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基本理念, 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 并说明理由(8 分)。

题目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基本理念, 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 并说明理由(8 分)。
【课题名称】《中国古典舞》
【教学对象】 选修“音乐与舞蹈” 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学跳古典舞《春江花月夜》
【主要目标】
1. 学习《春江花月夜》 的基本舞蹈动作, 加深对中华典雅风格的感受和体验。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 导入阶段(略)
二、 展开阶段: 新课教学
1. 老师示范与讲解:
表演自创的古典舞《春江花月夜》 片段;
示范和讲解男女古典舞手形和手位, 学生模仿;
示范和讲解舞蹈动作, 学生模仿。
2. 学生练习与表演:
学生练习, 老师指导, 及时纠错;
老师带领学生随音乐表演。
三、 小结
(后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百鸟朝凤》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0分)
(2)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25分)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百鸟朝凤》这首作品,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喜爱,同时提高整体音乐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这首曲子,体会作品创造的意境;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模仿表演等形式,来体会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
【知识与技能】能够清晰分辨出音乐中唢呐模仿的不同种类的鸟的叫声;能够清晰分辨出各乐段的主题旋律。
【重点】通过多种形式赏析音乐,感受音乐形象,了解唢呐这一民族乐器,体会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
【难点】听辩和区分各乐段的主题旋律。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置情境教学,播放各种鸟类叫声的音频并引导学生联想鸟类的形象,并引导话题,在音乐中,很多乐器也能模仿出音频中鸟类的叫声。而且非常形象,让大家猜猜都有什么类似的乐器。教师顺势为大家介绍唢呐这一乐器,并引入今天的音乐主题——唢呐名曲《百鸟朝风》。
(二)整体感知
1.初听乐曲,教师引导学生听歌曲的旋律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又是什么速度?
(欢快跳跃的情绪、感受到各种鸟类呜叫嬉戏的场景;乐曲速度自由,属于散板)
2.教师为学生们简介作品《百鸟朝风》的相关知识和唢呐的乐器背景知识。
(三)探究乐曲
1.分段复听乐曲,教师带领同学们通过聆听,认识并区分每一段的主题旋律。
(1)教师可通过讲授法,为同学们简介每一段主要表达的主题。
(2)第一段:主题旋律的展现;
第二段:运用唢呐的各种演奏技法来模仿不同鸟类的声音特点:
第三段:乐曲的第三乐段,延续欢快喜庆的音乐形象,对作品进行概括和总结。
2.带领同学们对乐曲的第二段进行详细的欣赏和分析。
(1)再听第二段旋律,让同学们自由抒发感受,概括第二段音乐的表现手法(学生可能总结出:唢呐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演奏技法多样,民乐队进行流水板的反复伴奏)。
(2)同学们通过聆听,寻找第二段一共模仿了几种鸟类的叫声(布谷鸟、喜鹊等)。
(3)邀请同学们分组尝试着模仿一下这些鸟类的叫声,感受唢呐乐器的声音特点。
(4)同学们通过赏析和切身表演体验,概括出唢呐乐器的音色特点。
3.同学们赏析作品的第三乐段,小组合作讨论对比一下第三乐段和第一、第二乐段有何不同。师巡视并给予指导,发言后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4.最后完整聆听作品,形成对作品的整体感知。
(四)巩固提升
1.教师为同学们播放由民乐独奏《百鸟朝凤》改编的合奏版《百鸟朝凤》,感受不同乐器风格下的<百鸟朝凤》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
2.让学生自由讨论更喜欢哪种风格的作品,发言后师给予鼓励评价。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民族音乐进行整体的概括,并引导同学们更多地去关注民族音乐和器乐发展,培养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喜爱。同时,引导同学们关注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情感。
2.作业:邀请同学们针对唢呐独奏版的《百鸟朝凤》写一篇小小的听后感受,下节课大家一起来分享。

第2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5分)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第3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评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课程的名称]《艺术歌曲 的成熟一舒伯特 的歌曲》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魔王》
[主要目标]聆听《魔王》,感受与分析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形象,了 解艺术歌曲的特征。
[教学过程] (前略)
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了解德奥浪漫主义乐派,舒伯特及其音乐创作。
欣赏《魔王》
(1)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歌词谁的诗作?
②表达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
③什么乐器伴奏?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3) 聆听《魔王》


答案:
解析:
该课例在教学设计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这是一节音乐鉴赏课,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审美感知和亲身体验。而这节课的展开部分阅读材料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没有做到“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
(2)新课教授环节过于简单,只带领学生聆听了一遍就进行对“艺术歌曲”的总结,没有进行分段欣赏,也没有对主题旋律学唱的环节。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听赏环节中唱、奏音乐主题或随乐律动,并适当穿插相同题材歌曲演唱或综合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音乐听赏参与感,体验作品的音乐情感,加深音乐理解。
(3)聆听音乐时,教师没有进行设问,只是让学生干巴巴的去听,这不利于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也没有突出音乐的特点。因此,教师可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沟通和交流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也可创设体验音乐的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结合与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启发学生领悟音乐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走进维吾尔族舞蹈世界”
教学重点:了解维吾尔族舞蹈音乐的基本特点,并能配合音乐学跳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
舞步。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教学材料一




答案:
解析:
“走进维吾尔族舞蹈世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韵律,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独特的艺术特色,主动探索维吾尔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舞蹈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感受表达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并与他人进行探讨、交流、合作,加深对舞蹈动作的了解,准确把握舞蹈风格。
【知识与技能】学会维吾尔族舞蹈中赛乃姆舞蹈的三大步伐的基本动作,并在学习中进一步加深对基本体态和律动的肢体体验。
(2)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
1.了解学生舞蹈知识储备,为同学们表演一段维吾尔族舞蹈。
2.导入本课教学内容,教师出示课题名称。
3.教师介绍维吾尔族舞蹈的形式及风格特征。
二、维吾尔族舞蹈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律动的学习
1.观看完教师的表演后找出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及律动,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尝试练习。
2.教师介绍维吾尔族舞蹈动作韵律的特点: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摇身带晃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附点。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以传情达意。
3.总结出维吾尔族舞蹈脚步动作是弱拍处给予强势的处理。
4.探索维吾尔族舞蹈特点的形成原因。
(学生交流探索)
5.教师点评并引出赛乃姆舞蹈: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嘹望式、抚胸式等。赛乃姆的舞蹈风格特点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是分不开的,表
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
(二)赛乃姆舞蹈基本动作的学习
1.赛乃姆步伐的学习。
(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学习 “三步一踢”“踏蹲旁点”“垫步”三大步伐)
2.赛乃姆舞蹈组合的学习。
3.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4.播放歌曲《送我一枝玫瑰花》跟随音乐练习舞蹈组合动作。
5.学生分组,各组由小组长组织大家练习所学的动作,然后进行组内评价,相互帮助,纠正错误动作,以提高全组学习效果。
(三)巩固提高
1.教师展示一段舞蹈组合,请学生听一听这段舞蹈运用了什么伴奏乐器。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点评并介绍维吾尔族舞蹈常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手鼓、铁鼓、热瓦普等,主要鼓点是:

4.教师踏着鼓点给学生即兴表演一段维吾尔族舞蹈。
5.教师利用维吾尔族特色乐器伴奏,请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自由发挥,即兴创编舞蹈。
三、拓展提高
1.教师播放录像片段,请同学们判断是不是维吾尔族舞蹈。
(教师播两段舞蹈)
2.学生观看视频并探讨舞蹈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从体态、动律、动作特点、音乐等方面来判断。
4.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
四、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维吾尔族舞蹈,除此之外,我们国家其他民族如蒙古族、傣族、苗族、土家族等的舞蹈也都风格各异,而且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希望大家走进生活,用我们的双眼去观察生活,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多做了解,为我们以后更快更好地掌握这些民族舞蹈奠定基础。

第5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鉴赏教学——拉丁美洲音乐(《告别》《小伙伴》《美丽的小天使》)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人环节和发声练习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25分)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教学设计。
【参考设计】
《拉丁美洲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感受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拉丁美洲的地理、语言、风俗等知识;体验、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用比较的方法记住主题;合作训练学会探戈舞步。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概况,了解拉丁美洲音乐是三种音乐(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和非洲黑人音乐)的融合,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的节奏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欣赏歌曲《美丽的小天使》和探戈乐曲《小伙伴》,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掌握拉丁美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学会探戈舞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这是一段什么舞蹈,它起源于什么地方?(拉丁舞)拉丁舞以它自由奔放的节奏和独特的个性征服了全世界。拉丁美洲除了有动感十足的舞蹈外,还有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拉美音乐的魅力。(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授
1.学生把自主探究的有关拉丁美洲知识概况的作业课件向大家做展示汇报。
介绍有关拉丁美洲各国地理位置和语言特点、拉丁美洲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等。
2.教师介绍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特点。
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多元混合型的音乐文化,在这些混合因素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因素:一是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居民,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是当时美洲音乐文化的主流;二是欧洲音乐文化。随着欧洲殖民统治者的入侵,尤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他们带来了欧洲的音乐文化;三是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16世纪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的黑人带来了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这三种音乐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拉丁美洲音乐文化。
3.介绍秘鲁排箫。
播放《告别》片段,教师: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对比上一节课介绍的罗马尼亚排箫的音色特点,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学生回答)
归纳:罗马尼亚排箫的音色比较清脆明亮,而秘鲁排箫音色较为深沉粗犷,音色空灵,听起来很原始。
4.听赏《美丽的小天使》。
(1)完整欣赏歌曲并思考问题。
①歌曲用什么语言演唱?(西班牙语)
②体验作品表达的音乐情绪。(爱情题材体现欢快、缠绵、优美动人的情绪,同时旋律的下行也表现了淡淡的忧愁)
③观察乐谱,用的是几声音阶?(七声音阶)
(2)熟悉主旋律,掌握切分音。
教师对比教唱有切分音和没有切分音的主旋律,让学生体验切分节奏带来的律动感,从而记住主旋律。
(3)学生跟着音响哼唱歌曲,总结演唱的特点。
哼唱片段,发现原唱没有按乐谱演唱,演唱者的演唱很随意、自由,这就充分体现了欧洲音乐和美洲音乐融合的特点。
5.听赏《小伙伴》。
(1)完整欣赏作品并思考问题。
①找出乐曲的基本节奏型。乐曲的基本节奏型就是主题的节奏,始终贯穿全曲。教师弹奏主题.学生拍打节奏。
②音乐主题极具特色,表现在哪?(旋律中七、八度的大跳和半音级进并存)教师弹奏有半音和没有半音的主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记住特色主题。
③作品主要表现怎样的音乐情绪?(音乐中有激越和平稳情绪并存、急切紧张与持重并存,体现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过程)
(2)介绍为探戈乐曲伴奏的特色乐器六角手风琴。(教师先让学生听一段六角手风琴音色,让学生辨别.再出示介绍六角手风琴构造的图片)
(3)播放一段探戈舞,让学生观察非洲黑人音乐的舞步和节奏。(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非洲黑人音乐最大的特点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特别是不断加入切分节奏,使音乐产生充满活力的律动。我们常听的“拉丁节奏”几乎都是以非洲黑人的音乐节奏为基础的.受西班牙音乐节奏的影响而发展成的独特的拉丁美洲音乐节奏。
三、巩固与提高
做切分节奏训练并模仿探戈舞步。教师选择几条切分节奏让学生训练,再请一位学生模仿示范,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选一对有舞蹈基础的男女同学上台模仿探戈舞步,本组其他成员为他们打节奏。四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的合作表现最突出。最后再穿插赵丽蓉学探戈的小品片段供大家娱乐欣赏,说明探戈深受观众喜爱。
四、小结与作业
拉丁美洲音乐主要由上面所讲的三种因素融合而成。这些因素的相互混合创造出了称为“拉丁美洲音乐”的独特的个性,是“混血的音乐”。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既能开阔我们的音乐视野,又能丰富我们的音乐内涵。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拉丁美洲音乐?请大家课下搜集你喜欢的拉丁美洲音乐的音响资料供大家欣赏。

第6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鉴赏教学——欧洲民间音乐(《鸟儿在歌唱》《优雅》《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和发声练习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25分)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教学设计《欧洲民间音乐》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化与音乐结合讲述的方式,开阔视野。感受到欧洲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2.过程与方法:感受、体验欧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初步感知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联系。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欧洲民间音乐的概况,认识并感受风笛、排箫及“欧亚唱法”民歌的音乐特点。对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关系进行简单探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关系。
【教学用具】
音响、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聆听两个音乐片段,然后回答问题:
1.播放美国电影《勇敢的心》感受爱尔兰风笛曲的音乐片段。
问题思考:风笛在音色上有什么特点?
2.播放《优雅》音乐片段。
问题思考:这个音乐片段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对比《勇敢的心》爱尔兰风笛曲在音色上有什么不同点?
二、新课教授
(一)风笛音乐
1.欣赏配有苏格兰风光画面的风笛曲。然后提问:乐器的音色有何特点?分小组讨论(高亢的、尖锐的);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奔放热情,气势宏伟)
2.介绍风笛的构造。
3.分析风笛作品《优雅》
(1)看谱例,哼唱旋律,同时用手划拍子,注意弱起小节,提示学生模仿风笛的音色演唱旋律,音乐欣赏完了,问:音乐的线条是怎样的?是连绵起伏的。
(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多声部的音乐,主题旋律在高声部,低声部的持续音作为伴奏,就像连绵不断的群山。观看视频演绎的《奇异恩典》欣赏现场演奏的风笛曲,加深对风笛音乐的印象。
4.拓展:
继续欣赏一段音乐,同样是由风笛演奏的。跟苏格兰风笛的区别?(视频)
(1)欣赏: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歌《My heart wi11 go on》(风笛演奏)。爱尔兰风笛悠远、宁静的音色,渲染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教师小结:浪漫的、深情的、怀念的情绪。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是爱尔兰风笛。
(2)那么爱尔兰风笛和刚才我们欣赏的苏格兰风笛有什么区别?



(二)罗马尼亚排箫
1.听一下它的音色——(音频)。
2.请同学们说一下它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吹管乐器,音色圆润柔美,抒情,略带气息。
3.介绍排箫:图片展示,构造,风格,简要介绍中国的排箫。
4.赏析罗马尼亚排箫曲《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分为a,b两段对比来听。
A.播放课件音乐。①提问:第一乐段描绘什么样的音乐形象?②讲解:树林里的小鸟欢快的啁啾呜叫。(欣赏第二乐段)
B.描写妇女们欢快的舞蹈。播放课件、音乐。让优美欢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人群欢快舞蹈的艺术形象。聆听音乐。欣赏、想象小鸟的呜叫和人们欢乐的舞蹈。
(三)欧洲多彩的民歌
1.关于欧洲声乐的唱法,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享誉全球的——美声唱法。提起美声唱法,大家脑海里是否会浮现出这样的音色——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演唱的《今夜无人入睡》。
(视频)这种唱法的音色是怎样的?厚实、宽广、响亮的。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唱法被公认为良好的歌唱或者歌唱的典范,因为他比较注重的是科学的发声方法。
2.欣赏保加利亚女声重唱《鸟儿在歌唱》。
问:这首歌曲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歌曲感觉一样吗?
分组进行讨论.这首保加利亚女声重唱在音色上有什么特点?音色自然、朴实。就像我国的歌手阿宝那种原生态唱法.甩开嗓子就唱。
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唱法叫作——欧亚唱法,也可以想象为欧洲的原生态唱法。
3.介绍约德尔唱法:那么在欧洲的民间,还盛行另外一种唱法。这种唱法流行于阿尔卑斯山区.牧人们用来召唤他们的牛群、羊群时演唱歌曲的唱法。这种唱法非常鲜明的特点是:用真假声迅速地交替演唱。并采用一些无意义的字音来演唱。例如“噢”“咿”等等。(播放约德尔唱法的视频片段)学唱第一部分“高高的山顶有个牧人睐依欧得,唻依欧得,睐依欧”。
三、小结与作业
教师概括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联系。这节课通过对风笛、排箫及歌声《民间歌唱》的研究学习,让我们对欧洲的民间音乐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验。西洋音乐的高度发展和广泛传播.给世界音乐以巨大的影响。然而,大师们的创作离不开民族民间素材,民间音乐是音乐家们创作的源泉,而一些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通俗性乐曲又经常由民间歌手和民间乐队表演。因此.欧洲的民间音乐与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欧洲民间音乐的相关资料,分析一下欧洲的艺术音乐(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与欧洲的民间音乐之间有什么联系?试举例说明。
四、板书设计



第7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器乐合奏《梭罗河》

教学重点:合奏时节奏的推确性与声音的协调性


要求:

(1)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教学。(5分)

(2)设定教学目标。(10分)

(3)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

(1)第一问选择乐器只要是和本首歌曲的演奏即可,注意乐器的丰富性,即旋律乐器和打击乐器都有。

(2)第二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2.四个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3.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即《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演奏课的相关目标要求;②教材情况,即音乐作品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

(3)第三问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①从问题出发点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选取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②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③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④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第8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选修“歌唱"模块学生
教学内容:合唱《南屏晚钟》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10分)
(2) 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15分)
(3) 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10分)
附谱例



答案:
解析: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歌曲的演唱,结合歌词与旋律写作手法,体会作品表达的优美意境,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合作、探究的过程,发挥想象力体会作品优美的意境。
知识与技能:用优美、有弹性的声音进行三声部合唱。
教学重点:用优美、有弹性的声音进行三声部合唱。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意境,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一)导入:音阶练习,二声部轮唱音阶练习。
(二)学习歌曲
1.完整聆听,熟悉歌曲。
2.教师范唱,学生自由律动,并配合捻指、击拍。
3.教师无伴奏范唱。提出问题:歌曲分为几个段落
4.学唱歌曲:随琴演唱旋律(注意节奏、音准) ;复习五声调式,引导学生用良好的歌唱状态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5.二声部学习:教师指挥学生进行练习,注意二声部配合。老师提示:高音部是中音部的“回声”。练习中,教师用指挥图示反复练习。
6.三声部学习:在风琴的配合下学习低音声部。引导学生聆听钢琴演奏的三声部,启发想象。这样的声音像什么 (像模拟的钟声)。所以要用低沉、厚重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7.艺术处理:一、二声部演唱的声音更抒情、优美,三声部低沉厚重而富有弹性。三个声部在熟悉自己声部和其它声部的前提下,才可能在演唱时做到三个声部的协调统一。重视聆听其它声部,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声音谐和。
(3)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进行音阶练习,和音阶轮唱练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学唱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先聆听,再进行两遍范唱,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情感等音乐要素,突出了“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既而进行二声部、三声部学习,学唱过程中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形象和音乐特点体会三个声部间的关系,立足于“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导入到新授,内容设计逻辑严谨,由浅入深,是一篇优秀的三声部歌曲教学教案。

第9题:

请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基本理念, 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 选修“演奏” 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乐器合奏《无题》
要求:
(1) 自选合适的乐器后, 设定教学目标与重点。(10 分)
(2) 针对教学重点, 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其中至少包括 2 个课堂提问。(15 分)
(3) 针对(2) 中的主要环节, 写出设计意图。(10 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与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和学习演奏口琴、口风琴,拓宽音乐视野;欣赏二重奏的音乐形式,丰富个人音乐的情感体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奏练习和小组合奏练习,逐步提升音乐表演能力和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并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知识与能力】能够完整并有情感地演奏音乐片段,感受乐器带来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用乐器来演奏音乐片段;并能够进行小组合作演出,
体会音乐情感。
(2)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视频导入:巴托克《小提琴二重奏》片段。
问题:视频展示出的属于哪种演奏形式?(学生自由回答,引出二重奏。)
2.过渡引入新课《无题》:今天我们就来用大家都会演奏的乐器-----口琴和口风琴,来演奏、
体会二重奏。(出示课题)
(二)教授新课
1.欣赏音乐《无题》
(1)问题:二重奏,顾名思义应该有两件乐器、演奏两条旋律。那么,在欣赏时请分析哪一条是主旋律,哪一条是和声旋律。(学生自由回答。)
(2)答案:一般情况下,我们默认在乐谱上第一行为主旋律,第二行为和声旋律。
2.分组演奏
(1)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一组用口风琴演奏第一行旋律,另一组用口琴演奏第二行旋律。
(2)引导学生分声部练习。在学生分各声部练习结束后,引导学生两声部配合演奏。
(3)在各声部磨合演奏乐曲后,教师担任指挥,带领学生共同演奏乐曲。
(三)拓展提髙
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创编第三条旋律。
2.根据各组创编的旋律,结合原有的两条旋律,合作演奏、练习,最后请各小组上台表演。
(四)小结
课堂的尾声,全班同学一起完整演奏《无题》,之后以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二重奏、主旋律、和声旋律等),请同学之间相互分享演奏感受。
(3)设计意图
①在教授新课和拓展提高这个两环节,引导学生清晰地理解二重奏的演奏形式,通过自己演奏、合奏,更全面地体会这种音乐形式。引导学生自己编创旋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演奏、合奏中,以此实现演奏模块的教学目标“在合奏中,学生能够调整自己的乐器并使其符合乐队的演奏要求;能按乐谱的要求进行排练,正确奏出自己声部的音乐,并能注意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
②在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分享演奏感受,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发表对作品艺术处理的意见”的能力。

第10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导入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
解析:
这个课例的导入存在着闪光点,但是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上述案例在导入设置上存在一些闪光点:

老师的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并归纳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图文音像资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课程理念,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前期准备做得很好,这正是本课设计的闪光点。

与此同时.课例中导人环节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老师让学生介绍收集并归纳的信息,学生收集来的只是一些民族的习俗和服饰,并没有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针对性地充分聆听乐曲才是本节课的关键。

(2)缺乏音乐实践。课例中老师让学生收集来的信息,学生收集来的只是民族文化和习俗。并没有体现学生进行音乐的实践,收集本身是一种实践.但是学生却偏离了音乐的航线。

(3)没有体现师生间相互交流。优秀的音乐课堂需要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推进教学。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师生间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的音乐交流,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深入。

综上所述,该课例中的一系列问题有悖于新课程中“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因此,建议教师丰富、充实音乐欣赏环节,加强与学生的音乐交流,深入讲解知识点。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安排教学。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