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平面为矩形,各层层高4m,房屋高度48.3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且对风荷载不敏感。抗震设防烈度7度,丙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Ⅱ类建筑场地,填充墙采用普通非黏土类砖墙。

题目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平面为矩形,各层层高4m,房屋高度48.3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且对风荷载不敏感。抗震设防烈度7度,丙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Ⅱ类建筑场地,填充墙采用普通非黏土类砖墙。

对该建筑物进行多遇水平地震作用分析时,需输入的3个计算参数分别为:连梁刚度折减系数S1;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S2;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S3。试问,下列各组参数中(依次为S1、S2、S3),其中哪一组相对准确?(  )

A.0.4;0.8;0.7
B.0.5;0.7;0.7
C.0.6;0.9;0.9
D.0.5;0.8;0.7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每层层高均为4m,房屋高度为48.3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题39中所述的连梁,假定其有地震作用组合时的剪力设计值为Vb=620kN,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箍筋采用HRB335钢,连梁的截面尺寸及净跨同题39。试问,该连梁的梁端箍筋的计算最小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 1.48
(B) 1.75
(C) 2.03
(D) 2.19


答案:B
解析:
(B) 解答: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2002)第7.2.23条:

连梁截面尺寸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 7.2.23条的要求。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 — 2002)式(7.2.24-2):

第2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34.0m。首层层高为3.2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2.8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于III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该房屋基本风压w0=0.55kN/m2,34.0m高度处的风振系数βz=1.60,风压高度变化系数uz=1.55。假设风荷载沿高度呈倒三角形分布,地面处风荷载标准值为0.0kN/m2。试问,在图所示方向的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基底剪力标准值(kN)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作答。
(A)610 (B)725
(C)1040 (D)1450


答案:B
解析:
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7.3.1,建筑体型系数us如题图所示: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式(7.1.1-1), 34.0m高度处每平方米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wk=βzusuzw0
34.0m高度处垂直于风向的建筑投影宽度内每米风荷载标准值为
Wk=1.6x(11.042x2x1.0-4.850x2x0.7+31.784x0.5)x1.55x0.55kN/m=42.54kN/m
风荷载沿建筑高度呈倒三角形分布,结构基底剪力标准值为
Vk=0.5x42.54x34.0kN=723.2kN

第3题:

某15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平立面示意如图3-16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房屋高度58m,首层层高5m,二~五层层高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5m,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假定,该结构位于非地震区,仅考虑风荷载作用,且水平风荷载沿竖向呈倒三角形分布,其最大荷载标准值q=65kN/m,已知该结构各层重力荷载设计值总和为 =1.45×105kN。试问,在上述水平风力作用下,该结构顶点质心的弹性水平位移u(mm)不超过下列何项数值时,方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A)40 (B)50 (C)60 (D)70


答案:B
解析:
答案:(B)
解答: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5.4.1-1条:

第4题:

某地上16层、地下1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办公楼,如图所示。房屋高度为64.2m,该建筑地下室至地上第3层的层高均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9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Ⅲ类场地,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地下1层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0





4.地上第3层某L形剪力墙墙肢的截面如图所示,墙肢轴压比为0.24。试问,该剪力墙转角处边缘构件(图中阴影部分)的纵向钢筋面积



最小取下列何项数值时才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最低构造要求?(  )
提示:不考虑承载力计算要求。


A. 2700
B. 3300
C. 3500
D. 3800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9.2条规定,当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和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故本题应按8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表3.9.3可知,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
根据第7.1.4条第2款规定,底部两层为剪力墙加强部位,第3层为相邻的上一层;
根据第7.2.14条第1款规定,一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根据第7.2.15条规定,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竖向钢筋的配筋率在一级时不应小于1.2%,故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最小为:



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5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平面为矩形,各层层高4m,房屋高度48.3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且对风荷载不敏感。抗震设防烈度7度,丙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Ⅱ类建筑场地,填充墙采用普通非黏土类砖墙。

假定,方案比较时,由于结构布置的不同,形成四个不同的抗震结构方案。四种方案中与限制结构扭转效应有关的主要数据见题29表,其中T1为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为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umax为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作用下最不利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u为相应于umax的楼层水平位移平均值。试问,如果仅从限制结构的扭转效应方面考虑,下列哪一种方案对抗震最为有利?(  )


A.方案A
B.方案B
C.方案C
D.方案D

答案:C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4.5条及条文说明,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小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不应大于0.9(A级高度建筑)。故位移和周期应应满足下列条件:

第6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34.0m。首层层高为3.2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2.8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于III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考虑非承重墙体刚度,折减后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0.60s,试问,该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a1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0.074 (B)0.090
(C)0.093 (D)0.100


答案:C
解析: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表3.3.7-1,amax=0.12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表3.3.7-2,Tg=0.45s
Tg1=0.6sg=2.25s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3.8条第1款,η2=1.0,γ=0.9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图3.3.8,地震影响系数在曲线下降段,

第7题:

某16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办公楼,层高4m,平面对称,结构布置匀称、规则,质量和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为Ⅲ类。结构自振周期为T1=1.2s;T2=0.4s。
  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14000kN,如题32~35图17(A)所示。结构的第一及第二振型,如图17(B)所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

A、10633
B、14000
C、15600
D、12671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4条中表5.1.4-1和5.1.4-2,多遇地震,αmax=0.16,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场地类别为Ⅲ类,Tg=0.45s。
而T1=1.2s,Tg=0.45s<T1=1.2s<5Tg=2.25s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2.2条规定,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进行扭转藕联计算的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他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结构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式(5.2.2-1)确定

第8题:

某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高度56m,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且小于80%。试问,设计计算分析时框架的抗震等级宜为下列何项?(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8.1.3条第3款规定,当框架部分承担的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作用较大,框架部分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进行设计,结构适用高度应有所降低。故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选取。
根据第3.9.2、3.9.7条及条文解释,Ⅲ、Ⅳ场地属于对结构抗震不利地段,对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为0.15g的丙类建筑,故内力计算时的抗震等级不提高,仅提高抗震构造措施。
计算分析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高度小于60m的7度设防条件下的框架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查表3.9.3可得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第9题:

某1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平立面示意如题27~30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房屋高度58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假定,每层刚心、质心均位于建筑平面中心,仅考虑风荷载作用,且水平风荷载沿竖向呈倒三角形分布,其最大荷载标准值q=90kN/m,该结构各层重力荷载设计值总和为G=1.76×105kN。试问,弹性分析时,在上述水平风力作用下,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影响的结构顶点质心弹性水平位移u(mm),不应超过下列何项数值(  )

A. 48
B. 53
C. 58
D. 63

答案:C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5.4.1条式(5.4.1-1),当高层建筑结构满足下列规定时,弹性计算分析时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可按下式计算:



根据《高规》条文说明第5.4.1条式(5),结构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为:EJd=11qH4/(120u),弹性水平位移u为:u=11qH4/(120EJd)=(11×90×584)/(120×1.6×109)=58.35mm。
  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58,因此答案选C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高层建筑结构重力二阶效应和结构稳定性。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根据《高规》5.4.1条式(5.4.1-1),计算结构主轴方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EJd;
  ②根据《高规》条文说明第5.4.1条式(5),计算结构顶点质心弹性水平位移u。

第10题:

某地上16层、地下1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办公楼,如图所示。房屋高度为64.2m,该建筑地下室至地上第3层的层高均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9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Ⅲ类场地,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地下1层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0







A. 1320、400
B. 1400、400
C. 1320、378
D. 1680、432

答案:A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9.2条规定,当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和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故本题应按8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表3.9.3可知,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
根据第7.1.4条第2款规定,地上底部两层为该剪力墙结构的加强部位;
根据第7.2.6条规定,8度一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肢截面的剪力设计值,按V=ηvwVw计算。其中,ηvw为剪力增大系数,一级时取1.6。故V=1.6×250=400kN。弯矩可不调整,弯矩设计值M=1023kN·m。由此可知,A项数值最为接近。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