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咏物诗具有哪些艺术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题目
问答题
唐代咏物诗具有哪些艺术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作品,分析优秀的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实现“不粘不脱”的?


正确答案: 所谓“不粘不脱”也就是要求咏物诗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对物态的描写中有所寄寓。唐代咏物诗的“不脱”表现为在物态的描写上: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如杜甫《初月》、钱翊《未展芭蕉》;
(2)不求形似,遗貌取神,如杜甫《房兵曹胡马》、陆龟蒙《白莲》。
唐代咏物诗的“不粘”表现为在描写物态的同时:
(1)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如李商隐《流莺》;
(2)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黄巢《菊花》;(3)咏物寓理,物理浑然,如杜荀鹤《小松》、罗隐《蜂》。

第2题:

为什么说《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试结合作品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之所以说《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是因为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如《周颂•载芟》中的人们津津乐道于农业的丰收,在宗教仪式上表演关于农业生产的舞蹈,从春天的垦荒一直写到秋天的收获。他们在祭坛上献上最好的粮食贡品以娱乐祖先和神灵,乞求神灵明年带给他们更好的收成;他们在故乡的土地上编织着生活理想的花环,描绘着事业兴旺发达的图画。《唐风•鸨羽》写远行在外的征人久役不归,首先想到的是家里田园的荒芜,想到父母的无人奉养,并为此而一遍遍地呼喊苍天。总之,植根于农业文化的安土重迁的乡土情蕴,在《诗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第3题:

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这一题目应结合歌德的《浮士德》、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一些具有深刻意蕴的作漏来分析。
(2)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主要通过其内在的分支——美学作为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哲学思想直接作用于文艺作品,促进某些艺术流派形成,并直接产生某些哲理性作品。
(3)艺术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哲学家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艺术作品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哲学家的艺术思考往往会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4题:

欣赏摄艺术作品,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欣赏摄影艺术作品:
(1)欣赏作品真实、自然、质朴的美以及艺术家反映在作品中独特的艺术眼光。
(2)欣赏摄影画面的构图美。
(3)欣赏摄影的艺术技巧。例如,吴印成《白求恩大夫》塑造一个战争年代白求恩大夫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的形象,典型的环境以光线的运用不仅表现了人物聚精会神的工作状态。而且使画面人物进行一定的交流,反映了作品中艺术家独特的纪实性艺术眼光;例如陈复礼《千里共婵娟》很好地运用了形式美法则,对称布局,同时注重追求意境的创造,以比兴的手法,借景物之形,抒作内心心情,点明了“千里共婵娟”的意旨,例如张阴增《鹅场》充分利用早晨的光,历经三次拍摄最终定稿,整个画面演奏出一曲美妙动人的鹅场晨曲。

第5题: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长生殿》前面的描写主要是写实,是现实主义的。后面几出,主要是依据民间传说,借助浪漫主义想象,描写作者和部分人民的理想。
(2)以金钗和钿盒为线索,来组织情节,贯穿始终。其他事件则围绕中心线索展开,纵横枝蔓,前后呼应,交织成篇。
(3)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前半部的豪华热闹与后半部的萧条悲凄形成鲜明对照,相互烘托,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作品主题,抒情意味很浓。曲文也颇具抒情色彩,能声情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心理活动。
(4)曲词清丽,音律和谐。吸收了唐诗、元曲的特点,较多化用了唐诗、元曲的名句,富于文采,形成了清俊流畅的风格。

第6题:

唐代咏物诗具有哪些艺术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如杜甫《初月》、钱珝《未展芭蕉》 唐代咏物诗的特点实现表现为描绘生动,新颖传神。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著名的如杜甫的《初月》中对初月的描摹可谓穷形尽相,而钱珝的《未展芭蕉》用"冷烛无烟绿蜡干"来比喻蕉叶,也极为新奇生动。
(2)不求形似,遗貌取神,如杜甫《房兵曹胡马》、陆龟蒙《白莲》 唐代咏物诗艺术特色的第二点是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陆归蒙 的《白莲》可为代表。《房兵曹胡马》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对骁勇善战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俊健的体态,更使读者感受到胡马凛然无畏的气度。陆龟蒙的《白莲》则写出了白莲清高自傲、超凡脱俗的神韵,被后人赞赏为"语自传神,不可移易"。
(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如李商隐《流莺》 唐代咏物诗还常常借咏物来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的特点。例如李商隐的《流莺》,就是以流莺自喻,借流莺的流转无依,来抒发自己浮沉不定、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在流莺身上,使它也充满了身世飘零的悲苦。
(4)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黄巢《菊花》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表面上是在咏蝉,实际上寄寓了作者苍凉的身世之感,并借赞美蝉的孤高贞洁,表明了自己坚持操守的志向。而黄巢的《菊花》则借咏菊来抒发农民革命英雄的豪壮胸怀。
(5)咏物寓理,物理浑然,如杜荀鹤《小松》、罗隐《蜂》 唐代咏物诗中,还有一些借咏物来说理。如罗隐的《蜂》描写蜜蜂不辞辛苦的劳动,结局发问:这一切的辛苦都是为了谁呢?这首诗的长处,就在于作者用最普通、最常见的情景,揭示了人生中的深刻道理。杜荀鹤的《小松》也借松写人,在咏物中蕴涵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第7题:

《天问》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天问》在艺术上有以下突出特色:
首先是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考与热烈的感情相结合。《天问》全诗完全由提问组成,从宇宙洪荒、天文、地理之事问起,继而又问人事,广涉夏、商、周三代历史,最后以问楚先和当代楚国现实作结,洋洋洒洒,无所不问,但细按其提问的方式和口气,又绝非是什么纯知识性的问答,即并非完全属于问所不知;而更多的是问所不信,问所不平,以至问所当知。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深思熟虑后的一种质疑,一种见解,一种抒怀。
在对自然界现象所提的问题中,大多数是属于对前人学说的质疑,在一系列的质问中,蕴含着诗人在进行某些理性思考后对前人成说的否定。如长诗一开头对“遂古之初”的提问,无疑是对当时流传的天地开辟前“混沌”说的否认。诗人在长诗《天问》中,对历代兴亡史的发问,是本诗的主旨所在,即以历史为明鉴,来警戒楚之有国者,改弦易张,以救亡图存。在这部分里,既包含着诗人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倾注着诗人对历史上贤明政治、正义人物的仰慕和对昏君奸佞的挞伐,其爱憎分明的感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其次,从形式看,《天问》长诗完全由问句出之,确为“创格”,但如果没有艺术思维的驾驭,就会质直、呆板、枯燥,浑然一片,以至让人难以卒读。而令人惊奇的是,《天问》这首由一百七十余句组成的问语长诗,却完全不是这样。它通过不同语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诗句错落有致,疾徐相间,且一气充盈,独具风采。
人在《天问》诗中,根据不同的问义和语气的要求,把众多疑问词相间使用。而在疑问词的用法上,有的放在句首,有的“以”、“焉”等虚词相连用,以表顿挫和转折。 在句式上,《天问》以四字句为主干,属四言体,但它多达四分之一左右的句式,又打破四言,杂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八言等不同句式,这也使诗平添了语句的错落之美。
《天问》全诗以问句构成,而问式的变化,对全诗的艺术性则起着更大的作用。全诗的这种句式、问式的错综变化,再加上针对不同问题所负载的感情色彩——或探究质疑,或谴责讽刺,或同情赞美,或激昂热烈,或冷峻无情,从而构成了全诗的雄肆活脱,穷幽极渺的风格,并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

第8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话本、拟话本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的特点。


参考答案:(1)表现生活的时间大大缩短
(2)情节线索趋于单一
(3)巧于场面设计
(4)精心构思“巧合”

第9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豪放中见沉郁的独特风格。
(2)善于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等手法。
(3)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藏微曲折地抒写内心。
(4)大量使用典故。
(5)高超的语言能力,广泛地吸收前代诗文、经史及当时口语。

第10题:

晚清谴责小说有哪些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1)数量相当可观。
(2)小说的主流,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些重要特点,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揭露世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成为晚清小说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