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题目
问答题
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A、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B、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

C、城市化制约经济发展

D、经济发展制约城市化进程


参考答案:AB

第2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分期如何?


正确答案: 解放后至今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
(1)城市化起步与正常发展时期(1949-1957年);
(2)城市化过度发展时期(1958-1960年);
(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年);
(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年);
(5)城市化恢复正轨和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第3题:

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进程吗?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是。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仍然有将近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滞后二十个百分点。日前在此间举行的促进小城镇建设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指出,城市化滞后已成制约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应该抓住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力争每年把城市化的水平一个百分点以上。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浦善新指出,中国城市化在国际上还仍然停留在低收入国家的水平。据统计,截止到一九九八年,按非农业人口计算,中国城市化水平约百分之三十,按国际可比口径计算也仅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平均水平。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速度都达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速度,而在中国,建国五十年来城市人口年均增长为百分之三,仅比总人口增长率高一点二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中国工业年均百分之八的增长率。


第4题:

简述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1)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
(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4)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第5题:

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中国城市化进程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957年的平稳发展时期,局势稳定,商贸平稳发展,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城镇人口比重13.26%.
第二阶段是1958—1965年的急速调整时期,“大跃进”1960万农民组织进城,城镇人口比重为19.7%.但,工业发展,政策失误,1962年2000万农民被动员返乡,城镇人口比重为14%.
第三阶段是1966---1978年的停滞时期,1000万知识青年下乡,1972年又返乡,17.92%.
第四阶段是1978年以后的发展迅速时期,城市数目增多2008年为655个,78年的3.3倍。城镇人口比重为46.6%.

第6题:

下图为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

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C.在此国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化是主要动力
D.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

答案:D
解析:
从图中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工业化水平先增加再下降(第三阶段下降),城市化水平一直增加,A错误;从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来看,阶段Ⅱ城市化进程速度明显比阶段I速度更快,B错误;第三阶段工业化水平下降,但城市化水平提高,属于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化,C不正确;从图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该城市的城市化速度一直比工业化速度快.D正确。

第7题: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两大突出特点是()

  • A、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逆城市化出现
  • B、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 C、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城市郊区化趋势明显
  • D、城市化进程减慢,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出现

正确答案:B

第8题:

我国19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但单个城市中的人口
  不断增加,而且城市本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我国19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几经
  反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957年的平稳发展时期。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特别我国全面工业化
  进程的启动,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也获得了平稳增长。
  第二阶段是1958-1965年急速调整时期。在这一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先是急剧上升随后
  又迅速下降。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国家推崇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城
  镇人口猛增。但当时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并不能满足这种急速城市化的需求,随后不得不动
  员城市人口返乡。
  第三阶段是1966----1978年的停滞时期,我国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与1966年持平。
  1968--1975年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批干部下放农村。然而。1972年后通过招工、落实政
  策等途径,知识青年和干部又基本上全部返回城市。
  1979年起,我国的城市化进人了第四个阶段。与前三个阶段的行政主导型不同,这一阶
  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依靠市场的推动,是市场主导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工业
  化发展迅速,相应的,我国城市化进程也逐步推进。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也比重也基
  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第9题: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


正确答案: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战略方针,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相继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和西欧、北欧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创了对外关系的良好局面。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政策由原来的“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即实行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政策。
(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建立“一条线,一大片”的反霸统一战线,集中打击苏联霸权主义,大大促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4)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确立了有关战争与和平的新观念。认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大战有可能制止。我国外交的目标就是维护世界和平。
2.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不同任何大国结盟即真正不结盟的方针,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以及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我们的立场。
3.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
4.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5.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

第10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正确答案: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状态。这一阶段的城市化的状态有如下特点:1.城市的发展具有规划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30年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城市的发展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性。2.城市的生产功能凸显。这一阶段过程中,城市的建设与工业生产的发展不可分割,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办工业,办交通运输业是城市的最主要的任务。3.消费、商业、第三产业这些功能仅占城市次要功能的地位。过分强调生产功能,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功能给城市化的发展埋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环境污染的问题,给今天的城市化发展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可以这样认为:这30年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在观念指导上,具体实施时基本上是一种反城市化的战略,致使城市化发展的进展缓慢,时而还处于停滞状态,并且还积累了大量的矛盾,给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留下了许多包袱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