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懒蟹?为什么会形成懒蟹?

题目
问答题
什么叫懒蟹?为什么会形成懒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蟹苗在下塘前必须暂养饱食后下塘?


正确答案:人工育苗或天然蟹苗均需经过淡水淡化后才能销售。但沿海淡水都带一些盐度(2‰~4‰),属氯化水(含氯量高),而且其钙、镁离子含量高,钙镁比例为1:1~2;如采用地下水,尽管水中镁离子少,但其铁离子、氟离子高。而内河淡水,通常盐度在0.5‰以下,钙、镁离子含量低,钙镁比例为1:0.3,属碳酸水(碳酸盐高)或硫酸水(硫酸盐高)。
由此可见,沿海淡水与内河淡水水质上的差异很大。因此蟹苗要适应这种差异,必须通过有机体渗透压的调节来适应新的环境,这就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需要在良好的水质、充足的适口饵料条件下进行调节。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批死亡。生产实践证明,蟹苗在下塘1~5天中最容易死亡。而蟹苗下塘前,先暂养在网箱内,其水质条件好,在网箱内投入水蚤,饵料相对密度大,蟹苗捕食水蚤的机率大大提高。蟹苗饱食后,其调节渗透压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捕食能力均有明显提高。此外蟹苗摄食生物药饵后,还可以提高其抗病能力。因此,蟹苗下塘前必须经过暂养,饱食下塘,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第2题:

什么叫懒蟹?为什么会形成懒蟹?


正确答案:所谓懒蟹就是幼蟹养到年底,有些河蟹个体极小,其头胸甲宽仅1~1.5厘米,体重1克左右。它们往往栖居在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和觅食,体色深黑,甲壳硬,生长缓慢,称为懒蟹,又称"僵蟹"、"石蟹"。形成懒蟹的主要原因是:
(1)池中缺少附着物(水葫芦、水花生、聚草等)。如水中溶氧经常不足或水质污染,河蟹就离水在岸边挖洞栖息,时间一长就适应沿岸洞穴生活,懒得下水觅食,故个体生长很慢。
(2)水位变动大,有些水体像潮水河,水位忽高忽低,河蟹就容易在"潮间带"挖洞穴居,懒于出来活动,形成懒蟹。
(3)投饵不均匀。一部分河蟹因投饵不匀而吃不到足够的饵料,只能摄食洞穴附近泥土中的腐殖质,维持生命,其个体生长缓慢。
由此可见,产生懒蟹的技术关键是尽量减少幼蟹穴居的数量,使幼蟹在池内过隐居生活。

第3题:

为什么会形成小绿蟹?


正确答案:根据调查,产生小绿蟹的主要原因是:
(1)有效积温过高有效积温高,致使鱼类、爬行类、鸟类性早熟,这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已被证实。同样将河蟹蟹苗运到珠江流域水体中放流,则它们当年就达性成熟(一般规格为60克左右),参加降河产卵。而将河蟹蟹苗运到北方辽河流域水体中放流,则它们到第三年才达性成熟。可见,有效积温高低影响河蟹的性腺发育。
目前幼蟹培育大多在池塘中进行,蟹种池水面小而浅,在长江流域其夏季水温高达33~35℃,而一般大水面(如湖泊、江河)水温不超过30℃、,由于生长期水温高,其新陈代谢水平高,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当肝脏贮存养分过多时,便向性腺转化,促使性腺快速发育,形成性早熟。此外,近年来河蟹人工繁殖季节过早,4月初或4月底就可获得蟹苗(这些蟹苗必须用塑料大棚保温才能正常生活,否则在自然条件下因遇低温极易死亡),它们的生长期比自然蟹苗早1个半月至2个月,其当年的有效积温也相对增加,如培育时处理不当,也容易产生小绿蟹。
(2)营养过剩河蟹的性腺重量与肝脏重量成反比。在黄蟹阶段性腺小,肝脏重,肝脏约为卵巢重的20~30倍。当绿蟹阶段进入生殖洄游时,性腺发育迅速,卵巢逐渐接近肝脏重量。当进入交配产卵阶段,卵巢重量已明显超过肝脏。在江河湖泊中生长的河蟹蟹种,其胃内的食物组成主要以植物性饵料为主,饵料质量差,故生长较慢,肝脏体积小,性腺发育处于停滞状态。而人工培育的池塘蟹种,投饵数量多,质量好,其胃内的食物组成以动物性饵料、精饲料为主,有些单位还添加促长剂、蜕壳素,促进其生长蜕壳。这就使蟹种肝脏体积迅速增大,并加速向性腺转化,以贮存多余的营养物质。于是便出现生长快、个体大的蟹种性腺早熟现象。
(3)环境条件差从目前的调查分析,盐度对产生小绿蟹的影响很大。比如上海崇明县,其长江北支沿岸的池塘水体的盐度(一般为1‰~3‰)比长江南支(主航道)沿岸池塘(纯淡水)高,其东部养殖单位的池水(靠近海)比西部养殖单位的盐度高,因此其小绿蟹的出现频率也是长江北支沿岸的池塘比南支多,东部养殖单位的池塘比西部多。

第4题:

为什么仔蟹培育池必须种植水草、要种养结合?


正确答案:1仔蟹培育池放养水生植物是仔蟹养殖阶段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提高仔蟹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仔蟹池培养水生植物有以下优点:
(1)为仔蟹提供栖息、蜕壳的环境。仔蟹喜浅水环境,但仔蟹又怕强光,喜弱光,尤其在蜕壳时特别惧怕紫外线对其的杀伤。因此,在池塘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菹草、聚草等),在水面放养漂浮植物(水胡芦、水花生、小浮萍等),使仔蟹集中在水生植物丛中生活,既为仔蟹提供了浅水、避光的环境,又为其蜕壳和栖息创造了良好的场所。
(2)解决了池塘水浅,水质不稳定,而池水过深,仔蟹又不能蜕壳的矛盾。
(3)为仔蟹提供了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饵料。水葫芦、水花生等水草的嫩叶、嫩根以及小浮萍均是仔蟹的优质植物性饵料。
(4)降低水中氨氮,增加溶氧,改善水质。仔蟹喜清新水质,而大量投饵,会造成其粪便、残饵分解,致使水中氨氮急增,水质肥,溶氧条件差,从而抑制河蟹生长。放养水生植物后,它们生长需大量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大大降低水中氨氮,同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又释放大量溶氧,进一步加速了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以供植物利用,使水质转清,有利于仔蟹生长。
(5)防止仔蟹逃逸。仔蟹个体轻,其步足刚毛上粘附吸附水后,攀爬外逃能力极强,即使是十分光滑的玻璃板,也可以垂直爬出。在下雨时,防逃设施受潮后,仔蟹即可垂直爬出。因此,严格地讲,单配置良好的防逃设施,仔蟹还是容易逃逸。只有在培育池内为仔蟹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特别是种植和培养大量水生植物,才能留住仔蟹,减少逃逸数量。
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以蟹种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息和蜕壳场所,不利于蟹种栖居、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内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菱等)和饲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共生;而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这不仅促进了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蟹种生长。由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蟹种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饵料,又为蟹种的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河蟹就不会逃逸。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渔谚有:"蟹多少,看水草"形象化地说明蟹种池种植水生植物的重要性。

第5题:

懒蟹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那些?


正确答案: ①不暂养或暂养效果不佳,ⅠⅡⅢ期仔蟹放入大池。
②池形条件不好,底不平,近岸边,泥土、沙石缝隙较大。
③投喂不匀或太少。
④池中缺水草、附着物。
⑤水位变化。
⑥水质变化。

第6题:

为什么成蟹必须暂养后销售?如何暂养成蟹?


正确答案:10月份捕捞的河蟹,肥满度差,其蟹黄(肝脏和性腺)不饱满,蟹肉未壮实,含水量高,体重轻,价格便宜。而且此时气温尚高,运输死亡率大。因此必须将捕出的河蟹放入暂养池暂养1~2个月,再行出售。此时,河蟹经1~2个月的强化培育,蟹体饱满,蟹肉壮实,体重增加,含水量低,含脂最高,价格较昂贵,是出售上市的最适季节。
暂养池一般均为土池,面积2~4亩,池深1.5米,池底坡度1:3,用铝皮、网片或塑料薄膜作防逃墙(如用水泥板作防逃墙,暂养蟹的趾尖容易磨破,极易感染细菌而大批死亡)。河蟹暂养前应做好池塘清整工作,清除淤泥,彻底清塘,然后种植(培育)水生植物。一般每亩可暂养河蟹500公斤。暂养前,河蟹必须严格挑选,把那些肢体不全,步足趾尖破损,爬行缓慢的伤蟹、病蟹挑出,以提高暂养成活率。暂养期间要适当投喂小杂鱼、谷类和菜类等食品。投喂时要沿池边均匀洒放。由于河蟹暂养密度大,投饵量多,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应特别注意水质变化。水温高时,一般每隔l~2天就应换水,如能采用微流水暂养,则更为理想。

第7题:

为什么蟹苗必须培育成仔蟹,才能提高其养殖成活率?


正确答案:河蟹在蟹苗阶段有以下特点:
(1)个体小(一般每只仅3~7毫克),龙虾型,游动速度慢,不能挖穴,喜集群,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很差,极易被敌害生物吞食。据测定,一条白鲦鱼其肠内有34只蟹苗,一只癞蛤蟆其胃内有121只蟹苗。因此需要创造一个无敌害的生活环境,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2)取食能力低,食谱范围狭。蟹苗在自然水体中,主食水蚤、水虹蛔和一些水生植物(小浮萍等),这些食物在自然条件下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提供量多质好的适口饵料,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3)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低。蟹苗的适温范围为l5~30℃,最适水温为25±3.5℃。水温下降到12℃以下,就要冻死。对温度骤变的适应能力差,降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5.37±0.85℃,升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3.15±0.75℃。此外,它们对淡水也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也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控制水质,提高其成活率。
(4)新陈代谢水平高,蟹苗生长快。一般3~7毫克/只的大眼幼体,经15~20天的培育,蜕3次壳成为Ⅲ期仔蟹,体重达35~80毫克/只,增长了l0倍以上。其每克体重的耗氧率为1.068毫克/小时,比一龄蟹种大8.3倍,每小时每千克能需量为3.44千卡,比一龄蟹种大4.9倍。
综上所述,蟹苗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需要摄食大量的高质量的饵料,但蟹苗个体小,抗逆性差,对饵料的要求高。如果直接将它们放入湖泊、河道中,就好比将鱼苗直接放入天然水体一样,成活率极低(通常回捕率仅0.1%~5%)。因此必须创造一个无敌害的、水质良好、饵料适口充足的生态环境,促进其生长,提高成活率。仔蟹培育池就是为其创造这一生态环境而设立的专用培育池。

第8题:

什么叫小绿蟹?小绿蟹能否作为蟹种继续饲养?


正确答案:所谓小绿蟹就是当年的。一龄幼蟹个体10~35克(每公斤30~100只)就达到性成熟,其形态特征和内部构造和绿蟹相似。如将小绿蟹放入池塘中,它们几乎不出现挖穴现象,也几乎不爬入水中,而是经常在堤埂上的防逃墙基部来回爬动,显得烦燥不安,在一些咸淡水水体中还会出现交配行为。
在长江流域,正常河蟹性腺第二年秋末冬初达到性成熟,于第三年春天开始络逐死亡。一般雌蟹寿命为24个月,雄蟹寿命为22个月。而小绿蟹当年秋末冬初达到性成熟,到春天3~5月即络逐死亡,雌蟹寿命仅12个月左右,雄蟹寿命仅10个月左右。因此,小绿蟹不能作为蟹种继续饲养。

第9题:

池塘养成蟹为什么要设蟹穴和蟹岛?


正确答案:成蟹养殖池坡度大,不利于河蟹挖洞穴居。设人工蟹穴的目的是便于河蟹隐居。蟹岛,又称蟹墩,设在池塘中央,其目的是为河蟹提供浅水、安静的蜕壳环境,以避免自相残杀。
以往人工蟹穴采用固定式蟹巢。即采用小青瓦在池内砌成镂空状蟹巢。这种固定式蟹穴有很多弊病。一是瓦片易碎,蟹穴群容易坍塌,给以后的捕捞操作带来很大困难;二是在蟹穴区粪便残饵多,造成严重污染区,其淤泥多,溶氧条件差,河蟹在此生活,脐黑,体色深,生长慢。改进的方法可采用移动式蟹穴。即用毛竹筒、塑料管构成,直径9~10厘米,长30厘米,毛竹一端竹节打通,塑料管一端用网片封闭,每8~10根捆成一捆,每捆的捆扎绳由浮子浮于水面。投放时,应接近投饵区,而远离蜕壳的蟹岛区,一般每亩放置50~60捆。这种移动式蟹穴的优点是便于提取蟹穴,倒出其中河蟹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而且由于蟹穴经常移动,可有效地防止穴区污染。此外人造蟹穴也是良好的捕捞工具,减少劳动强度,避免了河蟹损伤,用人工蟹穴捕蟹,回捕率可达60%左右。蟹岛在蟹池中央,呈方形、圆形、十字形和廿字形小岛。以往小岛高出水面20~30厘米,但这种设置的弊病是占用了养殖水面,而且小岛往往容易成为水老鼠、水鸟的栖息场所。
因此,应将蟹岛改为低于水面10厘米的蟹墩,在其上种植水生经济作物。蟹墩上不投饵料。这样既防止了敌害生物的栖居,又为河蟹蜕壳提供了浅水、隐避和安静的环境。

第10题:

为什么目前不必采用早繁蟹苗当年养成成蟹上市?


正确答案: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有些单位在2~3月份就进行河蟹人工育苗,培育仔蟹,目的是当年养成成蟹上市。但此法目前的弊病很多,主要是:
(1)投资大,成活率低。长江流域2~4月份进行仔蟹培育,必须放在室内加温水泥池或塑料大棚土池培育,不仅投资大,而且仔蟹在密集、低温条件下,病害多,生长慢,成活率低。
(2)当年养成成蟹不但规格小,经济价值低,而且进一步加剧了蟹苗的需要量。如蟹苗当年养成成蟹,其放养密度低,饵料要求高,但出塘规格一般均在100克以下,有部分甚至仅30~50克,它们均只发育到绿蟹阶段。其经济价值低,一旦这种小绿蟹下海产卵,将严重影响长江水系的种质资源。由于养殖周期由二年缩短为一年,蟹苗的年平均需要量就增加了一倍,蟹种的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等于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就被食用,甚为可惜。
我们认为,只有当蟹苗供应数量充足,价格便宜,养殖设施良好,防止小绿蟹形成技术以及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技术过关后,才能进行缩短养殖周期试验。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生产上还不宜采用早繁蟹苗当年养成成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