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线条与组合;(2)具象与抽象;(3)情感与象征。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视听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美育作用是什么?
视听艺术有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其审美特征有:
(1)它需要人的视觉与听觉共同参与欣赏,才能引起人的审美愉悦。
(2)它是综合性较强的艺术。
(3)它们是凭借造型、色彩等的综合活动过程来表现一定审美经验的艺术,因而又属于时间艺术。
视听艺术的美育作用:
(1)通感能力的培养。它需要调动视觉与听觉共同参与欣赏活动,使其审美主体的多种心理功能积极参与、相互协调。
(2)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于视听艺术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它在培养和提供诸感官和心理功能的协调与配合上有突出作用。

第2题:

小篆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及其书艺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自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四个世纪的战乱,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统一。秦始皇建国后实施一系列巩固统一的重大措施,如建郡县制、修长城、开灵渠、修道路,统一度量衡、货币等。其中支持承相李斯主持文字统一是秦朝重要的文化建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在沿续西周文字传统的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统一全国文字,创秦篆。“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爱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向全国推行,并作教育蒙童的课本,进行文字普及,从而完成了几千年以来文字自然发展的第一次全面总结。郭沫若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无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有区域性的不同。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
秦代小篆字体比大篆少象形意味,是篆书发展上最后的有重大影响的形式。小篆笔画圆润流畅,结体呈纵势长方形,对称均衡、比古文大篆有结构严谨统一的特点。目前流传下来的秦代书迹有碑刻、竹简墨书、诏版、权量以及印符文字等。秦始皇东巡时刻的泰山、峄山、琅邪台、之罘、碣石、会稽等刻石,都是标准小篆,相传出于丞相李斯手笔。但大多已毁,泰山刻石仅存九个半残字,琅邪台刻石亦字迹漫漶,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都是后人的摹刻。这些刻石的小篆文字,“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字体严谨工整,而古厚之气自存。用笔圆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故有“玉筋篆”之称。字的结体疏密停匀,平稳凝重之中透有逸
致,的确是小篆的精工之作,号为“秦书之冠”。秦代遗物中的新郪虎符和阳陵虎符所用小篆与李斯刻石体势相同。秦代小篆和李斯书艺对后世篆书发展影响深远,如唐代的李阳冰、元朝的吾丘衍等都是继承秦小篆和李斯书艺的著名篆书家,影响所至一直波及到今日。秦代小篆书遗物还有大量权量和诏版,但笔意比刻石草率,结字趋于方严,有的还杂有隶书笔意。秦印章文字和瓦当文字也是小篆体,但更为自由活泼,形体变化多姿,对后代书家和篆刻家多有裨益。

第3题:

组织文化的涵义及其结构是什么?


参考答案:组织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与组织机构的总和。1.器物层:属于表层文化,又叫实体文化,反映了企业的外在形象。2.制度与行为层:属于中层文化,或叫制度文化。3.精神层:属于深层文化,或叫观念文化、精神文化,反映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第4题:

艺术敏感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特征:可以归纳为朦胧性、突发性和能动性。它是朦胧的意象的雏形,还未形成完整的意象;它是突发的,似乎从天而降,所以难以把握;它不只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感受能力,更是主体对客体的赋予能力,艺术家凭借先在的文化心理结构能动地感受对象。

第5题:

质押贷款的涵义与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质押贷款是指贷款人按《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为质押物发放的贷款。可作为质押的质物包括:国库券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除外,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金融债券、AAA级企业债券、储蓄存单等有价证券。出质人应将权利凭证交与贷款人。《质押合同》自权利凭证交付之日起生效。以个人储蓄存单出质的,应提供开户行的鉴定证明及停止支付证明。
特征:出质人保留财产所有权,但质权人必须占有质押物。

第6题:

明末行草书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明末清初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封建社会内部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从明代中期开始,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农业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促使封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再加上明清之际改朝换代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更加剧了这种变化。思想界和文学艺术界出现活跃的局面,流派纷争,墨守陈规与法古出新的对立较前更为鲜明。在书法上,以张端图、黄道周、王铎、倪元路、傅山等为代表,他们继明中期以来徐渭、祝允明、陈道复等奔放的书风,纵笔取势,形成沉郁苍劲和怪伟奇杰的特征,如“黄石斋(道周)之崖岸,倪鸿宝(元路)之萧逸,王觉斯(铎)之腾掷。明之后劲,终当属此数公,玄宰实未能迈之也”。(马宗霍《书林藻鉴》)在盛行书坛的董其昌雅逸明秀书风之外另辟蹊径,别开刚健新风,起到震撼流俗萎靡书风的历史作用。这些书家虽有的活动到清代初年,但主要活动年代和书法风格当属明末风范。
王铎(1592——1652)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人称王孟津。在明末清初法古出新的诸家中书法成就突出,黄道周说:“行草近推王觉斯。”但因他以明末重臣而降清,人品受到非议,书艺名声受到影响。王铎书宗魏晋,法二王,规模唐李邕、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和宋代米芾,功力深厚,出新而能自抒胸臆。王铎书“诸体悉备”,楷书法钟繇,大楷笔力遒健,体势宽博雄强,得力于颜、柳最多;小楷高古典雅,清劲朴厚;“行草宗山阴父子”,又融入米芾笔法,飞腾跳掷,险劲沉着。从他留传下来的《拟山园帖》、《琅华馆帖》以及大量原迹来看,行草书作最多,成就也最高。黄道周说他“五十自化”,壮年亦进入书法的最高境界。明末行草书多纵笔取势,强调异态,王铎能于纵中求敛。尝自言:“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将法古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放纵与收敛相辅相成,这是他的特殊方法。再者王铎又是善隶的书家,他的书法“纵而能敛”有得于隶书的功底。所以他的行、草书能动中有节,跳掷顿错有迹象可寻。即有古典式的严谨功力,又有浪漫式的放纵和激情;即能造险又能破险;势巧形密,于奇伟险绝中纵横牵掣,使整体显得平衡;于勾连盘环中见苍郁雄畅,参差错落中见凝重健劲,而气脉连贯。章法如“雨夹雪”,纵横开合,逸迈多情,线条刚健跌宕,流出个性风彩,在明末清初诸家中独标风神。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人。博学多能,著述宏富,是明末清初很有民族气节的思想家,医道高超的医学家,兼善书画。他的学问志节很为人称道。傅山在书学上主张“作字先作人”,强调人品与书品的统一,故极为赞尝颜真卿的忠义大节和雄厚的书风,贬斥赵孟頫的为人,恶赵书的浅俗无骨。又针对董其昌“书画只在巧妙二字”提出他的书学观:“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提倡自然天趣之妙,大巧若拙之美。对于扭转萎靡柔媚的书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贡献。傅山是位诸体皆备的书家,“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隶体奇古”,“正,行、草大小悉佳”。他的书作有深厚的功底,又能自抒胸臆。小楷高古朴质,得钟、王神理,颜体真谛,行书秀逸清健,既有魏晋风度,又有颜柳气概。草书多正锋,刚柔相济,写得很开放,任情恣性,荡漾恣肆而不坏法度,显出宕逸浑脱的气质,不同凡响。傅山草书在明末清初独具风彩。
明末清初的时代造就了这几位书家,他们的书艺大多出入魏、晋、唐、宋,但能不为陈规所束,法古有深厚的功力,出新而能独标风骨,自抒胸臆。他们的书作感情色彩较为激跃,能在恣肆异态中表露个性风彩,情意豪宕而不失法度节律。虽然成就有高下,但已渐成突破“二王”温雅书风范围的趋势,为后代的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其影响直至今日,在中国书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第7题:

傅山在书法艺术理论提出“四宁四毋”,请写出“四宁四毋”,并简述其涵义。


正确答案:“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宁拙毋巧指作书宁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华巧,应追求一种大
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宁丑毋媚指宁可写得丑些甚至粗
头乱服,也不能有取悦于人、奴颜婢膝之态,要追求内在的美。
宁支离毋轻滑指宁追求松散参差、也不能轻佻浮滑。自然之趣,远胜轻浮之相。
宁真率毋安排指宁信笔直书、无需顾虑,也不要反复装饰点缀,有搔首弄姿之嫌。

第8题:

简述王羲之《兰亭序》)及其书法的艺术特点。


答案:
解析: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作品,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的情景,表达出作者旷达的心境。艺术特色:全篇字体结构多变,凡是重复的字。各不相同,其中20个不同的“之”字,各具风韵;中锋侧锋结合,刚柔并济。整篇书法字帖,章法上气韵生动,用笔用墨潇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笔墨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历史地位:该作品被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被认为是王羲之集大成者的作品。

第9题:

“书法艺术”与“书法作品”的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书法艺术”与“书法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没有分辨清楚,致使许多论者在书法的不少问题上不能正确地予以阐述。“书法艺术”是“塑造汉字艺术形象和表现书家审美意识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存在于无数书法艺术作品的总和之中;“书法作品”则是书法艺术与文字内容的综合产物。前者的外延大于后者,后者的内涵大于前者。其关系就像动物与马一样,马具备动物的一般特征,又区别于牛、羊等,不能将马的特征说成整个动物的特征。“书法艺术”是类概念,而“书法作品”是属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也像“绘画艺术”与指某一件国画、油画、版画作品一样,二者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

第10题:

简述郑板桥的思想及其书法艺术。


正确答案: ①板桥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读书颖悟惊进,文名远播乡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交织在一起,以至养成了他落拓不羁的性格。
②他的“难得糊涂”是最后悟出的人生哲理。
③板桥有三绝,即诗书画。
④他反对馆阁体书法。
⑤他的代表作是《新修城隍庙碑记》。特征、个性这就是郑板桥书法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