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的变化和趋势。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的变化和趋势。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的变化和趋势。


参考答案:变化:
1)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的温暖期;当时黄河流域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长江流域在这个时期气候也十分温暖湿润,降水也比现在多。
2)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50年,为我国近5000年以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3)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为第二个温暖期。
4)公元初年——600年包括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为第二个寒冷期。
5)600年——1000年,隋唐至北宋初,为第三个温暖期。
6)1000年——1200年,两宋时期为第三个寒冷期。
7)1200年——1400年,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为第四个温暖期。
8)1400年——1900年,明清时期为第四个寒冷期。
趋势: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而寒冷期却一个比一个长,寒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第2题:

何谓生命周期?近几十年来其变化趋势如何?


正确答案:生命周期是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以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人们的平均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在延后,平均寿命在延长,生命周期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与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平均寿命的延长增加了人们的可支配时间,也延长了许多人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时间。

第3题:

五千年来,中国的气候冷暖交替变化,总的趋势是由暖变冷。()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正确答案: 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第5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水陆交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1)水路交通发展早于陆路交通发展(发达),因此先秦时期水路(水上交通)比陆路交通更发达,原因在于早期生产力条件之限制,开辟陆上交通不利,只好较多地利用自然水道来便利交通。
(2)历史时期:东西方向上水路交通较发达,而陆路交通则欠发达(甚至可以说是很不发达);而南北方向上则是陆路交通方面发达,水路交通欠发达或不发达(即便有也是人工的大运河),原因就在于长江大河多是东西流向的(便利水运交通,有自然之便),东西地势海拔高度落差较大(西高东低),山脉也多为东北西南走向或大致南北走向较多,因此东西陆路交通开辟十分困难,这也导致形成了我国一直关注南北陆路交通道路的修筑的历史惯性,造成了我们今天相对来讲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小于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第6题:

简述先锋小说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正确答案: 从先锋小说自身来说,一方面,先锋的创新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总有被新的创新力量取代和被大众接受的那一天。另一方面,作家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而且这个变化是必然的,既有世俗的诱惑,也有作家自己生活经历诱惑,还有作家要求自己不断创新的冲动。
从外部情况看,时代是前进的,社会是变化的,大众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大,接受速度也越来越快。朦胧诗在几年之间就成为“昨日黄花”就是一个佐证。
总的趋势是随着创作的发展必然发生分化,最终被大众所接受。

第7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正确答案:(1)从农作物的发展源头看可分为两类:当地或本地原生植物;境外引进的植物。这两类植物(农作物)一般是社会发展初期多为原生植物,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外交流频
繁期则外来引入的植物发展,扩展,推广快速。这中间有几次高潮期,如
A、汉代(通西域)如胡瓜,草棉(印度)
B、宋代(通东南亚,南洋)如占城水稻,
C、明清(通东南亚及美洲)
(2)嬗变过程,可分两个阶段,以宋元为界,以唐代为过渡期。
①从先秦到唐代:基本上是北粟南稻,但以粟等旱地作物为主。尤其是北方的“五谷”,应不包含水稻(而应包括菽—豆类),因为这期间的经济政治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可谓一个过渡期,水稻和小麦地位上升(且农业种植立足于平坝、浅丘坡地)。
②从宋元开始以后为第二阶段,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有较大改变,这也同中国在唐宋以后的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南迁有关:
a、粮食生产上形成南稻北麦格局。其中作为适宜南方多水环境下生产的水稻所占比重更趋扩大,类似于第一阶段的粟的地位。
b、开始大批量引进新的作物品种,且推广迅速,影响颇大,引发农业发展史上的(或粮食生产的)两次革命。
c、经济作物发展越来越快。包括原生的和引进的,如棉花、油菜、烟草、花生、茶、婴粟等。

第8题: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参考答案:竺可桢

第9题:

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正确答案: 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
二、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内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多缩小而干涸。
2、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内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特别明显。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许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

第10题:

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两次气候温暖期,即两汉温明,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事实上,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大约维持了一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两次气候温暖期,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这种王朝,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其次,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东汉年间,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其行军路线,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已无可能。至唐代,西域驻军,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屯田是不可能的。再次,气候温湿期,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政治上也易于控制。有证据表明,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事实上,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大约维持了一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