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观点?

题目

怎样理解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观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材料一: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
(1)根据材料,总结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及相关史实,分析这两种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
解析:
(1)老子认为圣人治下的社会状态应是统治者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得普通民众物质生活有保障,身体健康且精神追求贫乏,没有求知的意愿和更大的欲望,有知识的人不敢施展才智和理想抱负。即“无为而治”。董仲舒认为国家实现统一后。教育和社会舆论不统一.意见多样,统治者就不能维护国家统一。官员不知职责所在。因此,统治者应该统一思想意识,禁绝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六艺”以外的其他学说,如此才能统一法纪.民众有所遵从。 (2)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相互征战.由此造成学术教育向社会底层的下移和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局面。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时期,国家实现政治统一。为适应政治上的中央集权需要,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等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以“天人感应”“德主刑辅…‘三纲五常“大一统”等学说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第2题:

老子提出治理天下的四大中心价值是()

  • A、无为
  • B、好静
  • C、尚贤
  • D、无事
  • E、无欲

正确答案:A,B,D,E

第3题:

法家认为在治理国家时,应当()

A.任人唯贤

B.任人唯亲

C.远贤智,弃私议

D.不尚贤,使民不争


参考答案:C

第4题: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 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 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正确答案:C

第5题:

老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非乐”等用人原则和组织原则。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在诸子百家中,与“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同出一家的是:

A.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B.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C.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D.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答案:B
解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A项中有“众贤”是墨家思想。B项出自《庄子》。C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D项出自《韩非子心度》。老子和庄子都属于道家学派。故本题答案选B。

第7题:

《荀子》“君道篇”中说“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勉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请解释这段话的意思。


正确答案:最好的政治原则的最大效验:推崇礼义,使法制高于一切,那么国家就会有常规;尊重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那么民众就会知道努力的方向;集体审查,公正考察,那么民众就不会怀疑了;奖赏勤劳的人,惩罚偷懒的人,那么民众就不会懒惰了;同时听取各种意见,完全明察一切事情,那么天下人就会归顺他。

第8题:

下列论断中不属于老子所倡导的“无为之道”的是()。

A、绝圣弃智

B、尚贤

C、绝仁弃义


参考答案:B

第9题:

提出“尚贤”、“尚同”思想的学派是()


正确答案:墨家

第10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 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 B、“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
  •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