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说的是怎样一段公案?

题目
问答题
“拈花微笑”说的是怎样一段公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话说有一次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向佛祖释迦牟尼敬献上金菠萝花,并请佛祖说法。可是,佛祖却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拈起一朵金菠萝花遍示会上众人。当时,会众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默然不已;佛祖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也在会上,整个会上只有他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说道:“我有绝妙高招,能够直达涅槃至高境界,可以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微妙之处在于: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这就是佛教禅宗里的“拈花微笑”公案。
佛祖讲经四十九年,独有此次一言不发。“拈花微笑”也是中国禅宗的第一宗公案,摩诃迦叶也被列为中国禅宗的“西天第一代祖师”。“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或“拈花破颜”,本指以心传心直悟禅理,正是禅宗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义;后来也泛指彼此默契、心领神会、心心相印。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传示的乃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是纯净无染、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是佛教禅宗说的“无相”、“涅槃”之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无须更多言语或其他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境的最好阐释。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拈花微笑”是关于天主教的典故。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正确答案: 贪欲会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如《本师传》中云:“贪欲如嗔蛇,毁坏今来世,智者不应依。”其他佛经中也说:“欲妙之奴遭剖剁,砍头挖眼断手足,贪欲令堕众生狱,令转饿鬼与旁生。”佛陀在《方广庄严经》中,还用毒叶、宝剑、火焰等比喻阐述了贪欲的危害。所以要明白,如果贪心增长,一切苦恼都会出现。

第3题:

“拈花微笑”说的是怎样一段公案?


参考答案:

话说有一次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向佛祖释迦牟尼敬献上金菠萝花,并请佛祖说法。可是,佛祖却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拈起一朵金菠萝花遍示会上众人。当时,会众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默然不已;佛祖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也在会上,整个会上只有他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说道:“我有绝妙高招,能够直达涅槃至高境界,可以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微妙之处在于: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这就是佛教禅宗里的“拈花微笑”公案。
佛祖讲经四十九年,独有此次一言不发。“拈花微笑”也是中国禅宗的第一宗公案,摩诃迦叶也被列为中国禅宗的“西天第一代祖师”。“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或“拈花破颜”,本指以心传心直悟禅理,正是禅宗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义;后来也泛指彼此默契、心领神会、心心相印。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传示的乃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是纯净无染、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是佛教禅宗说的“无相”、“涅槃”之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无须更多言语或其他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境的最好阐释。


第4题:

拈花微笑的真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佛陀在灵鹫山上面(灵鹫山讲的是法界,大自然界)佛陀处处在法界里面跟你拈花微笑,因此要去看到无常,看到无我,看到空,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何谓拈花微笑,你真正看到法界处处都在微笑,要能看到佛陀在跟我们拈花微笑。当你真正看到在大自然中会会心微笑的时候,你就会处处见法,你就不会去海中凿河,不会再去颠倒梦想了。

第5题:

请举例说明,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这些公案对你有何触动?


正确答案: 应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不知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吧。”当他再次出没时,又想“不知道能否再返回这个山洞”,于是一直没有砍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了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时光,正如陶渊明在诗中所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一定要在加行发心、正行观修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

第6题:

为什么说因果正见十分重要?请举一公案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因为有了这样的正见,对于以前所造的恶业,自己会猛厉忏悔。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年轻时虽然造了极大的恶业,但由于他有因果正见,相信死后定会堕入恶趣,于是以最大的恭敬和虔诚的信心依止上师,获得教言后到山中修持而终获成就。

第7题:

乾隆皇帝的公案说明了什么道理?作为在家人,你以后应该怎样做?


正确答案: 作为在家人,不应该评论出家人的过失。因为有些出家人尽管表面上吃肉喝酒,但他们的内在境界是不好说的,不能单凭一些外在形象就判断他们的好坏。
在家人只要看到佛陀的袈裟,就应该把它当作皈依境,这样才不会有任何危害,唯一只能对自己有利。

第8题:

《》是一部来自民间,经过文人修饰的侠义公案小说,最先的书名叫《龙图公案》。


正确答案:《三侠五义》

第9题:

为什么说嗔心及其引发的罪业,都是因缘而生?请用教证、理证、公案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俱舍论》中说,不悦意的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具足这三种因缘时,自然而然会生嗔恨心。如果因缘不具足,怎么挤也挤不出来。
2)理证:不悦意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这三种因缘具足(有法),一定会引发嗔恨心(立宗),因为因缘具足,果定会无障碍产生(因),如同水、肥、阳光聚合时种子必定发芽(比喻)。
举个例子,我们看见一个人而生气,这个事件中先有生气的对境存在;然后以眼耳色根见闻感受到;再产生分别心念,由不满而生嗔恨等。这个嗔恨心到底由谁主动生起呢?外境、眼耳诸根自然是无法生起嗔恨,那么是不是意根呢?也不是,如果意根能独立自主地生嗔,那在外境、色根不具时,为何不生嗔恨呢?那是不是三个因缘聚在一起,经过一场会议商量去制造嗔恨心呢?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就如冷热空气不均而产生风,这根本不是哪一个因缘主动、有意去制造。所以嗔心是依缘而起,并没有一个有意的操纵者。
3)公案:安士高法师的三世经历(略)。

第10题:

为什么说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请以教证、理证、公案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1)教证:萨热哈巴在《多哈道歌》中云:“若于悦意平等境,相合心意所爱境,芝麻皮许之执著,亦引痛苦无边际。”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也讲过:执著越大,痛苦越多。
2)理证:一切万法本来虚幻不实,在胜义量面前,连微尘许的实法也无有。而“执著”是将内外诸法、器情世界执为实有,比如本来无我却执著有我,外境本来虚幻却执为成实,从而产生各种贪嗔等烦恼,造作诸业,因业而感受轮回的百般痛苦。三相推理: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以背离诸法实相故。
3)公案:有一次龙猛菩萨修持空性本尊,修了很多年也没有验相。他在修法之余,经常擦拭珍藏的一个精美罐子,有一天,他边擦拭边欣赏的时候,不小心把罐子摔在地上打烂了,没想到第二天就见到了本尊。龙猛菩萨就问:“我修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今天才见到您?”本尊回答说:“假如你对任何法有执著,都会障碍面见我。以前正因为你对罐子特别执著,所以虽然我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你,但你始终看不见!”由此可知,只要对一法有执著,也会对自己证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