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若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题目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若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模型思想?指出本节课的模型并列举小学数学中的模型。
(2)若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数学的模型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学符号表达式和图表,因而它与符号化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同样具有普遍的意义。
本课属于乘积模型。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有两个基本的模型:一个是总体等于部分的和,即求和的模式,部分+部分=和;另一个模型是乘积的模型,总价=单价×数量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是乘积关系的模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初步培养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一)出示例题情景
图片: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l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l06千米。
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二)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出示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出示学习目标:我能口算、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设计理由: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估算中来,让学生通过估算,试图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质疑与小结
(一)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二)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1.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2.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三)反馈第(2)题:重点围统竖式的简便写法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 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设计理由: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算法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从中逐步体验到竖式计算简洁、明白、通用、易查的优越性,体验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和学习竖式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尝试完成课后练习
(二)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设计理由:通过练习和方法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四、小结
(一)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
(二)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 前几天老师买了一套少几百科全书,付了l28元,如果买2套付多少钱呢 5套呢 学校图书室要买12套,你能算出要付多少钱吗
(设计理由: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延伸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为下一课时打好基础。)

第2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本歌曲的特点。
(2)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红眼睛绿眼睛》是一首生动、有趣的歌曲。歌曲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概括了“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易为学生所接受。歌曲为五声宫调式,结构方整。由上、下两句组成。上句为四个小节,下旬除第四小节稍作变化外,还增加了两个小节,作为扩充,完满地结束全曲。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音乐和游戏中体验快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纸牌游戏进行互动。了解交通规则,培养参与意识,增加公共常识。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轻松愉快地边唱边表演歌曲。
(3)导人环节: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学是采用什么交通方式到学校的?
学生自由回答。(走路、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家长开车送等)
师:在城市的街道和公路上行走,应注意行人靠右、大人带着、走人行横道、注意看车、看红绿灯信号等。在城市交通里,红绿灯是警察的帮手。与警察共同指挥交通秩序,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行。红灯和绿灯各有不同的作用。例如红灯亮时,车辆行人停止通行,绿灯亮时,车辆行人通行等。接下来我们通过一首歌曲轻松了解红绿灯。
引出歌曲《红眼睛绿眼睛》。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问答式的方式进行导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直接简单地进行了此课的导人,激发学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回答,同时很轻松的引出这节课的主题。

第3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问题(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②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③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形成合作意识,具备一定的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会读写小数。
问题(二):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教师出示PPT课件:小数的初步认识
师: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有书包、文具盒、铅笔、彩笔、橡皮擦和日记本等。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么分呢?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选代表说明自己的分法和理由。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我们将这些标价(物品的价格,即多少钱)分成两类。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作小数叫作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出示课题: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作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出示课件)
介绍小数的读法--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左边代表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右边代表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读时,先读整数部分,再读“点”,最后读小数部分。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
2.完成表格中的填空。
(出示课件)
要求学生轻声读出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填写它们分别表示 元 角_分。
3.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例1教学
师:(出示课件)看看这些学生都在做什么?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设计理由]将小数融入学生的身高这一现实问题,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习本堂课的兴趣。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课件: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介绍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再在右下角写点,最后写小数部分。
想一想: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出示课件: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 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零几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想一想: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5.小组讨论。
出示: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写成1. 30米和1. 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设计理由]在进一步的交流讨论中,复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巩固应用
五、拓展:小数的历史

第4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下面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试简述平面构成中“重复排列”的含义。(10分)
(2)如何指导低学段小学生学习该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20分)


答案:
解析:
(1)重复排列是指一个图形向左右、上下有规律地重复排列,就会形成一个新图形。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面构成的排列方法,探索其规律,提高审美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赏析与实践,探究图案排列、重复的规律,学会设计简单的重复图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图案,发现生活中的美,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3)新授环节:
活动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回答。(鱼儿外形相似,成群结队游动)
教师继续提问:鱼儿是怎样结队排列的
学生观察并回答。(向上排列、向下排列等)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除了能向上向下排列,还可以怎么排 向左 向右
接下来进入我们这堂课的学习。一起深入探究——重重复复。
【设计意图】采用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为更好地学习接下来的新知识做铺垫。
活动二:直观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有哪些是重复排列出现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空中飞翔的鸟、路边的树木)
教师总结:教室里的桌椅前后排列。同时展示“凤戏牡丹”等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重复图案,结合生活实际把繁杂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加深对重复排列的理解。
活动三:开拓思路,共同表现
教师继续展示图片,并提问:它们是怎样重复排列的
学生思考回答:向下、向上、向左、向右
教师引导学生实践并探究:相同图形,变换不同的排列方式,最终得到的形象相同吗
学生实践后回答。
教师总结指导(改变方向、改变颜色):一个图形向左右、上下有规律地重复排列,就会形成一个新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变换重复图案的排列的方式,有助于对比发现其规律,加深对重复排列的理解。
活动四:实践展评
①尝试运用拼贴、绘画、剪贴等方法设计有重复规律的图案。
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独特的排列方式进行排列与设计。
②通过自评、互评、师评三种方式展评(构思、排列方式等方面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多种排列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并引导学生将设计与生活相联系。
活动五:小结作业
①课堂小结:图案艺术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有图案,图案来源于生活,而且能美化生活。希望同学们继续认真学好图案。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②课后将课堂练习的作品变化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重难点,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细节的好习惯。 考前内部押题锁分,去做题>>

第5题: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速写速写对美术学习有哪些积极意义
(2)如果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用线条表现自行车局部”内容的新授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速写是一种快速的写生方法,是以线为主的表现形式。速写同素描一样,既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速写练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培养其绘画概括能力,加深其记忆力和提高默写能力。通过速写练习,学生还可以收集大量的素材,不断地积累速写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速写是由造型训练走向造型创作的必然途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掌握以线为主的造型方法;以速写的形式,对自行车的局部进行写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认真观察,教师讲解、分析并示范,锻炼对自行车局部的观察和造型能力以及对生活中物象的观察与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良好习惯,感受创作的乐趣,体会和发现生活中的美。
(3)教学环节
环节一:提设问题。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教师提问: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谁能说出自行车上有哪些构造部件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就势导入本课《自行车局部写生》。
【设计意图】
运用提问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生活切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环节二:讲授新知,演示新技能
教师出示自行车ppt,提问:大家认真观察自行车上的细节,看看各部位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自行车上的不同部位(车座,车把,车轮,脚蹬,链条等)体现了不同的线条,如车身是直线,车轮是弧线,链条和轮胎花纹是曲线、折线等。
教师讲解,要根据实际观察,体会不同的线条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教师示范自行车的局部写生,学生观摩学习如何使用线条来表现自行车的各个部位。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使学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不同线条的表现力,并直观感受、学习如何进行速写写生。
环节三:巩固新知,实践练习
教师示范结束,让大家选择自己想要描绘的自行车局部,运用不同的线来进行实践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掌握速写写生方法,巩固所学新知。
环节四:展示评价,拓展提高把大家的练习作品进行展示,通过学生自评、他评、互评、师评等方式,进行多角度评价。肯定学生学习成果,指出不足,鼓励学生。
【设计意图】
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多主体、全方位的评价交流.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6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1][简答题]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2][简答题]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答案:
解析:
1.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猜一猜,哪个更重?你怎样知道是它重?(面条和苹果)
学生可能会说用秤称,可能会说掂一掂,还可能说看标签……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作物体的质量。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
1.出示:常见的秤挂图。
师:刚才说可以用秤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在哪里见过?
2.介绍一些常见的秤。重点介绍天平和盘秤。
小结:它们都可以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1克的质量。(1个2分硬币)
师:你想知道1克是多重吗?
学生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很轻)
2.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药片、小发卡、纽扣、小螺丝、一粒花生、一个乒乓球、一片树叶……)
3.掂一掂,比一比。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米、一包盐的重量,比一比谁重,感受几克、100克、500克的重量。一般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用字母表示是g。
4.估一估数学课本有多重?再称一称。(1本数学课本大约重150克)
5.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到一种秤——天平。
四、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感受1千克。
师:物体有轻有重,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就周千克做单位。那1千克有多重呢?
1扎面条的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斤。但斤不是国际通用单位。
2.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判断: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一些?
小结:不论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4.估计几千克,称书包。
师:你估计书包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对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出示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5.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1扎面条、1罐奶粉、两袋盐……)
6.称一称:1千克苹果有几个?1千克香蕉有几个?
7.活动:感受几十千克,称体重,互相抱一抱。(体重在20~35千克)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l,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等于1000克)
5千克等于多少克?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六、拓展深化
1.玲玲是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下面是她称出的物体的质量,这个马大哈,把什么给漏了,你能帮她补上吗?(课本第89页第4题)
2.认真阅读玲玲的日记,你能发现什么?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从1千米高的床上起来,拿起重9千克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一个50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穿上250千克重的鞋上学去了。
七、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第7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
(2)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歌曲学习,设计“节奏练习”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歌曲特点 《火车开啦》,大调式,一段体,有四个乐句组成。全曲的节奏简单、明快,旋律多为级进,流畅上口。歌曲一开始就采用火车开动时“咔嚓咔嚓”的声响的象声词,第二句又采用完全重复的手法;第三句在高音区进行,配以舒展的节奏,与前面的乐句形成对比,好像火车在迅疾地飞驰,也表现了火车司机在开动火车的自豪感;最后一个乐句先在大调式主和弦上分解进行,而后级进下行至C大调主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二分、四分与八分音符的不同,并能了解相关火车规则,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歌曲《火车开啦》,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树立乐于助人、遵守火车制度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采用欣赏法、互动法和小组合作等方法,了解歌曲的节奏。
【知识与技能】 准确并快速唱出歌曲的节奏时值,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演唱时值的不同;并能有情感地完整演唱歌曲。
(3)节奏练习
1.教师弹琴,学生跟唱歌曲,并用肢体动作(拍手、跺脚、拍肩等)感受歌曲2/4拍的强弱规律。
2.学生根据音频演唱歌曲旋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歌曲的主要节奏,引导学生演唱准确。
3.教师带领学生想象火车开走与到站的场景,采用黑板上所示节奏模仿火车的声音。 4.教师与学生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请学生思考:在火车上的时候我们的心情的怎样的呢?学生发言(开心、激动、幸福、愉快)
5.教师带领学生带入情感,引导学生用弹性、跳跃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6.请学生分小组为歌曲创编歌词进行演唱,并配以相应的动作,请小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会先带领学生演唱歌曲旋律,感受歌曲的节拍强弱规律;之后,我会让学生跟音频演唱歌谱,并将典型的节奏写在黑板上;接着我会请学生用黑板所示节奏演绎火车开走与到站的声音;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表达的情感,通过我的引导以及学生的思考,可以用弹性、跳跃的声音来表达歌曲欢快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循序渐进,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8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
(2)如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识字环节的教学过程并说明意图。


答案:
解析:
(1)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动作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凤、凰”等l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0个生字及“凤凰”一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初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3)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1.播放泼水节视频资料(或挂图)。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生答“泼水节”)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2.初读课文。
师: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枫叶”上的注音,用铅笔把拼音标注在课文的生字头上。然后多读几遍,会认了,就擦掉铅笔写的注音。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或挂图)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找到不认识的字。
二、自主分类认读,尝试认字
1.大家的生字都会认了吗师用生字卡(或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自主尝试识字。学生不会认的带上拼音再读。
(1)哪些字你见过在哪里见过呢抽生读,全班读。
(2)你觉得最容易认的字有哪些抽生认,全班读。
(3)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难记的字多读几遍,思考如何记住它,再与全组交流识字方法。
(4)哪些生字所代表的动作你会做生做一做,再读。
(5)哪些生字组成的东西你见过说一说,再读。
2.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提示出来,再教读。
【设计意图】
12个生字,数量看起来较多,但是分类处理,区别对待,就能化难为易。有的字见过面,有的容易认读,这些就不需花太多力气;剩下的是学生觉得较难认的,我们可以多花时间,用多种方式帮助识记,比如做一做动作.说一说词句,这样就能突破难点。
三、朗读片段,检验生字认识情况
师:刚才学的生字在词中、句中还会认吗
1.生词卡认读。
词卡呈现:

2.在句子中认读。
师:这几句话。看谁读得更流利。
周恩来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生字加粗或变红)
3.自由读书,检验课文的字都会认了吗
4.边读书边想,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还不明白的,可以向同桌提问。
5.哪一段你喜欢读,读给同桌听。
6.哪一段你觉得难读,请教班上的同学读一读,再自己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将汉字及时纳入词中、句中,并在语言环境里会认会读,才算真正“会认”.这样的识字也才有真正意义。
四、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1.师呈现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复习。
2.生观察第一、二排的6个生字,觉得哪些字不好写,哪个笔画不好写,同桌讨论。
师:我发现这6个字都有“点”,它们的写法和位置都不一样。大家观察观察,再讨论讨论,看能发现些什么
(“恩”的下部分“心”,三个点笔势都不一样;“寿”“特”两字都有“寸”,可是“寸”的点的位置不同。)
3.观察讨论后,师范写,生试着练写2个生字。
【设计意图】
学生书写质量高低往往与动笔前的观察水平相关联。因此,写字指导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观察,耐心观察。

第9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如何提高课堂活泼性。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巩固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


答案:
解析:
(1)提高课堂活泼性的措施 ①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②选择适宜、合理的教学方法。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点,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使用游戏教学法会提高小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③使用生动、恰当的教学语言。教师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能弥补一些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④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的手段,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活泼性。
⑤设计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小学生活泼好动,利用丰富、有趣的活动可以寓学于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① Students can learn the new words: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②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sentence pattern: What is your favorite season
Ability aim: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discussion, students can describe their favorite season and their listeningand speaking ability can be improved.
Emotional aim: Students' love for nature can be aroused.
(3)导入和巩固环节
Warming up and lead-in(导入环节):
①Daily greeting
T:What’sthe weather like today
Ss:It’s cool/cold/hot/warm…
②Ask students how many months and seasons there are in a year to lead in the new topic.
【设计意图】
通过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日常问题问答.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新授环节做好铺垫。
Consolidation(巩固环节):
Activity 1 :Do a survey
Let students find out their partners' favorite season using the new sentence they have learned and ask reasons,and then finish the chart.

Activity 2:Draw a picture
According to their favorite season, each student should draw a picture and try to describe their pictures to others.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调查和画画活动,能够增进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和了解,增强合作意识,并且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第10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5分)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5分)


答案:
解析:
以上一题为例:
问题(一):这篇课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风光和物产。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收集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学习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问题(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本:西沙群岛的地图。
师:在距离海南岛180多海里的东南海面上,有一片岛屿像朵朵星莲、颗颗珍珠浮于万顷碧波之中,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
板书:西沙群岛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观参观富饶的西沙群岛。
板书:富饶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
1.检查初读情况。
2.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出示“我会认”的10个生字和“我会写”的13个生字,通过多种形式认字:集体认读、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编谜语、组词、造句、找反义词、找近义词等,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3.指导学生抓住“富”“饶”理解文章。
师:“富”和“饶”都是很多的意思,那么西沙群岛什么“多”呢?请大家打开课文默读,找一找,圈一圈,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来说一说。
三、整体感悟课文
1.同学们刚才找得很认真,下面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富饶的西沙群岛什么多?
边交流边板书:海水、颜色、珊瑚、海参、大龙虾、鱼、贝壳、海龟、鸟、鸟蛋、鸟粪
2.教师小结:对啊,作者按照地点的变化向我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面(海水颜色多),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多),海滩——(贝壳、海龟多),海岛上——(鸟、鸟蛋、鸟粪多),并且在介绍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它们的特点,使得这些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
们面前。
随机板书:站在海边、潜入海底、漫步海滩、登上鸟岛
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去细细欣赏这些美丽的景物吧!
四、学习第二小节
1.课件出示风景图: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蓝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句描写海水的句子。
2.指导朗读:哪位同学能用朗读来表现海水的瑰丽?
读后学生点评。
3.全班齐读。
4.教师引读。
(教师读)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请同学们看着课件接读。
5.师生合作读: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美丽的景象呢?
教师一边用鼠标点图,一边引读: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
学生接读:(所以),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6.指导背诵。
五、教师小结,结束新课
六、作业设计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回顾课文,复习导入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巳经跟随作者的描述,初步感受了西沙群岛。回忆一下,西沙群岛在你的印象中是怎么样的?你能以“啊——”为开头,并用课文中“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词语来感慨一下吗?
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2.朗读课文中心句:是啊,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真是个可爱的地方。
3.小结作者描写的顺序: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呢?先后描写了什么地方?
板书:站在海边、潜人海底、漫步海滩、登上鸟岛
4.引读第2自然段: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
小结:是啊,那海水犹如一匹巨大的七彩锦缎铺展在人们眼前,令人叹为观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踏上西沙群岛,去感受她的美丽和富饶吧。同学们,接下来,你们最想潜人海底,或是漫步海滩,还是登上鸟岛呢?选你最想到的地方,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吧。(师巡视)
二、指导学习3、4自然段:潜入海底
1.快速默读3、4自然段,你在海底看见了哪些生物?用下划线标出来。
2.指名回答。
3.精读第3自然段,感受珊瑚的多姿、海参的闲懒、龙虾的威武。
(1)指名朗读描写珊瑚的句子。
(2)观察课件,理解比喻句: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各种各样。
把这个中心词标出来,齐读。
(4)指名朗读描写海参的句子。
(5)指导朗读。
抓住“懒洋洋地蠕动”这个词组,理解词语,结合课件感受海参的特点。
(6)表演朗读这一句。
(7)指名朗读描写大龙虾的句子。
(8)引导理解“威武”的意思。
4.精读第4 自然段,感悟鱼数量多、鱼姿美。
(1)指名朗读,整体感悟鱼多、美,说说自己读后的感觉。
(2)引导理解“各种各样、数不清”。
你能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其他同语来形容鱼多吗?(不计其数、不胜枚举、千姿百态......)
(3)引导理解“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观察课件,指导朗读,注意读出惊叹的语气。
小结:这一句采用的是夸张的写法,足以说明西沙群岛的鱼实在是品种繁多、数不胜数啊!
(4)过渡:这里的鱼不仅多,而且很美丽,很独特,作者介绍了哪几种鱼?请几个同学分别来朗读描写每一种鱼的句子。(指名朗读)
(5)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鱼。
(6)欣赏各种鱼的课件,深化感受,随图片朗读相应的描写鱼的句子。
(7)拓展补充:欣赏其他鱼的美姿。
谁能像课文中那样介绍其中的一种?(随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
(8)再次朗读这一段。
先自由朗读,然后按总分总方法,集体与个别配合朗读。
5.引导背诵,积累词句。
三、分组合作学习5、6自然段:漫步海滩、登上鸟岛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根据学生合作情况,邀请两组向大家展示。
(1)合作朗读第5自然段:两名同学朗读描写贝壳的句子;两名同学朗读描写海龟的句子。(初步感受并列写法)
(2)用自己的话介绍在鸟岛上的收获。四人合作介绍,每人介绍一方面。
四、提升感悟,指导学习最后一段
1.教师铺垫引读,引导学生满怀深情和期盼地接读。
师:是啊,富饶美丽的西沙群岛,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心里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生:(满怀深情和期盼地朗读)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
2.教师铺垫引读,引导学生满怀豪情和信心地接读。
师: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生: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
五、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设计理由](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具体的物体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物产的图片,使学生在观赏中感受和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2)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的语言具体准确,形象生动,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反复熟读,引领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