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及影响。

题目
问答题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及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论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答:1)教育应是国家的事业。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和政治直接联系起来,要求奴隶主国家直接管理和掌握教育。2)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根据人是由身体(肉体)和心灵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所组成的理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了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问题。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表现在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植物灵魂,是灵魂的低级部分,为一切生物所共有;二是非理性灵魂,即动物灵魂,也称意志灵魂,表现为感觉与欲望,是灵魂的中级部分,为动物和人所共有;三是理性灵魂,表现为理智与沉思,为灵魂的高级部分,是人类所特有。这三种灵魂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活动能力的萌芽,具有发展的倾向,但它们的实现全赖教育。因此,他提出与三部分灵魂相适应的三种教育,即发展植物灵魂的体育,发展动物灵魂的德育和发展理性灵魂的智育。在各育的关系上,他认为要发展感觉、欲望,必须首先发展身体;而要发展理智、沉思,又必须先发展感觉的欲望,这种身体、感觉、理智的发展顺序是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的。因此,他把体育放在最前面。其次是道德教育。最后才是智育(包括美育)。他把人的理智的充分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3)教育年龄分期及其教育。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依据人的“自然”,即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划分教育年龄时期的思想家。他把教育年龄分为三个时期,即从初生到七岁为第一个时期,七岁至十四岁为第二个时期,十四岁到二十一岁为第三个时期。同时,还详细论述了各个时期教育的具体内容。

第2题:

论述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哲学思想上他受康德二元论的影响,把世界分割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从这种世界观出发,在教育上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现象世界,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一部分属于实体世界,包括世界观教育与美育。以后,他又说普通教育的目的,应该“养成健全的人格”,所谓“养成健全的人格”,分为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这四者都很重要。军国民教育,即体育,一方面是当时形势,需要举国强兵,另一方面又是养成完全人格所必需,主张完全人格,首在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也就是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物有科学态度。公民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认为德育就是完足人格之本,德育内容要以自由、平等、亲爱为主,体现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美育特别被蔡元培所重视,认为美育有特殊意义,进行美育课程可采用多种形式。他提出的德、智、体、美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种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要求不一。他提出的教育方针的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在具体解释各种教育,如德育、美育时不免掺杂某些唯心主义的色彩。
(2)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①改变校风,明确教育宗旨。因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官僚习气浓重,学生入学多为升官发财,重文轻理,尤重法科。他极力改变这种状况,改变当时不良习气,养成正当、健康的娱乐爱好,从而促进北大优良学风的形成。②整顿教师队伍。教师聘任以“学诣”为主,只要有真才实学、热心教学和研究,不论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予聘用。由此吸引了一大批有造诣、有声誉、年富力强的著名学者。③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是他办北大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这是由大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各派学说在北大都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为当时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④提倡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主张大学应该有真正懂学术者来管理,改变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因此学校成立了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评议会,每五名教授选举评议员一人;各门成立教授会,公举教授会主任,管理各门教学。⑤改革教学体制。针对当时北大“重术而轻学”的现象,沟通文理科学,停办工科,扩充文理两科,奠定了基础理论学科的发展基础;依据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沟通文理两科,废科设系;依据发展个性和沟通文理的思想,改年级制为选科制,按一定基础和专业要求修满规定学分,不拘年限,即允许毕业。
(3)教育独立思想。1922年发表《教育独立议》、《非宗教运动》,阐述了他关于这一思想的看法:①教育经费独立。政府指定款项,不能移做他用,建立独立的学校教育会计制度。②教育行政独立。设立专管教育行政的机构,不附设于政府部门,教育总长也不因政局变动而频繁变动。③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方针应稳定,不受政治干扰,能自由编辑、出版、选用教科书。④教育脱离宗教独立。教育活动与政治经济关系密切,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独立,教育只能相对独立。他的关于教育脱离政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反映了他反对军阀控制教育,希望按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意义。此外,这一思想在推进收回教育主权运动,抵制殖民主义教育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第3题:

论述终身教育的思想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正确答案:

第4题:

论述杜威教育思想的特点及教育基本原则。
1.杜威教育思想的特点是:
(1)“教育即成长”。
(2)“教育即生活”。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2.杜威的教育原则是:
(1)“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一切需要的措施都应该是为着促进儿童的生长。因为是儿童,而不是教学大纲决定教育的质和量,所以教学内容、计划和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儿童为中心。
(2)“从做中学”。
①杜威认为儿童在出生后对每一件事都是要学习的,如看、听、做等,但是他们只有对真实的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对活动中产生的一切进行观察;
②然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一基本原则贯穿了杜威的整个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和教学组织方面都是以这一原则为基础的。

第5题:

论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孔子的德育论。 孔子认为,成为君子的主要标准是道德品质修养,“仁”与“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是人必须接受的外在社会行为规范,“仁”是最高道德准则,是对生命及其价值的珍视和关爱,即“仁者,爱人也”。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为精神指导,也就是说“礼”与“仁”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仁”的最重要的两项是“孝”与“忠”。 从“仁”出发,培养人们“爱人”的情感,启发人们自在的道德自觉,主要有两条路线: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内发的道德修养路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这是一条外铄的道德修养路线。 并且,孔子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学思行并重。 (2)孔子德育论的当代价值。 孔子在长期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出道德教育思想的学说理论体系,是我国道德教育中宝贵的历史财富。针对现代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孔子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的主要特征——“学、思、行”中深入分析挖掘其内涵意义,以期在现代道德教育和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①孔子的德育论是以“君子”为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孔子主张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和“君子”。要求德才兼备,他为整个中华民族定格了人格理想。可以说是将人的内在精神风度与外在言行举止都升华到一个高于常人的境界,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成为一种较高的人生境界。对于我们现代德育来说,德才兼备,以德为重的培养目标是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的。当前,我国教育应该通过创造人人所景仰的人格典范,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激励个人完善自我,形成坚强的意志。 ②孔子的德育论是以“仁”为核心内容的和谐精神教育。求“仁”是君子的本质特征,“仁”是君子的核心精神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仁”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协调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调整和削弱在竞争中出现的紧张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与融洽。如今,“仁”与“礼”依然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核心思想,虽然今日“礼”的内容已经有所变化,但是“仁”的精神将会被传承,以符合当今时代“礼”的形式予以表达。 ③孔子的德育论是以“德性优先”为原则的道德自律思想。孔子主张身体力行、学思行并重、立志自省等德育原则和方法,其根源就是孔子十分注重受教育者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内化德育途径,在教育过程中充分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受教育者作为德育主体,通过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身体力行,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来进行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传统德育忽视人的主体性,不顾受教育者的道德的内化规律,否定他们的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导致人们对规范的遵守并非出于道德需要,而是南于外力的强制,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成效。当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个体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是个体的内在需要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是受教育者不断觉悟的过程,总之,不是一个纯粹外在灌输的过程。面对多元化文化社会的时代背景,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孔子思想中培养道德主体人格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树立现代德育观,尊重主体,由灌输走向对话,由限制个性走向发展个性。 ④孔子的德育论是以“下学而上达”“学思行并重”为方法的德育活动。“下学而上达”把德育活动描述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下学”与“上达”二者缺一不可,“上达”蕴含在“下学”中,通过“下学”的德育活动得以体现出来,“下学”是德育活动中通向“上达”的途径,在“下学而上达”中“下学”的地位至关重要。孔子尤其注意“下学”,“能下学,自然上达”。当代德育教育缺乏时效性是人们普遍担忧的问题,现代德育教育学术气氛浓厚,德育形式化,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环境、道德实践相脱离。今天的道德教育应该进行整体改革,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知识,而且一定要同道德实践相联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做到言行一致,做到多做实事,从而将德育落实到实处。

第6题:

根据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说明一下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区别。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其基本观点是:
(1)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2)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3)强调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
(4)主张应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教育;
(5)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推崇“模仿自然”,反对体罚。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观念,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突出了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其不足之处在于把抽象人性作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其基本观点是:教育权应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担当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就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应当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等。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的工具。
自然主义教育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一起,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推动了西方各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确立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

第7题:

论述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及对当今教育实践的作用。


答案:
解析: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伟大教育家。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他的教育贡献主要体现在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泛智教育、普及教育、统一学制、学年制、班级授课制、德育、教育管理、教学原则等思想上。 (1)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宗教目的是为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现实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学问、德行、虔信”的人。教育的作用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以及发展人的天赋。 (2)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这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一方面,教育应当服从大自然的“普遍秩序”,即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教育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守这些规律;既然教育是有规律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发现、探明这些规律。 (3)泛智教育、普及教育。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泛智思想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且认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夸美纽斯提出要把教育普及给所有儿童,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普及教育理论体系。于是,他主张广设泛智学校,由国家普及教育。 (4)统一学制,为了便于管理全国学校,为了使所有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学制,他把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进入母育学校,儿童期进入国语学校,少年期进入拉丁语学校,青年期进入大学。 (5)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所谓学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学校统一招生时间,同时开学与放假,通过考试同时升级。所谓班级授课制,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他是最早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 (6)夸美纽斯是首个把教学原则进行归纳总结的人,主要有直观性、自觉自动性、巩固性、量力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7)德育论。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他要求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甚至高于宗教教育。德育要为国家政治服务,关心国家的文化繁荣。 (8)教育管理思想。夸美纽斯认为国家应该重视教育,普遍设立学校。他主张国家设置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教育的统一发展。 综上所述,夸美纽斯基于“泛智”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统一的学校体系,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限制,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是个重大进步,也是夸美纽斯的巨大贡献。夸美纽斯提倡普及教育思想,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提出,充分地显示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教学原则,他的教学理论包含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性、规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他论述了教育的作用,试图让所有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制定了学制和班级授课制,编写了教科书,他的很多创举在教育领域都具有开拓意义,尤其在教育理论方面,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但是他的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是因为认识和时代的局限性,导致其教育思想中带有严重的宗教性,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也不够准确。但是,整体讲来,夸美纽斯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丰功伟绩。

第8题:

论述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地位和影响。


参考答案:1、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儿童提供独立进行自由活动的环境,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得到自然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儿童。 2、儿童发展的阶段:出生到6岁称为创造期。其中,从出生到3岁,称为胚胎期。此时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3-6岁为称为个性形成期,6-12岁是平稳发展时期。开始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一时期最适宜学习,开始形成学习技能和艺术技能,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感;12-8岁为青春期。是身心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3、教育的功能:教育可以促进人类文明,是实现社会重建和拯救人类的最佳手段。这种社会功能需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来实现。 4、教育的目的:生物学目的:教育可以帮助个体自然地发展;社会学目的:培养个人适应环境。在儿童个性形成时期,即婴幼儿时期主要应帮助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在以后则应更多地注意社会学目的,即帮助个体适应环境。 5、论自由、纪律与工作:儿童生命潜力的自发冲动表现为自由活动。自由是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则。她认为真正的纪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但只有身心协调的活动才能导致纪律。蒙台梭利把这种活动称作工作。自由、工作和纪律,通过工作有机联系 首先,工作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控制,因而能促进纪律的形成。 第二,工作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第三,工作有助于培养意志力。 6、儿童之家的教育内容与方法:(1)实际生活练习:清洁、秩序、安静和会话 (2)肌肉练习:锻炼下肢的各种运动、自由体操、教育体操、呼吸体操 (3)自然教育和体力劳动:利用自然教育引导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和对大自然的感情 (4)感觉教育:让儿童依靠设计好的教具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感觉、认识、记忆) (5)读写算练习 7、地位与影响 蒙台梭利学说和“儿童之家”的实践使她在幼儿教育领域享誉全球,被称为20世纪“幼儿园改革家”。关于探索儿童的心灵和主张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和阶段性在当时具有革新意义。对教师工作方法的观点和感觉训练的教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蒙台梭利法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主要方法。 局限性:过分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把教师的帮助看做“侵犯儿童的自由”过于偏激。  

第9题:

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


答案:
解析:
(1)背景:明治维新后,天皇专制,宪政未立,藩阀专权;部分士族知识分子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要求参政;1874年,板垣退助等人上书天皇,要求设立民选议院,引发自由民权运动。
(2)性质:日本士族知识分子领导的群众性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3)影响:产生了日本最早的政党;建立了地方代议机构,奠定了地方自治的基础;迫使天皇政府走上立宪道路,有条件地给予民众选举权。

第10题:

请阐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哲学思想:认为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
教育思想:理性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该对奴隶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德智体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