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词义?词义有哪些特点?

题目
问答题
什么是词义?词义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模糊性、客观性和民族性。
2.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词义所反映的是有关客观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或本质的特点。
3.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本义和众多的引申义组成了整个词义系统。
4.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模糊性、客观性和民族性。
5.学习认字,如果只知道读音,不懂得它的表达的意思,不能算正真掌握。同样,一个词如果只有音,而不表示任何意思,那么就只是空洞的声音。有了词义,才可以成为活生生的词,可见词义是词的灵魂。随着知识的增多,我们慢慢会发现,许多词都不只有一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有几个不同的含义就叫有几个义项。分析这些义项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词最初的含义称作本意。以本意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就会产生若干个与本意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引申义。如:摇篮yáo lán
①婴儿睡觉的地方。
②发源地。
本意和众多引申义形成的整个词义系统。对一个词的词义系统掌握的越全面、越完整,那么对词的理解就越深刻。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是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些具体表现?
词义反映现实,不是像我们照镜子那样直接反映客观事物,而是经过对同类事物的特征的分析、综合、归纳把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特征抽象概括出来,进行归类,形成概念,再结合一定的语音形式反映出来,形成词义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每个词,无论它所指称的范围有多大,它都是具有概括性的,“任何词都已经是在概括”,都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了个别特征
词义的概括性具体表现为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词义的一般性就是指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的特点比如我们说“灯”,它指的是照明用具,没有具体指明什么灯,这里反映的是就是事物的共性
词义的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词义的模糊性特征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形容词和副词上,很多词,我们可以描述它的词义,可是我们无法给它和另外一个相对立的词划定一个分明的界限,例如“大-小、高-低、多-少、轻-重、咸-淡、好-坏、早-晚、快-慢、冷-温-热、老-中-青”等词的意义,它们的义界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客观标准,这些词的外延是不确定的,因而反映这些概念的词也就具有了模糊性
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词义具有全民性特点,这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本身决定的

第2题:

词义的主要性质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客观性
词义反映客观对象以客观事物为依据,其理性义、语法义、附加义都具有客观基础。
(2)概括性
客观事物无限复杂,而语言的词汇量有限,因此词义是对客观存在的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词义是概括的,但在具体语言中,其反映的内容又是具体的。
(3)模糊性
词义反映事物是概括的,明确的,但词义所包含的概念的外延是模糊的。
词义的模糊性表现为事物的范围不定,界限不分明。模糊性是相对的,任何词义都是精确与模糊的统一,在特定语境中,其范围和界限是明确的。
(4)社会性
语言是社会现象,所以词义也具有社会性特点。
从词的形成看,词义是使用同一语言的全体成员共同确定的,具有约定俗成性;
从词的使用看,词义的运用受社会制约,全体成员对同一个词的意义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否则就影响交往。
(5)民族性
词义是一个系统,受到特定民族的制约,具有民族特点和民族色彩。
同样的客观对象,不同语言系统中的词义不同;民族的文化素养,心理状态、传统观念以及生活习俗不同,词义特点也不同。
(6)发展性
词义形成后相对稳定,但也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词义有发展;同一时代词义也有发展。
(7)全民性
词义对于具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具体语言社团有阶层、性别、年龄、社会分工的不同,对同一个词的词义作出各自独特的理解,这一现象表现一定阶级性,而词义却是全民性,保留着全社团“约定俗成”的、普遍认可的东西。

第3题:

什么是词义的模糊性特点?词义为什么具有模糊性特点?


参考答案①词义的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
  ②产生词义的模糊性特点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因为客观事物是连续
  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本身无所谓
  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另一方面,
  从主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
  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

第4题:

词义为什么会演变?词义的演变有哪几种方式?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词义演变得原因有以下几种:
社会的发展。例如“钱”,本是指像铁铲一样的农具,后来又指代一种金属货币,,因为当时这种货币像“钱”这种农具。这是社会发展造成的词义演变。
人类认识的进步。比如“鲸”,最初人们认为是鱼类的一种,并在造字时加上了“鱼”字旁,后来人们认识到“鲸”是哺乳动物,词义有了变化。
相关词义的影响。如果一个词义变化,势必要影响到其他相关的词的意义的变化。如“走”在古代是指“跑步”,“行”指“走”的意思,后来用“跑”来指代“跑步”,“走”于是就改变了词义,指“走路”的意思,而原来表示“走路”的“行”,现在则不再有这个义项了。
词义变化的方式有:
A.扩大。有些词由于包含了更多的意义,因此,它们的应用范围便比以前广泛。如“脸”,古代专指妇女脸上搽胭脂的部位,而现在扩大到整张脸。
B.缩小。就是词义的概括范围由大变小,如“鸟”,原来是指鸟兽,现在词义缩小,专指鸟类。又如“丈人”,原来指的是年长的男人,现在则是指妻子的父亲了。
C.转移。词义的转移,就是词的意义有一个范围转移到另一个范围。如“脚”,在古代是指小腿,踝骨以下走路时着的德部位叫做“足”,后来“脚”指代了这个部位,词义发生了转移。又如“贼”,在古代指的是强盗和乱臣贼子之类,现在则是指小偷。

第5题:

词义理据是不是词义?为什么?


正确答案:词义理据不是词义。它是一个词构成的缘由根据,它的内容包括由多个语素构成合成词,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语素而不选择那样的语素,语素义、词义和客观事物对象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语素和语素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等。

第6题:

词义为什么会有模糊性特点?有哪些具体表现?词义的模糊是否会影响语言交际的准确性?


正确答案: 词义模糊性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1)客观事物的联系性。
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本身无所谓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
(2)主观认识的差异性。
从主观方面来看,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词义模糊性的具体表现:词义反映事物是概括的、明确的,但词义所包含的概念的外延是模糊的。具体表现为:
(1)事物的范围不确定,界限不分明。(早晨、中午、晚上)
(2)反映客观事物的标准不明确。(大、小;好、坏)
(3)不同民族语言中词义范围、界限的不同。(四季、颜色)
词义的模糊性不会影响到语言交际的准确性:
(1)模糊与清楚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界线有一个大致的划分标准,在一定范围内,这种标准是一个民族共同认可的,互相理解的;
(2)人的大脑具有处理模糊信息的特殊功能,能对一系列比较模糊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加工,从而综合出较为清晰精确的信息
词义的模糊性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就一般情况而言,只要把不同事物相区别开来,明确这个词所指代的事物的大致范围就可以了。

第7题:

什么是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些表现形式?


正确答案: 词义的概括性指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每个词,无论它所指称的范围有多大,它都是具有概括性的,都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了个别特征。例如"苹果"这个词的意义,不是表示具体的红苹果、黄苹果、绿苹果、甜苹果、酸苹果、大苹果、小苹果,而是对各种各样类别(各种颜色、各种色彩、各种形状、各种味道、各个品种、各个产地……)的苹果的共同特征的概括,尽管现实世界中绝没有两个苹果是完全一样的。
词义概括性的表现形式是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

第8题:

词义演变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A、词义扩大

B、词义缩小

C、词义凝固

D、词义转移

E、词义消失


参考答案:ABD

第9题:

什么是词义?词义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1.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模糊性、客观性和民族性。
2.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词义所反映的是有关客观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或本质的特点。
3.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本义和众多的引申义组成了整个词义系统。
4.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模糊性、客观性和民族性。
5.学习认字,如果只知道读音,不懂得它的表达的意思,不能算正真掌握。同样,一个词如果只有音,而不表示任何意思,那么就只是空洞的声音。有了词义,才可以成为活生生的词,可见词义是词的灵魂。随着知识的增多,我们慢慢会发现,许多词都不只有一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有几个不同的含义就叫有几个义项。分析这些义项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词最初的含义称作本意。以本意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就会产生若干个与本意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引申义。如:摇篮yáo lán
①婴儿睡觉的地方。
②发源地。
本意和众多引申义形成的整个词义系统。对一个词的词义系统掌握的越全面、越完整,那么对词的理解就越深刻。

第10题:

词义为什么会有模糊性特点?词义的模糊性会不会影响交际?为什么词义会有模糊性特点呢?


正确答案: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因为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本身无所谓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从主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例如“大-小、多-少、长-短、好-坏、冷-热、咸-淡、明-暗”等等,放在某一客观对象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标准。
词义的模糊性不会给交际造成影响,因为人的大脑具有处理模糊信息的特殊功能,能从一系列比较模糊的信息中综合出较为清晰精确的信息,例如“那个高个子、身材魁梧、宽脸膛、浓眉毛、厚嘴唇的小伙子是我男朋友”,这之间出现了一系列模糊词语,但听话人根据这些模糊信息综合加工分析,往往能十分容易地从一群人中把那个特定的人找出来,如果使用十分精确的词语去替换上面的模糊词语,反而无法收到预期效果,只能使听话人迷惑。比如说那个人身高1.785厘米,重81.5公斤,脸膛宽10厘米,唇厚1.5厘米等等,听话人不但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印象,反而模糊了,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描述人的外形是不需要具体数字的。因为对听话人来说,一般情况下,他只关心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区别的大致特征,而不是具体的数字,像上面描述小伙子的五个特征,可能别的人也具备一两个,但只有他具备全部,这就区别开了。同时,词义的模糊与精确与否也是相对的,只要词义的核心部分明确了就可以,使用语言时,人们需要是是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的主要特征的区别,而不是具体的分界,例如我们说“老人”,约定俗成认为60岁以上就是老人,至于59岁算不算老人,则不是人们理解这个词义所关心的,人们只要知道老人的核心意义不同于中年、青年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