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总的趋势。

题目

简述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总的趋势。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竺可桢在1972年《考古学报》发表(),成为研究中国气候变化的经典作品。

A.《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B.《中国大历史》

C.《竺可桢日记》

D.《中国之温度》


参考答案:A

第2题:

1973年,()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发表,他依据复杂的古代历史资料,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世界气候历史历史变迁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 A、竺可桢
  • B、赵九章
  • C、叶笃正
  • D、陶诗言

正确答案:A

第3题:

五千年来,中国的气候冷暖交替变化,总的趋势是由暖变冷。()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气候变迁使得中国政治中心北移。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竺可桢发表的()成为研究中国气候变化的经典作品。

  • A、《人生地理学》
  • B、《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 C、《江浙两省人文地理之比较》
  • D、《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正确答案:D

第6题:

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的变化和趋势。


参考答案:变化:
1)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的温暖期;当时黄河流域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长江流域在这个时期气候也十分温暖湿润,降水也比现在多。
2)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50年,为我国近5000年以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3)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为第二个温暖期。
4)公元初年——600年包括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为第二个寒冷期。
5)600年——1000年,隋唐至北宋初,为第三个温暖期。
6)1000年——1200年,两宋时期为第三个寒冷期。
7)1200年——1400年,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为第四个温暖期。
8)1400年——1900年,明清时期为第四个寒冷期。
趋势: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而寒冷期却一个比一个长,寒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第7题:

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认为,战国时期的气候是()。

  • A、寒冷
  • B、炎热
  • C、干燥
  • D、温暖

正确答案:C

第8题:

5000年来,长江流域的气候变迁幅度小于黄河流域雨量充沛,植被恢复能力也比北方强。每次严寒袭来,北方遭受的破坏要远大于南方,因此,中国经济中心就由北方移向南方。

最能反驳这一论述的是( )。

A.自然环境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B.并非纬度越高气候变迁的幅度越大

C.北方并非年年遭遇严寒冬季

D.长江流域降雨并非总多于黄河流域


正确答案:A
67.A   【解析】题干中说中国经济中心由南向北移的原因是北方自然条件差。而A项的“自然环境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恰好反驳了上述论证。

第9题:

竺可桢在1972年《考古学报》发表(),成为研究中国气候变化的经典作品。

  • A、《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B、《中国大历史》
  • C、《竺可桢日记》
  • D、《中国之温度》

正确答案:A

第10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正确答案:(1)从农作物的发展源头看可分为两类:当地或本地原生植物;境外引进的植物。这两类植物(农作物)一般是社会发展初期多为原生植物,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外交流频
繁期则外来引入的植物发展,扩展,推广快速。这中间有几次高潮期,如
A、汉代(通西域)如胡瓜,草棉(印度)
B、宋代(通东南亚,南洋)如占城水稻,
C、明清(通东南亚及美洲)
(2)嬗变过程,可分两个阶段,以宋元为界,以唐代为过渡期。
①从先秦到唐代:基本上是北粟南稻,但以粟等旱地作物为主。尤其是北方的“五谷”,应不包含水稻(而应包括菽—豆类),因为这期间的经济政治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可谓一个过渡期,水稻和小麦地位上升(且农业种植立足于平坝、浅丘坡地)。
②从宋元开始以后为第二阶段,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有较大改变,这也同中国在唐宋以后的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南迁有关:
a、粮食生产上形成南稻北麦格局。其中作为适宜南方多水环境下生产的水稻所占比重更趋扩大,类似于第一阶段的粟的地位。
b、开始大批量引进新的作物品种,且推广迅速,影响颇大,引发农业发展史上的(或粮食生产的)两次革命。
c、经济作物发展越来越快。包括原生的和引进的,如棉花、油菜、烟草、花生、茶、婴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