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有哪些要求?


正确答案:1) 高产稳产
2)品质优良
3)适应性强
4)抗病虫和除草剂
5)不同成熟期

第2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正确答案:(1)从农作物的发展源头看可分为两类:当地或本地原生植物;境外引进的植物。这两类植物(农作物)一般是社会发展初期多为原生植物,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外交流频
繁期则外来引入的植物发展,扩展,推广快速。这中间有几次高潮期,如
A、汉代(通西域)如胡瓜,草棉(印度)
B、宋代(通东南亚,南洋)如占城水稻,
C、明清(通东南亚及美洲)
(2)嬗变过程,可分两个阶段,以宋元为界,以唐代为过渡期。
①从先秦到唐代:基本上是北粟南稻,但以粟等旱地作物为主。尤其是北方的“五谷”,应不包含水稻(而应包括菽—豆类),因为这期间的经济政治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可谓一个过渡期,水稻和小麦地位上升(且农业种植立足于平坝、浅丘坡地)。
②从宋元开始以后为第二阶段,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有较大改变,这也同中国在唐宋以后的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南迁有关:
a、粮食生产上形成南稻北麦格局。其中作为适宜南方多水环境下生产的水稻所占比重更趋扩大,类似于第一阶段的粟的地位。
b、开始大批量引进新的作物品种,且推广迅速,影响颇大,引发农业发展史上的(或粮食生产的)两次革命。
c、经济作物发展越来越快。包括原生的和引进的,如棉花、油菜、烟草、花生、茶、婴粟等。

第3题:

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的变化和趋势。


参考答案:变化:
1)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的温暖期;当时黄河流域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长江流域在这个时期气候也十分温暖湿润,降水也比现在多。
2)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50年,为我国近5000年以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3)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为第二个温暖期。
4)公元初年——600年包括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为第二个寒冷期。
5)600年——1000年,隋唐至北宋初,为第三个温暖期。
6)1000年——1200年,两宋时期为第三个寒冷期。
7)1200年——1400年,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为第四个温暖期。
8)1400年——1900年,明清时期为第四个寒冷期。
趋势: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而寒冷期却一个比一个长,寒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第4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走势


正确答案:从“天府”之变迁及都城的变迁看经济重心的变迁。
(1)、天府:
①三国之前是指关中—渭河平原。自周以来,水利大兴,郑国渠的开凿更加„„《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②三国之后,成都平原(当然与都江堰有关,但还有更深层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演变的大背景,因为李冰父子修此水利工程是在秦国时期——战国时期,自此以后便“水旱从人”了。)从渭河平原→到成都平原,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
(2)、最初先秦时关东、关西、山东、山西,基本并行发展。由于是秦的统一,才致使西部成发展之重点区域,再加上当时气候及自然条件的允许,故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连丝绸之路,也向西北发展,扩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西域,东汉都于洛阳,是一个明显的东移征兆和迹象。到唐时一面都于长安(有历史原因),一面设东都于洛阳,就食于洛阳(东部)——(当时有两京驿道的存在使其成为可能),就因为东部经济发展快之故。这里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西而东。以下又是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北宋都于开封,南宋都于杭州,虽主要缘于政治因素,但至少南方已为建都提供可能条件,乃至于明初都于应天府,亦有此方面的原因,表明南方经济发展之速快于北方,经济重心发展明显向南倾斜,南重北轻。“扬一益二”;“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等,更是表明了东南财赋地之格局已告形成。另一方面是农业,手工业,商业格局也大致如此。由此历史时期便形成了东移南迁之趋势。时间,唐宋之际,尤其是宋朝,是一分水岭,是正式形成之际。唐为准备阶段。

第5题:

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正确答案: 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
二、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内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多缩小而干涸。
2、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内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特别明显。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许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

第6题:

简述粮油作物营销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 (1)有利于国家安全(2)有利于物价稳定(3)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

第7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水陆交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1)水路交通发展早于陆路交通发展(发达),因此先秦时期水路(水上交通)比陆路交通更发达,原因在于早期生产力条件之限制,开辟陆上交通不利,只好较多地利用自然水道来便利交通。
(2)历史时期:东西方向上水路交通较发达,而陆路交通则欠发达(甚至可以说是很不发达);而南北方向上则是陆路交通方面发达,水路交通欠发达或不发达(即便有也是人工的大运河),原因就在于长江大河多是东西流向的(便利水运交通,有自然之便),东西地势海拔高度落差较大(西高东低),山脉也多为东北西南走向或大致南北走向较多,因此东西陆路交通开辟十分困难,这也导致形成了我国一直关注南北陆路交通道路的修筑的历史惯性,造成了我们今天相对来讲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小于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第8题:

简述灌溉农业作物的布局特点及措施。


正确答案: 特点:
1、发展当地需水多的作物。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甘蔗,北方的小麦
2、优先灌溉经济效益的作物。如:蔬菜、甘蔗等经济作物
3、在可能条件下实行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措施:
1、有水则水,无水则旱(水资源丰富区种植需水多的作物,否则,可能种易旱作物,棉花等,麦随水走)
2、多种雨季作物,黄淮海地区,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在易旱地区应以雨季作物为主
3、同心圆型作物布局,以水资源为中心,将经济灌溉作物,补充灌溉作物,耐旱作物作同心圆,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第9题:

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正确答案: 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第10题:

试分析中国农业作物嬗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1)气候变化与人口南迁对南方水稻种植的扩大,在粮食结构中地位的上升。中国蚕桑业有一个从石器时代的多中心(南北均有,南方如河姆渡文化)走向夏商周的黄河中心过程。
(2)气候及人口南迁与种桑养蚕织丝业南移,(丝织业中心南北大易位),规模及影响扩大。如鱼得水,得天之利。——丝绸之国,之路,对世界,人类之贡献。
(3)棉的引入与麻的退出,麻衣——棉衣(草棉——木棉),棉之前为丝麻,葛类纺织品。
(4)茶叶:原生地在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宋代)自此之后,茶叶,瓷器等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大宗。
(5)外来植物的引入,婴粟,烟草,番茄,茄子,辣椒,花生,棉花以及占城稻(稻麦复种制成为可能),美洲高产旱地作物(影响见P232—234A对农业生产生态B对粮食结构C对人口增加D对生态环境之破坏—从宋元以后尤其是明代,高产旱地作物将种植范围扩大到山地,才有山地垦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