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读帖,怎样读帖?

题目
问答题
什么是读帖,怎样读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范成大是怎样看待帖学、碑学的?


正确答案:范成大认为:学书以观看真迹为好,看真迹能仔细分析其笔势、笔力的先后、轻重、往复的痕迹,掌握其用笔的方法。若只看碑本,则只能看到其点画的形状、位置,观察不到其笔法神气,很难学得精到。范成大,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卒于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一一二六年——公元一一九三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曾官至四川制置使、资政殿大学士等。是南宋知名的文学家、诗人,于书法亦工。他的书法,用笔学米芾,但笔势圆熟遒丽,生意盎然。有书法真迹《西塞湖渔社图卷跋》传世。

第2题:

怎样才能入帖和出帖?


正确答案: 有人把入帖的过程总结为读、临、背、核、用五个阶段。读就是读帖,读帖是对法帖的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在思想上进行分析认识,为临摹作好事前的准备;临就是临帖,临写时,根据读帖的认识,进行依样画葫芦,越像越好,临写的步骤要求先专后博,写时要一笔而成,尽可能写出笔势来;背就是背临,就像背书、背画一样,通过记忆,不看法帖,把法帖背着写出来,多背几次,容易使学的东西牢固,实际上这个背临也是属于临帖的方法之一;核就是核对,把照着临写的或背临的同法帖进行核对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以便重新临时改正。这个核对,实际上是属于读帖范围;用就是使用,把临帖中学到的东西在实
践中进行运用。通过反复的临摹比较,就像孙过庭所说的那样“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最后达到形神兼备的地步,就称得上入帖了。
事实证明,无论你下了多大的工夫去临摹,要真正达到形神兼备是办不到的,除非用照相或复印的手段。郑板桥说:“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就是这个道理。实践中不是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王、赵字,《兰亭》不知临摹了多少遍,还是写不出神采来,写其它字也是这样,结果写到死都仍在古人脚下盘泥。这样说并非是反对下苦工学习,而是反对只下死工夫,主张学习时头脑要灵活些。在临摹古人法书时,除了做到上述的读、临、背、核、用几个阶段外,关键要达到“通”的程度,即是吴昌硕所说的“贵能深造求其通”。何谓“通”,“通”就是由先专后博,逐渐认识、掌握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的一般规律,和各体(包括各种风格)的特点。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和师承关系,善篆、隶、楷、行、草各体字,不一定各体俱精,但必须各体俱能,学习古人书法时,可以选择从一点或两三点突破,逐渐深入发展,不要陷在一家一派书体中不能自拔。如果达到这些就可以算是“通”了。也算是真正的入帖了。而且也为出帖作好了较充分的准备。
出帖就是从古人的藩篱中跳出来,就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更明确地说,就是要自成一家。对于有志于从事书法艺术事业的人而言,入帖仅是手段,而出帖才是目的。入帖主要靠勤学苦练,而出帖不仅是需要勤奋,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各种知识修养。出帖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不少人正在进行苦心的探索,因此,它没有确定的模式和方法,主要靠自己去努力。以下是一些前人和今人的创新经验可供我们在探索中借鉴。首先是不迷信名家。王献之就不迷信王羲之,在十几岁时就向父亲提出“大人宜改体”的意见,他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创出“破体”。张融也敢说“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的豪语。重独创而不重一味摹仿。李邕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应作为创新的座右铭。王羲之把古拙质朴的古体变为风流妍媚的新体,颜真卿把瘦劲的书体变为肥壮雄厚的书体,就体现了冲破时尚、大胆独创的精神。以古出新。不少有成就的创新者是从古代书迹中寻找出路,这些书迹是前人少学或未学的,如金文、甲骨文、石鼓文、权量,或新出土新发现的汉简帛书、魏晋写经等,通过他们的融合改造而赋以新的内涵来自立一格。还有把真草隶篆融为一炉,面貌一新的,金农、郑板桥、吴昌硕、陆维钊等就属这一类书家。

第3题:

吴老师上书法课,组织学生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先让学生读帖,其主要目的是( )。


A.认识颜体的字体
B.理解书帖的内容
C.学习文字表达技巧
D.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书法的学习方法。读帖,是学书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临帖之前,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再去临习。吴老师请学生读帖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颜体的笔法特征,A项正确。

B项:理解书帖的内容可简单了解,书法课重点要求了解笔法特征,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C项:学习文字表达技巧,体现的是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在了解欣赏之后,学生情感得到的升华。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第4题:

《淳化阁帖》在帖学中的地位及影响怎样?


正确答案: 酷爱书法的宋太宗(赵炅)在淳化三年(992年)出内府收藏的历代法书墨迹,命翰林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标明法帖,摹勒于枣木板上,共有十卷,四百二十余帖,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出,这就是后世享有盛誉、声名赫赫的《淳化阁帖》。当时只有亲王和大臣进登二府,乃赐一本,世间难得,得者以为殊誉,珍视无比。在此以前的刻帖,一是规模小,(如《兰亭》),二是有的散失无存,(如《昇元帖》),而像《淳化阁帖》这样把古代书法摹勒上板,拓印成册,作为人们学习和欣赏的范本,其规模巨大为前所未有。自《淳化阁帖》一出,因拓本难得,民间羡慕者又多,人们就将原拓本翻刻行世,仍供不应求,就又将翻刻本再翻刻,至再至三,以至拓本遍布天下,从此以后学书者均临摹于帖,大得方便,学帖就盛行起来,从宋一直风行到清代的早、中期。虽然帖学的出现和流行是有多种社会因素的,但是,《淳化阁帖》起到了首倡作用。在此以后,涌现出多可汗牛充栋的刻帖中,没有任何一本的影响能和《淳化阁帖》相比。
由于奉诏刻帖的王著,其学识不足,多昧于识鉴,采择不精,使《淳化阁帖》中真伪糅杂,次序乖错,而被后世米芾、黄伯思、王澍等人所指责。然古人法书赖此以传,即是伪帖,也属伪好物,前代不传之迹,往往在此,再加摹勒逼真,精神完足,为后世宝重。自《淳化阁帖》出后,历代重辑、翻摹者甚多,宋时有《大观帖》、《国学监本》、《修内司帖》、《潭帖》、《绛帖》、《临江帖》、《鼎帖》、《武宁本》、《利州本》、《蔡州本》、《汝州本》、《泉州本》、《卢陵本》、《资州本》、《乌镇本》、《黔江本》、《福清本》等,均是其子孙。其支流既繁,渐远渐失。在明代,翻刻者迭出,其中以上海顾从义、潘允亮刻本最著名,世有“潘本瘦、顾本肥”之说。另外的肃藩刻本亦有名。到了清代,乾隆三十四年,又据宋拓本重辑,刻《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十卷》于内府。为此,后世都奉宋代王著编次摹勒的《淳化阁帖》为祖帖。

第5题:

下列不属于王羲之草书帖的是()。

  • A、《上虞帖》
  • B、《寒切帖》
  • C、《十七帖》
  • D、《绛帖》

正确答案:D

第6题:

什么叫“摹帖”和“临帖”、怎样临帖?


正确答案: “摹帖”和“临帖”,也合称“临摹”。“临摹”就是俗话说的“照着写”。它是初学书法继承传统的必经之路。一般地说“临帖”,也包括“摹帖”。细致点说,二者是不同的。“摹帖”是用透明的薄纸覆盖在字帖上,然后按底样描下来。有下面几种方法:
一、双钩。即用细线将字的轮廓钩画出来。通过钩画了解原字的用笔和结体,然后再根据用笔特点填墨,所以又叫做“双钩廓填”。好的双钩廓填最接近原作。现今流传的所谓王羲之墨迹,就是唐代采用这种方法流传下来的。
二、单钩。即沿笔画的中间画一条单线,然后再沿单线运笔写出字体。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字体结构。
三、满摹。即在覆盖于帖上的透明纸上直接运笔一次描成,以锻炼用笔和掌握字体的结构。有一种印作红色的字帖,用笔蘸墨描成黑色,称为“描红模”,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还可以避免看不清底样的缺点。如买不到红模,可以用复印的方法代替。摹写的一个好办法是做一个“透写台”,将一块玻璃嵌在桌
面上,下面装一个电灯。摹写时将复印的字帖放在玻璃上,帖上再覆盖以写字之纸,然后开灯照亮,字形便清楚映出,即可进行摹写,不但方便,且无污损字帖之虑。
“临帖”是将字帖放在一旁,看着字帖上的字,直接在纸上写出来。所以临帖已是较摹
帖前进了一步。临帖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一、对临。把字帖放在一旁,照着上面的用笔和结构写。对临的基本要求,如孙过庭《书谱》所说:“拟之者贵似”,越像越好。临帖时不要看一笔写一笔,那样容易支离不贯气。要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写后加以对照,有不像的地方就再写一次,如果还不像,就再写,直到写像为止。这样,比一个字只写一次印象深刻,收效大。一个字一个字写正确之后,就可以看两三个字、以至一行字之后再写了。
二、背临。也就是默写。待一行一行临写的比较熟悉之后,便可以不看字帖,全凭记忆来背写了。写后对照,也如对临一样,反复修正。
三、意临。对临和背临的目的,在于继承,所以贵似,也就是常说的“先与古人合”。而意临是将所临之帖参入己意,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创造性,使古人书迹为我所用,也就是常说的“后与古人离”。我们若将苏东坡临王羲之的《讲堂帖》、米芾临王羲之的《元日帖》、王铎临王羲之的《远嘉兴帖》和原作之间加以对照的话,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是如何通过意临而加以发挥的。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意临决不是随心所欲地信笔挥写,没有一定的功力和成熟的构思是办不到的。
所以不妨在背临和意临之间加一个运用的过程。即用所临的字体写一幅字,其间必有没有临过的字,看看能不能配得谐调一致。米芾初期的书法,人称“集古字”,后来才形成独具一格的“米体”。这正是一个从临摹到创新的必经之路。
总的来说,正如宋代姜夔《续书谱》所指出的那样:“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每人可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不同要求,对摹与临作具体安排,而以由形似到神似为追求目标。

第7题:

刻帖的作用及宋元明清主要刻帖的概况怎样?


正确答案: 把历代法书摹刻在木板上或石上谓之刻帖。在古代,它起到了使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广以流传的作用。因为过去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是被珍藏在皇宫里或私人家中,常人是不能得见的,只要刻成帖后,就可以拓成若干份流传世上了。另外,刻帖能使历代法书字迹保存长久,若是刻石,当然要比帛和纸保留的年代久得多,更主要是拓印了多份存于世上,要全部被毁而无遗留并非易事,现在有许多历代法书真迹早不存世,但在刻帖中还能见到它的面貌。它还有一个好处是使学习书法者在临写和欣赏时感到莫大的方便。因此刻帖一举,对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刻帖又分单刻帖和汇帖。只刻一种法书的称为单刻帖;将各种法书汇集在一起摹刻成套的称汇帖。刻帖最早的年代据文献记载是在隋、唐时期,而大规模的刻帖是在北宋淳化三年(992年),那是宋太宗命王著等把历代帝王、历代名臣及古人法书,无不包罗汇集摹刻成《淳化阁帖》,共有十卷,可谓洋洋巨制。有人认为最早的刻帖应始于此,这种说法是显然站不住脚的,因为任何一种大规模的历史活动都不会突然发生,就像秦始皇时修了万里长城,不等于说秦始皇以前就没有筑城,事实上万里长城也不过是把战国时赵、燕诸国的城墙连续起来罢了。自《淳化阁帖》出后,依此帖辗转翻刻的有好几十种。宋时刻帖蔚然成风,仅帝王刻帖就有多起,哲宗元祐五年起刻的《淳化续帖》,徽宗大观三年起刻的《大观帖》,南宋高宗绍兴年间重刻淳化旧帖的《国学监本》,孝宗淳熙年间刻的《淳熙秘阁续帖》。除帝王好此外,士大夫更群起效法,或翻成本,或辑新编,全国各地,刻帖成风。自《淳化阁帖》流行后,学习书法俱从帖出,帖学即由此而兴矣。

第8题:

什么是帖,简述帖的沿革。
帖是唐、宋、明三朝所用的下行公文。唐代政事堂对下指挥事宜,用“堂帖”。五代至宋,地方官署使用较为普遍,称为“帖”。明代称为“下帖”。

第9题:

北京故宫养心殿西暖阁西侧有一“三希堂”其中三幅著名书帖是()。

  • A、《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和《伯远帖》
  • B、《寒食帖》、《快雪时晴帖》和《伯远帖》
  • C、《寒食帖》、《中秋帖》和《海月都师帖》

正确答案:A

第10题:

什么是读帖,怎样读帖?


正确答案: 有经验的书法家都主张学习书法要读帖。所谓读帖,实际上是看帖。这里帖的含义较广,它包括碑版、刻帖、墨迹。概言之,帖是指供人们临摹、欣赏的法书。读帖就是通过观察,仔细对帖上的书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出书写的方法和规律,为临摹作好事前准备,为书法创作供以借鉴。
古人学习书法十分重视读帖的功夫,《新唐书》上曾记载了欧阳询看碑的趣事:他“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一块索靖书的碑,被欧阳询连看三日,就可知他观察之细,体会之深。此事历来被传为美谈。
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姜夔也说:“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视、思其运笔之理。”由此可知,读帖确是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读帖主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用笔、二是结体、三是章法。在观察法帖的用笔时,对每个字的基本笔画都要仔细进行分析研究,每一点一画是怎样写的?怎样起笔?怎样收笔?点划之间是怎样呼应?有些什么共同规律?同样的点画又是怎样变化的?它的用笔的特点是什么?不同的书家写的字,如欧体、褚体、颜体、柳体等,它们用笔有那些共性和个性?相同的字体而风格不同,如汉隶《石门颂》、《曹全碑》、《华山碑》等,它们的用笔又是如何区别表现的?这些都是必须注意的。在观察字的结体时,要认识到它的特征。为什么有的字结体很雄壮?为什么有的字又很秀丽?为什么有的结体很茂密?为什么有的结体又很疏朗?它们每个字的笔画之间配搭,造成的大、小、宽、窄、高、低、斜、正的关系怎样?又是怎样处理各部位之间的主次、黑白系的?在分析法帖章法布局时,首先要注意到字与字之间的引带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其对大小、长短、错落、粗细、燥润等关系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又如何在整篇中得到统一?通篇的气势怎样?表现了什么样的神韵和境界?这些要在读帖中细心领会。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里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前句是指读帖,后句是指临帖。读帖要达到精的地步,事实上是很难的。在读帖的过程中,对法书的分析研究,其认识的深度是因人而异,它与各人的修养有关。要想自己具有较高的读帖能力,就得加强知识修养的培养,加强书法实践的锻炼,逐步提高鉴赏力。
经验告诉我们,要想一下子读帖能“精”、临帖能“似”是办不到的事,它们中间要经过一个反复熟悉和理解的过程。读帖是为了更好地临帖,而在临帖的实践中,又能使读帖认识深化,读帖和临帖之间存在着一个辩证关系。前人有不少这方面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参考,如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初学字,不必多费楮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学,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通过这样反复的心摹手追,循序渐进,才能使书法水平逐渐提高。
初学者读帖最好是选墨迹影印本来读,因墨迹影印本清晰易读,其中用笔的细微部分都能看清楚。而碑帖因年代久远,一些点画有损泐,初学者容易误把残破的地方当成字本身的部分,以至临写时失误。另外,事前能找行家来指导一下,或者找一些入门的理论书来看一下,都很有必要,可以少走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