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的危害有哪些?

题目
问答题
地面沉降的危害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吸毒的危害有哪些方面?()

A、危害个人

B、危害家庭

C、危害社会

D、以上三者都有


参考答案:D

第2题:

火灾烟气有哪些组成部分?其危害有哪些?


正确答案:火灾烟气主要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硫等产物组成。
其危害:
⑴火灾烟气的毒害。
⑵火灾烟气的减光。
⑶火灾烟气的灼伤。

第3题:

空转的危害有哪些?


本题答案:(1)空转发生时,牵引力急剧下降,容易造成坡停和运缓。
(2)空转发生时,轮轨剧烈摩擦,甚至造成轮箍松弛。
(3)牵引电机高速旋转,造成电机损坏甚至电机“扫膛”。

第4题: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正确答案: 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不同的特点
1、刺激性气体的危害:常见的刺激性气体有氯气、光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甲醛、硫酸二甲酯氯化氢、氨、臭氧等。刺激性气体对机体作用的特点是对皮肤、黏膜有刺激症状比如眼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咽干、咳嗽、胸闷等。接触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像化学性肺炎、肺水肿,这时病人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发绀等,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
2、室息性气体的危害室息性气体是一类对机体能产生严重危害的有毒气体。它可使机体吸收氧和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机体缺氧。室息性气体可造成人体系统损伤,但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最为重要。接触浓度窒息气体可造成头痛、头晕、恶心、胸闷、心悸等症状,接触高浓度室息性气体可引起昏迷休克,甚至可造成电击样死亡。
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这些化合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组织细胞缺氧各不相同。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主要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以致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从而组织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簿化氢进入机体后,氰离子直接作用于细胞色素氧化酶,使其失去传递电子能力,结果导致细胞不能摄取和利用氧,引起细胞内室息。加完本身对机体无明显的毒害,其造成的组织细胞缺氧,实际是由于吸入气中氧浓度降低所致的缺氧性窒息。硫化氢进入机体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硫化氢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抑制细胞呼吸酶的活性,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硫化氢可与谷胱甘肽的巯基结合,使谷胱甘肽失活,家中了组织细胞的缺氧。另外,高浓度硫化氢通过对嗅神经、呼吸道黏膜神经及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强烈刺激,导致呼吸麻痹,甚至猝死。
3、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凡是能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统称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的声音统称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生产性噪声包括机械性噪声:如冲压、打磨发出的声音;流体动力性噪声:如空气压缩或释放(汽笛)发出的声音和电磁性噪声:如变压器发出的声音。
噪声主要引起听力障碍,也就是说噪音可以造成耳聋。此外,噪音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也可产生影响,长期接触噪音可导致多梦、失眠、记忆力下降、心慌、血压不稳等症状,最严重的危害是噪音性耳聋。

第5题:

什么是职业危害因素?其危害有哪些?


正确答案: 职业有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存在的不良因素,既包括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也包括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数。职业有害因素的危害有:出现职业特征;抵抗能力下降;引发职业病。

第6题:

下图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完成题。



从地面沉降的幅度看(  )。查看材料

A.沉降量大于100厘米区域最大
B.沉降量20~60厘米波及范围最广
C.沉降量60~100厘米造成的危害最大
D.各地地面沉降量差异不大

答案:B
解析:
由图可知,各地地面沉降量差异比较大,20—60厘米深度的沉降面积最大,即波及范围最广,A、D错误,B正确;从图中难以看出沉降量的危害程度,C错误。

第7题:

地面沉降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防止地面沉降?


正确答案: 1.地面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海拔缓慢降低的现象,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
2.限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合理规划和科学调度地下水资源、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提高环境意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第8题:

雷电危害有哪些?


参考答案:火灾和爆炸、触电、设备和设施毁坏、大规模停电。

第9题:

环境污染对健康有哪些损害?()

  • A、急性危害
  • B、慢性危害
  • C、间接危害
  • D、远期危害

正确答案:A,B,C,D

第10题:

静电有哪些特点?静电有哪些危害?消除方法?


正确答案: 特点:电压高、能量足以引燃许多易燃物质、不带电的金属表面感应起电、尖端放电、静电屏蔽。
危害:可引起火灾和爆炸;静电放电使人受到电击而引发二次事故。
消除方法:静电接地、增湿、加抗静电添加剂、静电中和器、工艺控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