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出家二众,不食肉类,谓众生皆为过去累生父母,并为未来诸佛故,不忍去吃众生之肉,但是在经典上说及天人,在天界中福报

题目
问答题
佛教中,出家二众,不食肉类,谓众生皆为过去累生父母,并为未来诸佛故,不忍去吃众生之肉,但是在经典上说及天人,在天界中福报享尽时,有时堕为木石金土。那么蔬菜中亦有众生所堕者,出家二众若食了蔬菜岂不是犯戒?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天福享尽,堕落下道,尝闻之矣。至于化为木石,区区看经太少,尚未见之,只可存而不论,以俟通家。出家众食菜,应仔细洗涤去微虫,古未有自来水时,饮料尚须绢滤,类推可知。然戒杀之行,亦只是歇其心力,避其力所及者,尽我慈悲,其非心身作到者,只有听之。如呼吸及行步等,无一而不杀生,无心之过,既已重多矣,故不更作有心之杀。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诸佛菩萨,应众生机感,现无量数应化身,于三途六道中,分别救苦,准此则西方宗教,当亦是大权菩萨随机示现法门;但彼教经典中谓除上帝为唯一真神外,余皆魔鬼。且根本否认有佛,似此明系魔说,而举世趋之若鹜,诸佛有灵,何以任此邪说横流哉?


正确答案: 此问可分三段:
一、至示现法门;凡称宗教,并非一例皆是大权示现,修罗曾说五念住,调达亦作新佛,印度九十余种外道,中国之黄巾白莲等,又岂可均认为权现?当察道与佛同者,为大权应化,不同则否,此须以行求,不可以相论也。所谓魔者,非必巨口噬人;应不论其术之刚柔,只能害人之身或慧命者,皆是若辈也。妲己褒姒,未尝噬人,实亡殷周。自在天未尝噬人,专障众生之解脱,此处最宜著眼!
二、至否认有佛;道不同不相为谋,斯何足怪,佛家教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佛存心,故看一切皆佛也。宋儒程子,尚看满街皆是圣贤,此亦能显儒家气象。耶曰余皆是魔,自有彼之看法耳。
三、至邪说横流世趋若鹜;此势必然,子不闻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义乎?又不闻象尝害舜,而舜反封之耶?此其所以为舜也。

第2题:

佛门中,为什么常有拜忏的法会?()

  • A、借着礼拜诸佛功德,而清净业障,增长福报
  • B、用清净的心为众生和自己求忏悔
  • C、以上皆是。

正确答案:B

第3题:

在《本生心地经》中“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国土恩, 报三宝恩。”其中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所谓的“三宝”指的是:佛宝、僧宝、法宝。

第4题:

佛教中的四众弟子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和在家学佛的男众(称)(),学佛的女众(称)()


正确答案:优婆塞;优婆夷

第5题:

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乃至众生无边,但佛出世说法亦称不可量、不可说之恒河沙数相喻,且竖穷三世,亦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计,是以有众生处时即有佛出世说法,广长舌所及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为诸众生说法,度济,何以众生未见其少(就四生众生说)反见其多,若说由他界来,则此界原有者,亦应应缘往生他界才对,不可能专向此界来生?但此仅能就未蒙佛教化所有现象而论,否则当应见其少,因佛教之诞生已是无始故,若说大乘法在体取生即无生,(诸法实相)则从无始来至今天在此世界至少也应多生上根上智之人,此方不违因律及无果,何以上根上智人竟日渐其少,少根少智之人甚至无根无知之人遍处皆是,此实不解?


正确答案: 此问语繁,可析二段。
(一)从首至‘不可能专向此界来生’,本不足怪。然各各世界有成往坏空,各各众生有生住异灭,世界喻如沧海桑田,众生喻如海中浮浪,皆无定相。居士居此地,居此时,所言‘专向此界来生’,是未见沧桑变改,及未见全海之浪也。
(二)再至‘无根无智之人遍处皆是’,地上菩萨,不到七地尚有退转,况凡夫乎?且头出头没,又有隔阴之迷,俱生二惑未断,分别二惑再增。佛法如帚,众心如地,帚虽扫尘,明日复生,此不能尽出上智之理也。

第6题:

十方诸佛菩萨,莫不日度众生,似乎众生(包括人类)宜渐减少;何故有史以来,此世界的众生,反日见增加呢?


正确答案:以六道论,人眼见者人畜而已。余四道有善有恶,诸天来此作人畜是谓堕,鬼狱来此作人畜是谓超。得度更有五乘之别,并非一超皆圣。眼见耳闻之成圣者,不及十百,未见未闻之四道堕超来此者,何止万千?此加多之原因。再以无尽虚空无量世界论,其间优劣极不一致,各土众生牵于业力,于诸世界互相堕超,此不减少之原因。试举一喻:国家创制刑律,本为刑期无刑(设刑而期不用),而监中囚人,虽有赵钱孙李假释或期满放出,监外竟仍有周吴郑王填入,例此可明。

第7题:

诸佛法身遍满虚空,故并无所住之界限,惟如释迦牟尼佛等过去佛之报身,是否住于色究竟天?


正确答案:佛之报身,有始无终。既云报身无终,则不属过去。所居自有净域,并非局蹐于三界内之究竟天。

第8题:

佛说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这是打破众生的不平等观念否?又说一切男人一切女人皆是过去世的父母,这是打破众生的分别是不是?


正确答案:如居士所推之二意,未尝不可如是云云,然事实却亦不虚,众生既是皆有佛性,遇缘起修,断尽无明,即是佛也。一切男女与我,皆从尘点劫六道展转,曾为父母子女,何止一次,但隔阴之途,已不知耳,男父女母,又何疑焉!

第9题:

众生是原有或缘生?如系原有不合缘生之原则,如系缘生,先有会造业之众生乎?先感业果报而成为众生乎?如系前者清净之众生为何会造业?如系后者已先无自己为何造业,岂能别人之业我们会感果报?是则太冤枉,如系自生他生共生缘生,那么众生不断被创造出来乎,似均不是,可能会被老师骂为世间见,但被莲友问,无法解答。


正确答案:所问多出误会,故界线不清,致有张冠李戴,堪分四段答之。一、‘众生是原有’,至‘先感业果报而成为众生乎’。所谓众生者,是云众多缘集而有生命也。万物之生,皆属于缘,此其公例,不独人为然也。兹就人言,乃五蕴四大,十二因缘等,多缘而成为人。更须知真空即妙有,妙有仍真空,而此空有如静则无所生,如动则变现万物矣。动则诸有相互和合,故生幻相,此一动即是造作,不必问其善恶也。人之识蕴,即本性不觉而动所变,色蕴即父母媾精而化,识色合则诸缘毕集,此众生先期之大概,故不必言善恶之类也。二、‘如系前者之清净众生’一段,既缘集变众生矣,则五阴炽盛,是众生非清净,清净自不成众生,盖缘集是夹杂混染,不杂不染方为清净,五阴炽盛,则攀缘造业,从此善恶始分,业有善恶,报有乐苦,皆自作自受,与他无关。三、‘众生不断被创造出来’一段,无人创造众生,缘生前已言之,始则无相之本性不觉而动,而与诸有混合,继则迷染愈深,颠倒六道难出矣。如能自觉,求返本性,先止薰染,继求断惑,静止诸缘,众生何有哉。四、‘莲友问无法解答’一段,此理甚深,不能多读佛经者,难以领会,即与说恐亦听不了了。

第10题:

心想我与众生无二,众生之苦则我之苦,众生之乐亦则我之乐,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代众生求无量乐,任何逆境也不避,任何苦痛也不怕,专以度生为乐,无条件为众服务,凡人是否为真发菩提心?


正确答案:是谓真发菩提心。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