最初几十年,国际新闻界千竞争、万竞争,最大的竞争莫过于通俗化竞争。我国读者、听众、观众文化平均程度较低,新闻通俗化的问题必须重视。

第7题:

论述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正确答案: 一、人类早期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第一阶段口头传播时代,是人类传播史上延续时间最久的时期,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座里程碑。第二阶段手写传播,这一时期出现了新闻信和官方公报。如古罗马时期的《每日纪闻》就是官方公报,它是将每日政府公布的会议记录用金笔书写在一块涂有石膏的木板上,内容多是政府的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新闻信也出现于古罗马时期,分为官方的和私人的,官方的往往带有政情和军情,而私人的新闻信则流行于上层社会。第三阶段是印刷传播时代,中国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5世纪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诞生为新闻事业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影响:
1.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的三个阶段逐步为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形式至今仍未消失,新的传播方式的诞生并没有带来旧的传播方式的灭亡。

第8题:

腾讯网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众媒时代:2015 中国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指出:一个全新的“众媒时代”已然来临。请论述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正确答案:

“众媒时代”关键是一个“众”字,它表征了传播链条的“众化”现象。“众媒时代”导致媒介平台重塑、个人崛起、传播主体扩大、信息推送能力增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将会缔造一种什么样的信息传播环境?令人不无担忧。“众媒时代”的“五众”或将来更多“众”的出现,需要理性传播,净化信息环境。“众媒时代”媒体的“表现形态众”,昭示着媒介形态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限制,满足了使用者的个性需求,人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喜欢的媒介形态。以网络媒体为例,不断衍生的新形态令人目不暇接,仅与“客”组合的形态就有博客、播客、维客、掘客、换客、印客、威客、沃客等八种。值得一提的是,媒体丰富的表现形态融入了多样的文化元素,具有一定的粘附性,渗透性强,受众的卷入度高。因为媒体“表现形态众”,“人—媒”互动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人们用于“拟态环境”下互动的时间常常超过了现实世界的交往。人被喻为种子,媒体被看成土壤。不言而喻,土壤的生长条件直接影响种子的孕育和生长,媒体形成众多形态是一种进步,但更需要每一种形态良性运行,适合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心发展。“众媒时代”的理性传播需要在三个层面展现:一是大众传播需要坚守主流导向,作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大众传播需要奠定主流基调,需要正义和公理,需要甄选和理性,也需要把关和引导;二是组织传播需要公允客观,扬名逐利要在规则和秩序的框架内行事,传播张弛有度,不过分渲染、不夸大其词、不贬损他人;三是个人传播需要约束和节制。“众媒时代”是个人传播释放的时代。但个人传播不能信马由缰、无拘无束,要守住底线。基于上述考虑,“众媒时代”有必要在各个层面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构建完善的传播管控体系,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增强自律意识,实现文明传播。

第9题:

论述新闻与广告的区别。


正确答案: 论述新闻与广告的区别。(10分)(一)概念解释:新闻的概念;广告的概念(二)相同点:一种传播方式;都运用媒介,范围广泛,传播迅速及时;要求真实可靠;广告具有一定新闻性,新闻也起到广告的作用。(三)不同点:新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不允许主观想象,且不重复播出,具有权威性;广告主要用于引导、刺激消费,可进行艺术加工,重复播出,目的在于赚取利润。

第10题:

结合实际,论述当前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背景与意义。


正确答案: 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背景:(1)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2分)(2)信息化网络化新形势下,媒体自身发展的需求。意义:(1)坚持“三贴近”,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4分)(2)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人民的宗旨,加深对基本(4分)国情的理解,加深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3)有利于推进新闻改革创新,把镜头和话筒更多地对准基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多用贴进群众的生动事例,多用群众生动活泼(4分)的语言,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真实反映社情民意。(4分)(4)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联系实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