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如果3分钟读一页书,半个小时就可以读10页;每天花半个小时来读书,一个月就可以读300页,差不多就是一本书了。★这段话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A 要诚实B 要坚持读书C 要有同情心D 阅读要有选择

题目
单选题
如果3分钟读一页书,半个小时就可以读10页;每天花半个小时来读书,一个月就可以读300页,差不多就是一本书了。★这段话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A

要诚实

B

要坚持读书

C

要有同情心

D

阅读要有选择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书是读不尽的,即使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读书要少而精

B.读书须慎加选择

C.读书多了无益处

D.读书常会得不偿失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这段话的含义是:读一些有价值的书,不要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可知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书的选择问题,只有选项B符合题义。

第2题: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读“磨脑子”的书,才能开卷有益

B.读不好懂的书,能“磨脑子”

C.读书要考虑时间经济原则

D.读超越自己的书,能产生心理优势


正确答案:C
C
[解析]从文中第二段“那些看起来好玩想起来没用的书,虽然也能在‘开卷有益’的意义上使人受益”一句,可以排除选项A;文中指出“只有那些稍微超过自己知识积累、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的书”才能“磨脑子”,并不是越不好懂的书越好,所以排除选项B;只有低于自己阅读水平的书才能让自己产生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所以排除选项D。只有选项C与文中第二段的文意吻合,所以答案选C。

第3题:

(四)阅读《不朽之盛事》。回答22—25题(11分)

不朽之盛事

①书写了给人读,人读了书又写书,写了书再给更多的人读。文化就是这么传承的,也是这么发展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靠的是包括写书在内的这样一些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中国最早的书,是刻在兽骨上的,后来是竹简,再后来是刻板、活字印成的纸书,如今是电脑页面,是数字化的书。

②花开花谢,往来古今,许多写书的人不在了,而他的书仍在,仍有人在读。许多写书的人和读书的人并不相遇,但他们的心仍跨越时空地在交流。读书之时,心如止水。仿佛两个人在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阅读能够使人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读书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使人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读书不仅在于长知识,还有比长知识更为重要的,我以为是在学做人。人写书不是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传授知识是很重要的。事实上,所有的写书人都是在写自己。“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是辨证的。我们读书,读到了最后,就是读人。任何一个写书人,归根结蒂,写到了最后,莫不是总写进了自己的抱负、胸襟和情怀。他总是有所寄托,不然,他为何要写书?

④正是因此,我们读《离骚》读出了屈原,读《史记》读出了司马迁,读《岳阳楼记》读出了范仲淹,读《阿Q正传》、读《狂人日记》、读《孔乙己》、读《祝福》读出了鲁迅。我们读屈原、读司马迁、读范仲淹、读鲁迅,读出了世道人心,读出了悲天悯人,读出了光明正大。在中国的文学理念中,从来都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讲,什么叫“文如其人”,什么叫“道德文章”,都是讲:书即人,人即书。

⑤这是否有些绝对了?也许有那么一点。的确存在一种文字和人品不相符甚而相背谬的书,那是一些假人写的假书。我们此时讲的,已将这些排除在外了。我们认定读书不可读欺世盗名的书,做人要做光明磊落之人。

⑥我们坚持这样的信念: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这对写书人和读书人来说,都是“不朽之盛事”。 (选文有改动)

22.(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

第4题:

书是读不尽的,即使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 读书要少而精
B. 读书须慎加选择
C. 读书多了无益处
D. 读书常会得不偿失

答案:B
解析:
这段文字的含义主要是:应读一些有价值的书,不要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故这里谈的是选择的问题,而不是多少的问题。由此判断,只有B项符合。

第5题:

书是读不尽的,即使读尽也没有用,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读书要少而精
B读书要慎加选择
C读书多了无益处
D读书常会觉得得不偿失


答案:B
解析:
解析
由提问关键词“想”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其中C、D两选项明显错误,首先予以排除。A、B两选项容易混淆。仔细阅读文段,提炼作者的观点,即读书要谨慎,切忌读没有价值的书,反而会浪费时间;A选项提到要少而精,但是文中没有提到“要少”,因此排除A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B。

第6题:

胡适认为之所以要读书,原因在于通过它我们可以()。

A.物质丰富

B.接受前人的遗产

C.读更多的书

D.解决困难


正确答案:BCD

第7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9分)

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①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②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③(a)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b)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c)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d)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e)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④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⑤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选自自读课本)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第8题:

关于"读书的厚度就是写作的深度”理解不恰当的是()

A、读书要读经典,而且要读深

B、反复朗读经典书目,读透了再往宽广方向发展

C、读了书记不住,写文章时也不会用,所以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并不密切

D、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答案:C

第9题:

关于读书,你的看法是( )。

A.现在的书籍太多太烂,不值得读
B.读书不如朋友间的交谈收获大
C.读与工作相关的书,对自己提升较快
D.读书加上思考才是真正的读书

答案:D
解析:
从业人员要有进取精神,要不断地继续学习以提高个人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素养,在工作之余,挤时间读书并加上思考是最好的表现。

第10题: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问题: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
(1)解释加点的词语含义。
(2)这一片段提及了哪几种读书的方法 这几种读书方法主要针对什么问题
(3)最后一句话“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这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尝”“吞下”“咀嚼消化”分别指选读、全读、精读。 (2)四种读书的方法。一种是选读,只读其中的某些章节;一种是全读,不必细心地读;一种是精读,用心去品味和咀嚼消化作品的内容;一种是请人代读,或读别人的摘要,只要知其意就可以了。强调治学要“权衡轻重”。
(3)这其中的含义告诉人们:人的精力、时问有限,不可能每本书都花很多的时间去读。重要的是要抓住重点。对一些次要的书,只要略知一二即可,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精力,将之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