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北洋政府对新闻事业的迫害。

题目

论述北洋政府对新闻事业的迫害。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926年段祺瑞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悲愤地在《语丝》、《国民新报》副刊和《京报副刊》上接连写了一篇篇檄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纪念刘和珍君》等。
从“四一二”到“七一五”这段时期,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在血腥屠杀中遇难。其中有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无产阶级报刊宣传活动家、政论家萧楚女、陈延年、赵世炎等。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创建者李大钊亦被北洋军阀残酷杀害。
1926年,著名记者邵飘萍、林白水在北京相继被奉系军阀杀害,成为震惊全国的事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北洋政府法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重要阶段
B.北洋政府颁布的刑法典是以《大清现行刑律》为蓝本制定的
C.北洋政府实施乱世用重典的法制指导思想
D.北洋政府运用的判例和解释例是由大理院汇编而形成的


答案:B
解析:
解析:北洋政府颁布的专门刑法典是《暂行新刑律》,而《暂行新刑律》是以《大清新刑律》为蓝本稍加删改制定而成的。故B项错误。其余选项表述都正确。

第2题:

简述北洋政府的秘书工作。
北洋军阀政府国务院的秘书机构是中央政府的秘书机构,国务院的秘书机构主要是秘书厅。秘书厅还有以下人员:秘书,协助秘书长办理公务,佥事,掌官一般文书的撰拟和处理编纂记录、保管文件图籍、翻译文电、核对文稿、收发文件、处理庶务等;主事,辅助佥事分办各类事务,相当于科员;参议,主要是审议法令。
1916年7月29日公布的《公文程式》规定,凡处理公事的文件通称公文,确定的公文种类有大总统令、国务院令、各部院令、任命状、委任令、训令、指令、布告、咨、咨呈、呈、公函、批等文件。加强了盖印署名制度、副署制度、发文编号制度,完善了档案工作制度。
1913年1月9日,北洋政府公布了《秘书任用法草案》,规定“秘书”包括秘书长在内,均不得按《文官任用法》的规定任用,使秘书官吏的任用主要根据长官意志,由长官决定,这就助长了任人唯亲的风气。

第3题:

兼理司法法院(北洋政府)


参考答案:

北洋政府时期的特别司法机关之一,由地方行政长官兼管的审判机关。1914年4月,北洋政府公布了《县知事兼理司法事务暂行条例》,规定凡未设法院之各县司法事务,一律委任县知事处理。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审判质量,北洋政府又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复判制度加以恢复,规定,凡由县知事兼理司法的地方,未经实际第二审的刑事案件均应报各省高等审判厅进行复判。


第4题:

北洋政府对《大清新刑律》进行删修,制定了()


正确答案:《暂行新刑律》

第5题:

论述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正确答案: 一、背景:
1.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分工更加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
2.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统治秩序,加速了社会政治的变革,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势力迫切需要传播信息,宣传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的变革。
3.从物质条件上看,印刷业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交通和邮政事业日益发达,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多,为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概况:新闻事业最早诞生在德国,因为德国最早出现印刷术,其邮政系统发达,并且德国的封建政治势力薄弱,适宜诞生报刊。17世纪出现了定期的报刊。此时,英美等国也出现了自己的报刊,如英国的《每日新闻》和《每周新闻》,美国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等。
三、影响: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意义积极,一方面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另一方面极大的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与发展,此外,新闻事业的诞生也使得人们的联系逐渐的密切起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6题:

论述北洋政府的秘书工作。
1,北洋政府基本上是承袭南京临时政府的体制,1916年,公布《公文程式》,1913年公布了《司法官署公文书暂行程式令》,加强了盖印署名制度、副署制度、发文编号制度,完善了档案工作制度。
2,北洋政府的腐败,使其秘书工作也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以权谋私、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十分普遍。
3,北洋政府时期,十分重视长官与秘书的关系。助长了任人唯亲的风气,极大程度上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政治及行政的腐朽与黑暗。

第7题:

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新闻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A

B



第8题:

1914年北洋政府铸造新银币,俗称“袁头币”。()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水晶之夜”是政府公开地组织迫害犹太人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首要任务,也是党和政府对新闻事业的期望和要求。


正确答案: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