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题目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莱萸少一人。
问题(一):请对本首诗进行评析。(10分)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8分)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1][简答题]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2][简答题]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答案:
解析:
1.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猜一猜,哪个更重?你怎样知道是它重?(面条和苹果)
学生可能会说用秤称,可能会说掂一掂,还可能说看标签……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作物体的质量。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
1.出示:常见的秤挂图。
师:刚才说可以用秤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在哪里见过?
2.介绍一些常见的秤。重点介绍天平和盘秤。
小结:它们都可以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1克的质量。(1个2分硬币)
师:你想知道1克是多重吗?
学生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很轻)
2.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药片、小发卡、纽扣、小螺丝、一粒花生、一个乒乓球、一片树叶……)
3.掂一掂,比一比。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米、一包盐的重量,比一比谁重,感受几克、100克、500克的重量。一般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用字母表示是g。
4.估一估数学课本有多重?再称一称。(1本数学课本大约重150克)
5.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到一种秤——天平。
四、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感受1千克。
师:物体有轻有重,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就周千克做单位。那1千克有多重呢?
1扎面条的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斤。但斤不是国际通用单位。
2.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判断: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一些?
小结:不论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4.估计几千克,称书包。
师:你估计书包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对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出示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5.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1扎面条、1罐奶粉、两袋盐……)
6.称一称:1千克苹果有几个?1千克香蕉有几个?
7.活动:感受几十千克,称体重,互相抱一抱。(体重在20~35千克)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l,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等于1000克)
5千克等于多少克?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六、拓展深化
1.玲玲是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下面是她称出的物体的质量,这个马大哈,把什么给漏了,你能帮她补上吗?(课本第89页第4题)
2.认真阅读玲玲的日记,你能发现什么?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从1千米高的床上起来,拿起重9千克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一个50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穿上250千克重的鞋上学去了。
七、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第2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该文的写作特点。
(2)如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


答案:
解析:
(1)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课文中出现的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够仿照课文中出现的句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新授环节设计:
一、整体感知,合作识字
1.大家看到课文下面的“苹果”了吗?“苹果”里的“生字宝宝”都躲在课文里面.等着你去寻找呢!现在请你自由朗读课文,找到“生字宝宝”,拼一拼,圈一圈,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识字情况。
(1)你认识了哪个生字,是怎么认识的?
(2)指名认读。
(3)开火车认读。
(4)帮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家(游戏)。
(5)同桌合作,互读互纠。
二、朗读课文。感悟秋天
1.多媒体朗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想:这幅秋天的图画画的是哪里?画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
2.小朋友们听得真认真,谁能告诉老师,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
生:画的是山野(板书:山野)
3.课件出示第一句:“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1)指名读;评议:你听出了什么?(高兴、快乐)
(2)指导用高兴、兴奋的心情读句子。
4.多么美丽的山野啊!是什么让山野变得那么美呢?山野上有什么?
(1)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梨树、苹果、稻海、高粱。(板书)
(2)课件出示秋天的梨树、苹果、稻海、高粱图片,直观认识,感受秋天的美好。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介绍一下吗?
(3)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根据学生找到的,课件出示“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5)指名读。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图片,点拨、理解句子,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抓住颜色的词语,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
(6)配合动作“挂、露、翻、举”读一读。
(7)比赛读,看谁把山野读得美!
(8)同桌比一比,选一个最喜欢的句子来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5.试着把这几个句子背一背。
三、再读课文,感悟喜悦
1.秋天的山野,梨树挂起了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了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好一派丰收的景象啊!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兴奋,我们喜悦!但是你知道吗?有人比我们更兴奋,更喜悦。因为,这美丽的图画正是他们描绘出来的。
2.继续往下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是谁呢?
3.学习第三、四句。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课件出示句子)
(2)看,蓝天上的大雁排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
(3)理解“勤劳”,知道有人们的勤劳才有山野的丰收。
(4)你想对勤劳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4.带着自己的感悟读句子。

第3题:

以下哪首诗不是王维写的()?

A.《山居秋暝》

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使至塞上》

D.《忆江南•江南好》


参考答案:D

第4题: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山东”是那座山的东边?


正确答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山东”是终南山的东边。

第5题:

唐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的“佳节”指的是()

  • A、中秋节
  • B、元宵节
  • C、重阳节

正确答案:C

第6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部分的教学流程,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以上题为例:
【参考设计】
问题(一):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作者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②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问题(三):
—、激趣导入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一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默读第1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写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3自然段。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2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3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2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2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3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学生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AA”画出有关词语。
(4)学生画出句子,汇报。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小结: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和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说话练习: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美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1)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2)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设计理由]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个方面展开: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教学中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7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答案:
解析:
问题(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 小数除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归纳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的计算方法。②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2.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问题(一):
一、复习准备
1.学生独立计算:
224÷4 1236÷12
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1236二 12这道题是怎么算的。
(强调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I,0占位)
2.同时提问: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3.填一填:
0.32.面含有32个()。
1. 2里面含有12个()。
0.25.面含有()个百分之一。
2. 4里面含有()个十分之一。
8里面含有()个十分之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I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
2.师:同学们,你们有谁坚持晨练?晨练对身体有什么益处?
3.请看屏幕:仔细观察图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4.思考:王鹏坚持晨练,按计划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5.学生独立列出算式:22.4÷4
师:为什么用除法解决?帮助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含义。
三、自主探索
1.独立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与同伴交流一下。
3.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怎样把小数变成整数呢?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教 师可以随学生的回答做以下板书)
22. 4 千米= 22400 米 22400÷4 = 5600 米 5600米=5. 6千米
4.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22.4÷4?商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
(重点突出:余下的2与0. 4合起来,表示24个0. I,商6是表示6个0. I,应在商的个 位与十分位之间点上小数点。在整数商完后,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接着往 下商)
5.想一想: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和把22. 4千米化成米计算的结果相同吗?说明了 什么?观察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有什么发现?
6.比一比:和我们前面准备题中的224÷4相比,你发现22. 4÷4与224÷4哪些地方 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7小结。
(1)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除。
(2)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8.完成书上“做一做”。
(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四、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
42÷3
4. 2 ÷ 3
2.用竖式计算。
38. 7÷9
7. 26÷6
16. 5÷15 43. 5÷29
3.《新编童话集》共4本,售价28. 6元,平均每本售价多少钱?
[设计理由]在教授计算方法时,先抛出问题,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法,寻找解决例 题的方法,并比较方法之间的不同,这一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 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8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问题(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②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③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形成合作意识,具备一定的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会读写小数。
问题(二):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教师出示PPT课件:小数的初步认识
师: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有书包、文具盒、铅笔、彩笔、橡皮擦和日记本等。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么分呢?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选代表说明自己的分法和理由。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我们将这些标价(物品的价格,即多少钱)分成两类。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作小数叫作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出示课题: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作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出示课件)
介绍小数的读法--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左边代表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右边代表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读时,先读整数部分,再读“点”,最后读小数部分。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
2.完成表格中的填空。
(出示课件)
要求学生轻声读出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填写它们分别表示 元 角_分。
3.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例1教学
师:(出示课件)看看这些学生都在做什么?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设计理由]将小数融入学生的身高这一现实问题,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习本堂课的兴趣。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课件: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介绍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再在右下角写点,最后写小数部分。
想一想: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出示课件: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 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零几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想一想: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5.小组讨论。
出示: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写成1. 30米和1. 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设计理由]在进一步的交流讨论中,复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巩固应用
五、拓展:小数的历史

第9题:

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原文及其释义。


正确答案: 【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释义】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少我一人。

第10题:

下列登临作品中,与节日民俗相关的有()。

  • A、王粲《登楼赋》
  • B、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C、陈恭尹《九日登镇海楼》
  • D、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正确答案: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