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咽的淋巴回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试述咽的淋巴回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咽内外淋巴环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咽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称为咽淋巴环。咽内淋巴:由咽扁桃体(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构成内环。、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咽外淋巴:由咽后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相互交通、自成一环。

第2题:

试述上颌骨的血供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上颌骨的血液供应极为丰富,既接受骨内上牙槽动脉的血供,又接受颊、唇、腭侧粘骨膜等软组织的血液供应,此一多源性的血供特点,为成功地进行正颌外科截骨术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基础。由于上颌骨血运较下颌骨丰富,故抗感染能力强,骨折愈合较下颌骨迅速,但外伤后出血亦较多。

第3题:

试述心肌“热区”显像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心肌显像图上梗死灶呈“热区”,这类显像称心肌“热区”显像,其临床意义如下:(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10~12小时内,病灶即可显示为明显的局灶性“热区”,据此可以直观心肌梗死的大小、部位和范围,对病情和预后估计极有帮助。(2)本法能鉴别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对发现在陈旧性心肌梗死基础上的再梗死极有价值。

第4题:

试述乳房淋巴回流。


正确答案:乳房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引流方向主要有6个:
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胸肌淋巴结;
②上部的淋巴管→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③内测部的淋巴管→胸骨旁淋巴结;
④深部的淋巴管→胸肌间淋巴结;
⑤内测部的浅淋巴结与对策乳房的淋巴管交通;
⑥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第5题:

试述壁胸膜的分部及其位置,肋膈隐窝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壁胸膜按其覆盖的部位可分为4部分,即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和胸膜顶。膈胸膜覆盖于膈的上面;肋胸膜紧贴于胸壁内表面;纵隔胸膜被覆于纵隔的两侧;
胸膜顶是包围肺尖的部分,向上突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最高点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而成,呈半环状,是胸膜腔最低部位,胸膜炎的渗出液常积聚于此。

第6题:

试述咽淋巴环的组成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位于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两侧的腭扁桃体和舌根背部的舌扁桃体,共同构成咽淋巴环,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端的防御结构。

第7题:

试述小肝癌的病理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小肝癌的病理学特点是:
(1)以膨胀性生长为主,60%小肝癌有纤维包膜形成;
(2)病灶局限,通常为单结节。肿瘤包膜浸润率约1/3,少见有大于2cm距离的侵犯;
(3)癌栓形成与卫星结节发生率低;
(4)以DNA含量2倍体为主,提示肿瘤生长相对缓慢。小肝癌细胞分化较好,多为Ⅰ~Ⅱ级。
其临床意义:小肝癌经手术根治性切除后可获得良好的效果,肝癌瘤体直径约3cm大小时,是生物学特性发生明显改变的重要时期,把握这一阶段的手术时机对提高肝癌的手术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8题:

试述局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答案:
解析:
局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①非特异性淋巴结炎;②淋巴结结核;③恶性肿瘤。

第9题:

试述血清脂肪酶(LPS)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脂肪酶是一种能水解8~18个碳的长链脂肪酸甘油酯的低专一性酶,主要由胰腺分泌,胃和小肠粘膜也有少量产生,是消化道中水解中性脂肪的重要酶,胆盐和钙能增强其活性。正常血液中,仅有很少量脂肪酶,血中脂肪酶易被肾脏清除,当胰腺分泌亢进、胰管受阻或胰腺受损伤或坏死时,脂肪酶逆流或直接释入血液,而使血中脂肪酶增加。
临床意义:
(1)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脂肪酶升高较淀粉酶慢,阳性率不及淀粉酶高,但持续时间长,可达10~l5d。当淀粉酶恢复正常时,此酶仍很高。
(2)约有20%慢性胰腺炎患者酶活性升高,胰腺恶性肿瘤时血清脂肪酶也常有升高。
(3)血清脂肪酶升高还见于胆总管结石、
总胆管癌、胆管炎、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组织坏死、胃穿孔、肠梗阻、肺脂肪栓塞、乳癌、手术或慢性肾脏病等。
(4)应用吗啡等使胆总管括约肌收缩的药物,也可使血清脂肪酶升高。

第10题:

试述乳房的淋巴引流方向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乳房的淋巴引流方向有6个:
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
②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③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
④深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间淋巴结。
⑤内侧部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
⑥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时,可侵犯腋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如果淋巴回流受阻,肿瘤细胞可转移至对侧乳房或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