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理论上的五个第一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书法理论上的五个第一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正确答案: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第2题:

我国书法史上著名书法家及其擅长的字体是什么?代表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诸遂良、虞世南、薛稷  欧阳氏,楷书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褚氏代表作如《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等;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薛氏,瘦体,代表作如《升仙太子传》等。 张旭,草书,代表作《肚痛帖》;怀素,草书,《千字文碑》、《自叙帖》。 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颜体,代表作《多宝塔感应碑》、《东方画赞碑》、《源结墓志》、《颜氏家庙碑》;柳公权,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符璘碑》、《神策将军碑》;欧阳询见前几段,赵孟頫,代表作《囚锷墓碑铭》、《兰亭十三跋》、《度人经》、《洛神赋》 元代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四大家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

第3题:

关于书法问题

欧楷笔画有哪些主要特点?

楷书4大书法家的名字是什么?

《兰亭序》是哪位书法家的书迹?

书法史上“二王”是指哪两位书法家?

抬印的具体过程是什么?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赵(赵孟頫)
欧楷笔画:笔力险劲,结构独异,骨气劲峭,法度谨严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原迹已失,现在的都是仿的或拓本
“二王”是指王羲之和他儿(王献之)!
抬印?是拓印吗?(以下来源于百科)
制作拓本系先将湿纸覆于铭文表面,以兔毫毛笔将其压入每一凹陷之刻痕。(另一作法 为以干纸覆盖,于压入前涂以米制或面制浆糊。) 俟纸将干时,以蘸有墨汁之垫 子覆压其上。然后将纸由石碑揭下。由于黑色墨汁未曾接触到压入凹痕部分,因此 制成之拓本遂成黑底白字。(若碑文刻成凸版而非凹版 则黑白位置互换。) 此种 拓本制作技术即使不早于中国印刷术之发明,显亦与之同时。许多学者主张,木版 印刷应系演变自刻印取模技术;用于印刷,乃先于木板上刻出反方向之凸起形像, 继于凸起部涂墨,再以纸覆盖,实即拓本制法之逆向操作。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赵(赵孟頫)欧楷笔画:笔力险劲,结构独异,骨气劲峭,法度谨严《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原迹已失,现在的都是仿的或拓本“二王”是指王羲之和他儿(王献之)!抬印?是拓印吗?(以下来源于百科)制作拓本系先将湿纸覆于铭文表面,以兔毫毛笔将其压入每一凹陷之刻痕。(另一作法 为以干纸覆盖,于压入前涂以米制或面制浆糊。) 俟纸将干时,以蘸有墨汁之垫 子覆压其上。然后将纸由石碑揭下。由于黑色墨汁未曾接触到压入凹痕部分,因此 制成之拓本遂成黑底白字。(若碑文刻成凸版而非凹版 则黑白位置互换。) 此种 拓本制作技术即使不早于中国印刷术之发明,显亦与之同时。许多学者主张,木版 印刷应系演变自刻印取模技术;用于印刷,乃先于木板上刻出反方向之凸起形像, 继于凸起部涂墨,再以纸覆盖,实即拓本制法之逆向操作。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赵(赵孟頫)欧楷笔画:笔力险劲,结构独异,骨气劲峭,法度谨严《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原迹已失,现在的都是仿的或拓本“二王”是指王羲之和他儿(王献之)!抬印?是拓印吗?(以下来源于百科)制作拓本系先将湿纸覆于铭文表面,以兔毫毛笔将其压入每一凹陷之刻痕。(另一作法 为以干纸覆盖,于压入前涂以米制或面制浆糊。) 俟纸将干时,以蘸有墨汁之垫 子覆压其上。然后将纸由石碑揭下。由于黑色墨汁未曾接触到压入凹痕部分,因此 制成之拓本遂成黑底白字。(若碑文刻成凸版而非凹版 则黑白位置互换。) 此种 拓本制作技术即使不早于中国印刷术之发明,显亦与之同时。许多学者主张,木版 印刷应系演变自刻印取模技术;用于印刷,乃先于木板上刻出反方向之凸起形像, 继于凸起部涂墨,再以纸覆盖,实即拓本制法之逆向操作。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赵(赵孟頫)欧楷笔画:笔力险劲,结构独异,骨气劲峭,法度谨严《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原迹已失,现在的都是仿的或拓本“二王”是指王羲之和他儿(王献之)!抬印?是拓印吗?(以下来源于百科)制作拓本系先将湿纸覆于铭文表面,以兔毫毛笔将其压入每一凹陷之刻痕。(另一作法 为以干纸覆盖,于压入前涂以米制或面制浆糊。) 俟纸将干时,以蘸有墨汁之垫 子覆压其上。然后将纸由石碑揭下。由于黑色墨汁未曾接触到压入凹痕部分,因此 制成之拓本遂成黑底白字。(若碑文刻成凸版而非凹版 则黑白位置互换。) 此种 拓本制作技术即使不早于中国印刷术之发明,显亦与之同时。许多学者主张,木版 印刷应系演变自刻印取模技术;用于印刷,乃先于木板上刻出反方向之凸起形像, 继于凸起部涂墨,再以纸覆盖,实即拓本制法之逆向操作。

漏风入笔
欧阳询、柳宗元、颜真卿、赵孟頫
王羲之
王羲之、王献之

第4题:

书法与文字的关系怎样?“书法文字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正确答案: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一种书写符号,其功能主要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但它对书法艺术来说,却又是“源泉”,无文字则无书法。文字既是文字学家研究的对象,又是书法家研究的对象,但在研究的角度、内容和方法上又有很大的差异。“文字学”主要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构造、演变规律,研究文字形、音、义的关系以及正字、析字法等;而“书法文字学”则以文字为基础,主要从审美出发,研究文字美的规律及人对文字的审美体验,研究书法与文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书法文字学”的根本任务。由于汉字历史悠久,结构比世界上其它文字复杂得多,因此文字学在我国特别发达,历史上有许多这方面著作,而书法与文字相结合的著作却极鲜见,被书法、篆刻界视为经典的许慎的《说文解字》,其实是一部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的著作。根据当代书法发展的状况,建立一门边缘学科——书法文字学尽管有很多困难,因为它还要借助于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但它却是十分必要的。

第5题:

书法家、书法作品、欣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在书法家、书法作品、欣赏者三者的关系中,书法家是书法作品的创作者,他通过自己所创作的具体作品去影响和感染读者;书法作品则是书法家创作的劳动成果,作为精神产品之一,它是沟通书法家和欣赏者之间的桥梁;而欣赏者则是对书法家创造出来的书法作品的批评者,他通过对作品的批评而影响作者的创作方法、方式和方向。

第6题:

孙过庭《书谱序》的主要内容和在书法理论上的巨大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孙过庭的《书谱》是我国书学名著,影响广泛而深远。但是《书谱》在元初时已不见正文,只有一篇序文流传下来。有人以为这篇序文就是《书谱》原文,如此相延成习,凡曰《书谱》即指《书谱序》而言。此序立论精宏,颇多真知卓见,又行文清晰,拆理深透,是很有价值的一篇书法理论著作。再加上《书谱序》是由孙过庭以草书手写,笔法俊拔刚断,技巧精熟,是初唐草书杰作。所以历来认为《书谱序》文、书双绝,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孙过庭名虞礼,过庭是他的字,生卒年不详,由《书谱序》末署“垂拱三年写记”来看,他是活动在初唐的书家。史载孙过庭四十岁当过“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不久因遭谗议而丢官。政治上失意后他贫病家居,潜心钻研“性命之学”和书法艺术,以期自慰并有志启示后学。《书谱序》是他流传有绪的可靠作品。孙过庭在初唐以草书名世,他的草书继承二王传统,犹工于用笔,有“俊拔刚断”、“凌越险阻”的特征。米芾说他的《书谱》:“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道出了孙过庭草书笔法的个性特征。清代刘熙载说他“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因其草法精严,历来被视为后代习草字的范本。
《书谱序》在理论上文思慎密,述理通透,追溯书法源流,分辨各种书体的功用和特点;论述笔法,评说古代名家作品;阐述书法创作经验,揭示艺术规律;析论流派利蔽,告诫后学。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而深入,可以说《书谱序》是魏晋南北朝各种书体发展成熟以来,在理论上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文章开头从书法源流入手,讲述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以及他们互相间的继承关系。有明显的抑献扬羲的意旨,这在思想上与唐初大力提倡王羲之书艺所形成的社会思潮是一致的。
孙过庭在谈到书法艺术特点时,强调点画形态与自然万物的联系,这与东汉蔡邕“夫书肇于自然”的思想一脉相通,但他又指出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的妙趣,却是很深刻的。他看到了书法艺术形象创造与用笔技巧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搞书法艺术创作必须下功夫把握用笔的“挥运之理”和各种技巧。各种书体,特别是真行草书在唐代已发展到高峰,孙过庭在这个基础上给予全面总结。他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对真、草书的不同特质论述颇为透彻。作为书法艺术的不同形式,真、草之间虽然回环交错有所不同,但却又彼此关联,要掌握这两种表现形式,不但要准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而且还要“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上下贯通,以求相辅相成。孙过庭还从钟繇、张芝的实例中分析了专精与兼通之间的辩证关系,很有说服力。阐明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书法艺术规律的重要性。
关于各种书体的艺术表现特点,孙过庭认为:“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作为书家不但要把握这些表现上的特点,还要在创作时“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这样才能牢笼万象,笔锋下决出生活,混沌里放出光彩,“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论述言简意赅,堪称至理名言。孙过庭对于书法艺术创作时主、客观条件的论述颇精到,道前人所未道。他说:“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这些主、客观条件直接影响作品的优劣,即“乖合之际,优劣互差”。但这些条件并不是平列的关系,孙过庭认为:“得时不如得器(工具),得器不如得志”他把创作主体的主观情志放在首位,只有在“五合交臻”的特殊条件下才能真正使主、客观条件协调配合,达到“神融笔畅”的境界。在中国书史上,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时基本符合“五合交臻”的特殊条件。当时过境迁之际,就连王羲之那样的大书家,多次重写都没有达到第一次的水平。孙过庭对书法创作特殊条件的揭示和论述,对书法创作的发展有很大的实践意义,所以历来书家都很重视。
孙过庭很强调书家要掌握书法的基本法则和基本技巧,要求书家要有深厚的功力。他通过对王羲之几件作品的分析,指出用笔方法与表达思想感情的紧密关系,从而强调对基本法则和技巧的掌握要“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精研苦练才能作到“运用尽于精熟,规矩暗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的心手双畅的境地。基于他的理论,孙过庭详尽地分析了书法用笔的执、使、转、用的基本法则,提出学习书法首先要“思通楷则”,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它。他认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即知平正,务追险绝;即能险绝,复归平正……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不但是学术的经验之谈,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不少大书家由初期到成熟期,大多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孙过庭非常强调书法实践上点画线条的曲直、燥润、淹留、劲疾、迅速、迟重、骨力、遒丽……等诸多对立因素的“违”与“合”,这些对立因素的变化和统一,正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重要规律,也是真正创造书法美的关键。孙过庭独具慧眼,在一千多年前能如此看待书法形式美诸因素的辩证关系,实为难能可贵。

第7题:

“书法批评”的含义是什么?怎样开展正常的书法批评?


正确答案: 不能将“书法批评”与通常所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含义混同。“书法批评”是与“书法创作”并存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与书法基础理论、书法史并列是书法理论中三大内容之一。书法批评家要从一定的观点对书法家或书法作品的成败得失、历史地位等作出评价,对书法现象及其本质进行分析、综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如阮元、康有为对北碑的评价,使人们对原先卑弃的魏碑有了新的认识,并将郑道昭誉为“北朝书圣”。由此可见,没有书法批评,书法艺术便不会繁荣。尤其当理论揭示出书法的内在规律后,将会对书法的实践给予指导作用。
书法批评要实事求是。当然,在一定艺术观念指导下,认识也可能出现偏见,而偏见,往往是艺术个性发展的前提。书法批评的标准一是要符合美的规律,一是要具有历史深度。在作书法批评时,必须首先对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进行充分剖析,指出其成败之处,要抓特征,抓本质,从具体形象入手,再引申到它与整个历史与社会的各种联系之中。而我们目前的书法批评,除了对“名人”、“名家”的作品进行不切实际的粉饰、吹捧外,很少见到严肃的、尖锐的、足以称得上真正的批评,实际上已把它变成了轿夫和吹鼓手。书法批评家必须抛弃武断的、封闭的、孤立的定向思维,应以审美为中心,借助于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系统论等学科,将书法家和书法作品置于历史长河和当代思潮中,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总体性的、创造性的考察。现代国内外文艺批评约有五种模式:①道德批评模式,②心理批评模式,③社会批评模式,④形式主义批评,⑤原型批评。书法可以借助其合理部分,用于对书法进行评论。时代需要书法中的别林斯基与金圣叹,我们呼唤和期待着敢哭、敢笑、敢说、敢于直面人生、令人心扉畅快而具有深刻历史感的书法批评文章更多地问世,从而在我国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书法批评体系。

第8题:

唐代孙过庭,不但在书法上成就高深造诣,而且在书法理论上见解独到,为后人所景仰。(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9题:

宋代书法“尚意”是什么意思?“尚意”书家对书法理论和创作方法新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宋朝的第一代皇帝赵匡胤是以军事政变手段代周自立,建立政权的。全国统一后,政治、经济相对稳定发展,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局面,在客观上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宋初书法并没有改变五代以来的衰弱形势。宋初书法与唐初一样宗尚二王,宋太宗赵光义在南宫时就留意翰墨,其书“体兼众妙”而尤善草书。既位后曾遗使购募先帝王名臣墨帖,淳化三年,出秘阁所藏历代法帖,“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法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于是阁帖风靡书坛。阁帖中多为二王书,真伪相参,促成宋初尚二王的局面。“唐人宗王,率皆真迹,阁帖之王,大抵赝鼎,以此宋初书家不逮唐初远甚”。(马宗霍《书林藻鉴》)历来认为这是造成宋代书艺衰微的原因之一。再者,宋代有“趋时贵书”的风气,即米芾所述:“李宗愕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趋时贵矣。宋宣献公绶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韩忠献公琦好颜书,士俗皆学颜。及蔡襄贵,士庶又皆学之。王文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自此古法不讲。”到了南宋,“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最后作孙过庭字,而孙字又盛……”(马宗霍《书林藻鉴》)这种以帝王和权臣的好恶为转移的趋时附贵的风气终宋一代,极大地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宋代书艺衰微亦以此。宋初书坛寂寞,可称者只有李建中,其书用笔结体秀润丰腴,保有唐法。苏轼认为他的书法“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宋初书坛,余无可称者。欧阳修说:“余常与蔡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道出了当时书坛的实际情况。北宋中期书艺发展有了转机,“惟庆历以讫熙宁、元丰之间,莆阳(蔡襄)、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南宫(米芾)诸公,始屏帖而师唐,由唐溯晋,转得晋意,为宋书之一振”。(马宗霍《书林藻鉴》)宋四家冲破法帖的局限和趋时附贵的风习,宗唐宗晋。除蔡襄外,苏、黄、米三家终于跳脱唐人尚法遗风,他们在书艺上所取得的成就,不但使衰微的宋代书坛为之一振,而且在唐朝颜真卿革新书体的影响下,极力追求新的审美理想,开宋代以意趣取胜的“尚意”新风,有力地推动了宋代书艺的发展。
“尚意”本是我国文学艺术共同的审美追求和特点,但在各个时代对意强调的程度和意之所指却又不尽相同。晋时,“意在笔前”是普遍的要求,但“意”多指字形和书写规律及法度而言,如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唐代书艺尚法,同时也重意。那时的“意”多指书法的抒情功能,与晋有所不同。如孙过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张旭狂草和颜真卿行草书是这方面的最佳实践。但唐代书法的时代特征是尚法的,对“意”的重视和实践并没有成为整个时代的基本特色。而宋书“尚意”,已成为时代的特征和审美追求,因而带有争脱唐书尚法的意义和作用。意之所指与唐代既有继承关系,又有所发展和变异,有宋代特定的内容。
宋书“尚意”所涉及的内容是复杂的,其主要是扩充书法的艺术内涵,发挥书法的抒情功能,开拓与新的审美追求相适应的艺术技巧。综合起来,大约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胸次为书”是尚意书家们重要的审美意识。“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妙不在于法也”。(晃补之《鸡肋集》)要求书法创作的主体要有高层次的学问修养,对人生和社会有透彻的观察和理解,只有做到“胸次过人”才能“笔端不凡”,其书作才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可以说是“胸次为书”的首要内容和意义。苏轼诗曰:“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米芾常以“古雅”评书,其中要求把学问道义“心既贮之”,与苏、黄是同样的思想。其次,“胸次为书”还有“僻俗”的意义。如黄庭坚说:“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宋书重“书卷气”就是针对“俗”而形成的一种审美追求。再者,“胸次为书”又与苏、黄、米等书家的“兼收并蓄”、广存约取和“不践古人自出新意”的革新精神以及独立的人格联系在一起,所以又有反模拟、求新意、冲绝尚法局限的特定含义。
宋人论书多以得“真意”、“天趣”为高,强调个人性情和意趣的自然流露,不为古法所拘是尚意书家们执着的审美追求。古法可以破,而对与自己性情相一致的意趣的追求却从不苟且。例如苏轼“以翰墨雄一世,每自贵重。虽尺简片幅亦不苟书,遇未惬意,辄更写取妍而后示人”。他的字较肥壮,人讥之,他以诗答曰:“长短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并不以他人的好恶为转移,置“书贵瘦硬方通神”的旧传统审美标准于不顾,忠实于自己的个性和审美追求。黄庭坚也是一位坚持个性风貌的书家,他的书学强调“韵”,当别人说他的字只有韵而没有王羲之波戈点画的法度时,他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
种以“天趣”、“真意”为论书标准的言论,每每见之于宋人的著作之中,可见已成为带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意识。所谓“天趣”、“真意”,就是要求把人品、气质、性情等主观因素化为书法形式,从而真实地表达书家的思想意趣,流露更多的不同于别人的个性风采。这实际是苏、黄、米等尚意书家们形成自家风格,开一代新风的重要基础。宋代的书家多数是文学家、诗人、画家或一身兼数家的骚人墨客,他们对艺术规律有深切的体会和认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在实践上的追求,与强调书法艺术的审美功能,反对功利主义的正统观念,与他们提倡书法“适兴”“悦目”的新美学观都有极深刻的内在联系,可谓宋代书风尚意的基本内容。
重视人品性情与文品、画品、诗品、书品的关系,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征,汉人有“书为心画”之论,唐韩愈有“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的说法,但这种思想在汉唐不如在宋代表现得更突出。宋代尚意书家论人论书,强调人品性情和书品的一致,而且有力戒浮华,“要在入人”的切切实实和言简意赅的特点。苏轼说:“古之论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把人品性情放在首位,他认为:“世之小人,字书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黄、米诸家也有类似的论述。强调人品性情与书品的一致,要求提高和端正书家的人格修养,力戒俗人俗书,有利于扩充书法内涵和艺书格调的提高。但此论流于极端,亦有不利于书艺发展的一面。后世的因人论书,“书以人贵”的现象,亦与此论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宋代尚意书家在创作实践上有“随事注精”、“率意而为”的特点。随着尚意审美意识的成熟和发展,在书法创作实践里便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尚意的典型书家苏、黄、米等,在书写上多“随事注精,以展其妙”。例如苏轼《黄州寒食诗》,书迹线条粗细、曲直,结构的疏密、虚实;用笔的欹侧、平直、起倒等意态,缘诗情的起伏而随机应变,来去自如,真乃“无意于佳乃佳”,达到极好的抒情效果。黄庭坚的《李白忆旧游》草书也是这种典型作品。“随事注精”是尚意书家常用而又有鲜明特征的创作方法,它与“适兴”、“乘兴”,以书为寄的审美思想紧密结合,使书法创作更俱抒情特征。
尚意书家多把书法视为“适意之物”,以酒助气,借以消遣。如宋人笔记里记载苏、米故事:“米元章知雍丘县,子瞻自杨州召还,乃具饭。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妙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于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二小史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乃更相易携去。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石林避暑录》)书法是他们抒情的手段,所以在书写上多“率意而为”。正如苏轼所说:“知书不在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善。”这是他典型的“点画信手烦推求”的作风,强调的是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其中包括“无刻意做作乃佳”的意思。米芾在书写上是追
求“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的书家。他的书作最具奇变特征。黄庭坚向有“倒用如来手印”的本领,更是一位意趣豪脱、不为成法所拘、任意而为而无不中节的书家。他们这种“随手写去,修短合度”的创作态度和方法,与他们追求“面目非故”的求变思想和“不装巧趣”、“率多天真”的追求是一致的,可谓尚意书家在书写上的显著特征。从上述尚意书家的审美意识、创作方法、书写特点等诸方面的特色来看,都与不蹈古人自出新意的革新精神紧密相关,它们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尚意书风的生命力就基于此。
宋代尚意书法的巨大历史作用在于把书法艺术由尚法阶段推上了尚意的抒情阶段,把对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第10题:

书法的大概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简单地说,书法是汉字的书
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