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晚期的碑学派中哪一位书法家的行书成就较高?其生平和书法特点如何?

题目
问答题
清中晚期的碑学派中哪一位书法家的行书成就较高?其生平和书法特点如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大书法家张旭精于()。

  • A、楷书
  • B、行书
  • C、草书
  • D、隶书

正确答案:C

第2题:

欧阳询是初唐的著名书法家。他博通经史,他的传世作品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行书:《梦奠帖》《张翰帖》等,后人将他的楷书称为()。


正确答案:欧体

第3题: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其代表作有( )


正确答案: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颜勤礼碑

第4题:

明末清初,哪一位书法家被誉为“神笔”?他的宦途和书法生涯如何?书论见解怎样?


正确答案: 王铎(公元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年)。王铎,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石樵,又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雪山道人、烟潭渔雯等,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人。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崇祯皇帝自杀,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小王朝时,王铎官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不久,弘光朝覆灭,他投降了清朝,累官至礼部尚书。
六十一岁时告老还家,抵家不满十日就去世了。谥文安。明清之际,北方书法以王铎和傅山最为著名。王铎有“神笔”的美称,其书学功力很深,他精研当时几乎成为绝学的六书古文字学,钟鼎款识、秦汉碑碣以及释典文字。当时秘阁所藏法帖部类繁多,编次混乱,但随便举出一个字来,王铎便能立即讲出该字的源流和诸帖异同,毫厘不爽。他主张书法理应学古,不要妄为,只有学古后才能创新。他认为开始学书时困难在于入帖。后来的困难是出帖,这一“入”、“出”,讲出了学书的关键所在。他自定写字功课为一天临帖,一天应酬索书者,互相间隔,到老也雷打不动。他真、行、草、篆、隶诸体皆工。他的楷书学钟繇,而带篆、隶笔法,险劲沉着,健而不猛、丰而不腴,极有书卷气。行草成就最高,师法王羲之父子及米芾,笔力遒劲有余,能纵能收,体势连绵缠绕错落跌宕,布白如雨夹雪,豪迈俊爽,流畅超逸。遗帖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龟龙馆帖》和《弘月馆帖》等。

第5题:

“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这句话是哪一位书法家说的,他的书作和书论如何?


正确答案: 这是宋黄庭坚的一句论书名言。黄庭坚(公元一○四五——一一○五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双井村)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尝与秦观、张来、晁补之同游苏轼门下,号“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是我国书坛上一位精通笔法,特点突出,具有开创之功的著名书法家。《宋史·黄庭坚传》说他:“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自述早年曾从周越学书,特擅大字书,得《瘗鹤铭》神髓。近年《书法》杂志曾发表他早年所书《伯夷叔齐庙碑》,近似唐褚遂良楷法。他有诗写道:“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见黄庭坚学习书法曾有过长期探究艺术真谛而不获的苦衷。正是这样,又鞭策着他执著地去追求,去奋发。他敬慕王书,恪守“如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等用笔理论。他从《瘗鹤铭》中去揣摩笔法,悟得“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的要旨。然而,“锋藏笔中”,谓行笔要控制,“意在笔前”又强调运笔要听任自然。他领悟到自己之所以“学书三十余年……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显然是运笔做作的陋习未除的缘故。于是他又从友人苏舜钦处借观张旭、怀素的真迹,反复研究“乃窥笔法之妙”。晚年入峡,见船工荡桨,桨随波起伏而一任波势,于是他“悟笔法”,融于自己的书作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辐射式“黄体”书法。
黄庭坚书法艺术的成功,最主要是能以势运腕,在腕的运动中控制笔毫的提按顿挫。因此他的书法,笔势开展翻腾,起伏自然,点画丰厚而润泽,正是由于他能“以意为之”地控制笔毫,所以他那中宫紧敛、四面拓展呈辐射状的书法形体既不觉拘敛,又不失野逸,俨然如一高士,为后人学习书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他所说的“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一方面强调了笔法的重要,另一方面在写字的时候,确实像禅师寻觅经义要旨那样,把握住用笔这一关键。

第6题:

《书伐》的作者是谁?其生平与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书伐》的作者是清代的笪重光。他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公元一六二三——一六九二年),享年七十。江苏丹徒人。字在辛,号君宜,又号蟾光、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等。其著《书伐》计二十九则,是笪重光著作中的佼佼者。王文治在该书的题跋中称赞道:“此卷为笪书中无上妙品,其论书深入三昧处,直与孙虔礼(过庭)先后并传,《笔阵图》不足数也。”竺重光的书法也写得很好。笔势放纵飘逸,以章草、行书为最。其小楷也法度严谨。还能以唐朝法度写魏、晋体势,很受时人称赞。

第7题:

清末民初书法界有“北李南曾”之说,这“北李南曾”指的是哪两位书法家?其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 清末民初书法界所指的“北李”是李瑞清,“南曾”指的是曾熙。
曾熙,清文宗咸丰十一年生,民国十九年卒(公元一八六一——一九三○年),享年七十岁。湖南衡阳人,字子缉,又字季田子,号俟园,晚年号农髯。曾在“石鼓书院”任主讲,自称南宗以与李瑞清的北宗相颉颃。前面在介绍书法家阮元时已专论及南北书派,所谓南宗,即以帖学为主,风格以秀美见长,而北宗则以碑学为体,风格以雄劲面世。曾熙虽称南宗,实际上是兼融南北之长,并取方圆之姿于己书。因此他的行书楷书,各类书体都有体峻神逸之妙。其章草书,也能上追隶书、八分之渊薮,下取魏晋今草之规矩,写得超迈自然,各振一时。李瑞清对其亦赞赏备至,他说:“农髯既通蔡学,复下极钟、王以尽其变,所临《夏承碑》,左右倚伏,阴阖阳开,奇姿谲诞,穹隆恢廓,即使中郎操觚,未必胜之。魏晋以来,能传中郎之绝学,惟髯一人。”清沈曾植说:“俟园于书,沟通南北,融会方圆,皆能冥悟所以分合之故,如乾、嘉诸经师之说《经》,本自艰苦中来,而左右逢源,绝不见援据贯穿之迹,故能自成一家。昔人以‘洞达’二字评中郎书,若俟园之神明变化,斯可语与洞达矣。”康有为对其也有很高的评价。
“北李”李瑞清,生于清穆宗同治六年,卒于民国九年(公元一八六七——一九二○年)。江西临川人。字梅庵,晚号清道人。李瑞清书学北碑,以《郑文公碑》着力最甚。他少习北碑,而工于大篆,对两汉隶书、八分、碑碣等,也心摹手追,并以篆籀的笔法融溶其中,而最后运用到魏碑的书写之中。故其书法笔力坚挺、硬倔,气势宏博,自成面目,是习魏而独具一格的佼佼者。但其于行笔,过于追求金石碑刻中的诘屈残缺之味,故显得呆硬、做作,未得自然浑成之妙。他自己对此亦有明晰的论述:“余幼习训诂,钻研六书,考览鼎彝,喜其瑰伟,遂习大篆,随笔诘屈,未能婉通;长学两汉碑碣,差解平直;年二十六习今隶,博综六朝,既乏师承,但凭意凝,笔性沈膇,心与手忤。每临一碑,步趋恐失,桎梏于规矩,缚绁于毡墨,指爪催折,忘其疲劳。光绪甲辰,看云黄山,观澜沧海,忽有所悟,末能覃思精锐,以竞所学,每自叹也。”他的这段自评,真可谓切肤入肌,明晰深透,应为学书者所必知。他“指爪摧折”,苦心学书而未至大成的原因,正在于其“步趋恐失”,桎梏于规矩所致。后来当他“看云黄山,观澜沧海,忽有所悟”,明白了这些道理的时候,可惜年不永寿,仅五十四岁就撒手归西。否则,以其深厚的功力加之晚年所悟,本是可能成为开一代雄风的书坛巨子的。虽如此,其书法上的成就仍不失其为清末民初的佼佼者。曾熙就对其极为赞佩。他说:“李瑞清于古今书无不学,学无不肖,且无不工,其所以过人者,能以隶法穷古人荒塞之境,古之所谓拙也,乃吾仲子之工也,此其所以过人也,若大俯仰信屈,神明内运,手无工拙,目无古今,此固髯者所不多让者也。独仲子为篆,则以神迂而不以形迂,其伸也若蹲,其仰也若垂,其抱也若背而驰,其激发也若执圭升堂,雍和而有节,其谲而变也,海怒兵严。而莫测其蕴也。静而观之,宗庙之上,俎豆之旁,钦钦之乎其容也,是殆陶铸文、武而糟糠秦、汉也。”还有人认为:“李瑞清自认为其篆书写得好,而实际上李瑞清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主要是人们喜欢他写的魏碑的缘故。”因为李氏书法名震书坛,所以当时很多人投在其门下学书,世界著名画家张大千就是他的学生之一。应当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学习书法者,特别是学习石刻书体的人,不认真追究书法用笔的本来势态,而是像李瑞清那样,故意颤抖,结果失去了毛笔书法的意蕴,反而阻碍了书法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对李瑞清留给我们的遗训,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第8题:

《兰亭集序》是哪一位书法家的作品?


参考答案:

王羲之


第9题:

唐朝著名小楷书法家钟绍京的书法成就怎样?


正确答案:钟绍京,生卒年不详,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字可大,是三国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后裔,时人将其与钟繇并称号曰“小钟”。武则天当政时,宫殿、明堂的题署,及制作的九鼎铭以及武则天书《升仙太子碑》的碑阴,都是钟绍京所写。他酷爱搜存古迹字画,并不惜破产以购。据传,他收藏的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的真迹达几百卷。宋朝曾巩,明朝董其昌,清朝的包世臣等,都认为他的书法笔势圆劲、点画精研,有王献之的遗风。但宋朝朱长文认为他的字笔力怯弱,不如他的前辈。传世书迹有《灵飞经》、《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遁甲神经》等。

第10题:

宋代在行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书法家有()

  • A、苏轼
  • B、黄庭坚
  • C、米芾
  • D、蔡邕

正确答案:A,B,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