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久闻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大名,他对书法是怎样认识的?

题目
问答题
久闻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大名,他对书法是怎样认识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画禅室随笔》的作者是?


参考答案:

董其昌


第2题:

董其昌书法的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是晚明影响最大的书画家和鉴赏家。也是对清代书学有很大影响的书家。
董其昌自述学书过程说:“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趣。”表露出他的书学由唐入晋而返于宋的过程。他“受箓于季海(徐浩),参证于北海(李邕)、襄阳(米芾),晚皈平原(颜真卿)而亲近于柳(公权)、杨(凝式)两少师。”博学诸家。他学古人是靠聪明颖悟,好以已意为之,习古并不深严。有人说:“香光以禅理悟书画,有顿悟而无渐修。”(吴荣光语,见《书林藻鉴》)如他参照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的神韵、格局,化出了他的章法,即有意加大行距字距,造成一种疏散萧洒的格局特征。他的书作并不刻意求工,“往往适意”而已,“有意成风,无意取态”,自成风韵。喜爱董书的康熙玄烨评说:“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园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夸示了董书的长处。包世臣评曰:“其书能于姿致中出古淡,为书家朴学,然能朴而不能茂。以中岁深襄阳跳荡之习,故行笔不免空怯,出笔时形偏竭也。”又兼揭董书之短。从现存董书作品看,大抵秀润疏朗是其所长,腕力软弱是其所短。但如康有为所说:“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局促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等,是以碑学之好而苛求,不免失之偏颇。
董其昌书艺在晚明已名闻海内外,仿习者众,作伪亦多。清初康熙喜董书,所以董书在清初盛行朝野,当时受董书影响的书家很多,如沈荃、查升、张照、刘墉、王文治等。潘伯鹰先生说:“他的影响一直扩大下去,到后来的清朝乾隆年间不见衰退。同样的原因,他这种卑弱的轻率的书派也同样使清朝初期的书法不振。”董书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影响,除了各种社会原因和书法衍变的原因之外,他的书法那种秀润的风神,流丽典雅的形态,也是作为一种美的类型而起了作用。这种美在现在仍然有他的价值。

第3题:

“()”是董其昌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人格精神的表现,一种性情的反映。对于“()”,他认为:“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这是他崇尚自然天趣的一个缩影,又是追求平淡的一种补充手段。


参考答案:淡,淡,熟后求生说

第4题:

怎样认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正确答案: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竭力抬高文人画,贬底南北朝以上的院体画和青绿山水画体系.南北宗论有片面性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白当之处.
应该肯定董其昌做出的贡献.南北宗论是文人画思潮的一种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鉴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

第5题:

怎样认识和评价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正确答案:认识:
关于“南北宗论”的首提者。董其昌在其《画旨》中说:“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所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流传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啸,以致马(远)、夏(珪)辈。南宗则王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浩)、关(同)、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米芾、米友仁),以至元四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评价:南北宗论的产生有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社会风气的根源,更主要的是与当时的绘画界的情况有密切关系。南北宗论具有片面性。从唐至明,山水画风格几经演变,画家对自然持的态度,审美情趣,表现手法也有种种差异,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不当之处。历来有人对此进行了反驳、批判。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画山水画毕竟有两种风格与画法,这是事实。董其昌作为对山水画艺术流派进行研究的先行者的作用还是应肯定的。南北宗论是文人画思潮的一种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奠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由于他“崇南贬北的思想,导致了以后画坛宗派繁兴、画家门户之见的加深。于是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见,沉滞了画法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理论的混乱,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消极的影响。

第6题:

文与可向以画竹著称,不知其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文与可名同,字与可。梓潼(今四川梓潼县)人。号笑笑先生。生于宋真宗天喜二年,卒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一八——一○七九年)。他善诗文,工篆、隶、行草、飞白等诸体,尤精于画竹。是大文豪苏轼的从表兄。苏轼曾说,文与可学草书十年,落笔如风,但由于不用心,到底未得着古人笔法,后来在路上看见二蛇相斗,才突然醒悟了笔法之妙诀,从此,草书大进。宋魏了翁称与可书“操韵清逸”。文彦博也称赞他说:“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其世传书迹有《千字文》,书论有《论草书》。

第7题:

久闻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大名,他对书法是怎样认识的?


正确答案: 《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谈论书画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认为书画和佛家的禅是息息相通的,所以取了这个名字,譬如他在《论用笔》一篇中所说:“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揭示本质的话),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无等等咒”就是佛教用语,其意即为最高级的能起神奇效用的咒语。“结字得势”一句,是董其昌论书的要言之一。在这里,他把用笔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和结体捏在一起,由笔势的垂缩往来而导致结字的“得势”,如果结字不得势的话,那末用笔再好也是徒然的。又说:“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之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也是把用笔和结字揉在一起的。用笔有收放,故而对于整个字来说,也就必定会有“精神相挽”处了。在论用笔中,董其昌的另一重要论点是,“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并着重提出:“‘信笔’两字,最当玩味。”那末怎样才能克服“信笔”的弊端呢?“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此外,他在《论用笔》中,还提出了“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暮合辙也”;“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等说法,都是很有心得和新意的。不过,他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则又未免美中不足了。因为书道要巧、要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果一味巧、妙,就会显得做作而小家气。看来,董其昌书法的不足之处,一半也就伤在这里。
前面说过,董其昌论用笔常把结字捏在一起。而结字从何取法呢?他是这样认为的:“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可见,他是主张力学和取法传统的。在章法上,他认为“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书法布局的要点,就显得形象而有说服力了。
再则,他还谈到学习古人要能“神奇化为腐臭,故离之耳”,柳公权的所以能够用笔古淡,正是因为他能“极力变右军法”,而颖悟的董其昌,却也正是因为窥破了柳公权的这一秘奥,所以才得出了“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的结论。至于说到“昔人以翰墨为不朽事,然亦有遇不遇,有最下最传者:有勤一生而学之,异世不闻声响者;有为后人相倾,余子悠悠,随巨子讥评,以致声价顿减者;有经名人表彰,一时慕效,大擅墨池之誉者。此亦有运命存焉”。的确,书法家除了本身的艺术水准以外,还有个遇和不遇的间题,这是事实,不承认也得承认,但把这归之于“有运命存焉”,那就未免失之消极了。

第8题:

董其昌的书法,无论是楷书、行书、行草,抑或是狂草,都一派()的风致,这不能不说与他的书法美学思想紧密相关。作品如《()》、《()》等。


参考答案:萧散简淡,《答客难卷》、《癸卯临杂书册》

第9题:

在明代晚期的画论著述中,以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最有影响,书中论画以()为中心。


正确答案:南北宗论

第10题:

问答题
怎样认识和评价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正确答案: 认识:
关于“南北宗论”的首提者。董其昌在其《画旨》中说:“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所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流传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啸,以致马(远)、夏(珪)辈。南宗则王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浩)、关(同)、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米芾、米友仁),以至元四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评价:南北宗论的产生有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社会风气的根源,更主要的是与当时的绘画界的情况有密切关系。南北宗论具有片面性。从唐至明,山水画风格几经演变,画家对自然持的态度,审美情趣,表现手法也有种种差异,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不当之处。历来有人对此进行了反驳、批判。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画山水画毕竟有两种风格与画法,这是事实。董其昌作为对山水画艺术流派进行研究的先行者的作用还是应肯定的。南北宗论是文人画思潮的一种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奠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由于他“崇南贬北的思想,导致了以后画坛宗派繁兴、画家门户之见的加深。于是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见,沉滞了画法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理论的混乱,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消极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