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同伴关系对儿童道德教育的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同伴关系对儿童道德教育的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同伴关系属于社会交往关系。()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2题:

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案:
解析: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之一。这种同伴关系具有以下作用:(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同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强化、模仿和同化的机制实现的,同伴榜样在儿童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上具有很大的作用。(3)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考框架。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4)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第3题:

根据同伴关系的测量方法,对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分类: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较少被称为(),

A受欢迎的儿童

B被拒斥儿童

C矛盾儿童

D被忽视儿童


参考答案:D

第4题:

简述同伴友谊与道德教育的意义。
(1)友谊对道德发展的作用。
(2)友谊是道德发展的重要背景。
(3)友谊是道德发展的重要特征。

第5题:

简述同伴关系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及同伴关系不利儿童的辅导策略
同伴关系处境不利指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包括同伴侵害、同伴拒绝、没有朋友等。
同伴关系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同伴关系是儿童未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报因子;同伴关系使儿童学会减少社会孤独所必备的社交能力;同伴关系给儿童提供了学会控制攻击冲动的环境;同伴关系影响了儿童性别角色同一性的发展;同伴关系使儿童获得用他人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同伴关系影响儿童的教育抱负和学业成绩;儿童人际交往特殊需要。
辅导策略: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并为他们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经验;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同伴交往的情境,培养儿童对社会交往的认知;改变教师与同伴的不良态度与反应,加强班级建设。

第6题: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中,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

A.儿童对母亲的爱
B.儿童对同伴的爱
C.儿童对双亲的爱
D.儿童对全人类的爱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 掌握情况。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对母亲的爱, 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这种爱的情感发自亲 子之间的自然关系。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又从爱 母亲进而爱双亲,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当 儿童上学以后,又把爱逐步扩大到爱所有的人, 爱全人类。而爱人类与爱上帝是一致的,信仰和 後樣上帝是德行的最高要求。

第7题:

简述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功能。


答案:
解析:
(1)同伴关系给予安全感和归属感;
(2)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性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3)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5)同伴交往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

第8题:

根据同伴关系的测量方法,对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分类:受同伴负向提名较多的孩子是()

A受欢迎的儿童

B被拒斥儿童

C矛盾儿童

D被忽视儿童


参考答案:B

第9题:

简述同伴关系的意义。
同伴关系是儿童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不可替代的儿童人际关系。儿童的大部分知识都得自于同样;同伴关系能满足儿童对团体的归属感的需要,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同伴关系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范例。

第10题: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 儿童道德的发展离不开成人教育的作用,但同伴交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它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具有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
(一)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
同伴交往能够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它有助于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自我中心是指儿童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而不考虑别人会有不同观点的一种倾向。克服自我中心是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在同伴交往的环境中,儿童不仅理解了一些社会道德准则和普遍价值的存在;而且,在情感维度上也发展了移情体验———儿童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他人的情感,并产生与之相呼应的情感体验;同时,伴随着同伴交往,儿童逐渐体验到遵守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亲近感、认同感及自豪感等,以及违反道德准则的负疚感、自责感等。这些情感是维持积极的人际关系,激发和促进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因。
(二)同伴交往是儿童道德认识实践的基地
同伴交往对儿童来说是具体真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它为儿童的道德认识实践提供了重要情境和基地。
在同伴交往中,儿童能够得到那些有关对人我关系、矛盾冲突方面态度和行为自然而逼真的反馈以及积极、友善,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并且容易被同伴接纳或认可的行为。
(三)同伴关系是自律道德产生的必要条件
所谓自律道德就是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判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符合或者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和自律道德相对应的是他律道德。它是出于对外界的恐惧,从趋赏避罚的角度出发来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它不是出于内心的需要。
儿童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和他人观点的区别,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异议和怀疑,进而理解道德规范和准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且,只有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逐渐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发展主观评判能力。而且,在儿童道德判断由他律到自律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称之为社会律的阶段,在此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一方面受自己所属团体尤其是同伴的非难与赞赏的极大制约;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受“良心”制约的自我控制。从中可以看出,同伴的观点和评价是儿童道德判断由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的一个中介,是影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外在动力因素。而同伴的评价只能出现在同伴交往中。
综上所述,同伴交往是儿童道德得到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并不充分,有同伴交往并不能保证个体道德朝向积极的发展,显然,交往的同伴若缺乏良好的道德面貌,儿童道德发展的方向和质量将会面临很大的危险。因此,教师和家长很有必要注意这方面的调节与引导,以发挥其积极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