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地面沉降及其主要危害。

题目

试论述地面沉降及其主要危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对地面沉降的工程地质评价主要是()及其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预测沉降量

第2题:

试分析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答案:
解析: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赴美留学,师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直接影响。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实际上,生活教育理论就包含三个意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化。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蕴含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也就是教育法。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这是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这一弊端而提出。第二,“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以创造完成。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结合。这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归纳起来是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教育。(2)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首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的。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其次,生活教育论中强调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教与学合一,师与生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活动的展开而发生转换,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活教育论还提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把握生活中的学习机会。最后,生活教育论还启发我们,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发展也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3题:

论述液氨事故危害及其泄漏事故处置。


正确答案:事故危害: (1)火灾、爆炸。 氨具有易燃性,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具有易扩散、流淌性,沸点低易气化形成蒸气,蒸气比空气轻,但低温氨气在空气中扩散较慢,易向低洼地区扩散和积聚,随着温度升高易向上方空间扩散,易形成大面积污染区和易燃易爆区,遇到点火源,可引起燃烧爆炸。储存容器受热可发生爆炸。 (2)健康危害。 低温冻伤。容器阀门损坏或者容器破裂发生泄漏,液氨会迅速气化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迅速降低,可导致事故现场人员发生冻伤,或将消防员的穿着冻结。如发生激烈的喷射或飞溅,也易使面部或眼睛受冻伤。 低温麻醉。没有充分保护措施,人在低温下久留,会引起低温麻醉,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急性中毒症状:咳嗽、胸闷、气短、咳泡沫样痰有丝痰、呼吸困难等,重症者可有严重呼吸困难,紫钳,大量泡沫痰或血痰,喉头水肿、痉挛、昏迷、休克,呼吸、心跳停止。 (3)环境危害。 氨气或燃烧产物可造成空气污染,事故现场残液对土壤、水体可造成污染。 安全防护: 深入到气体扩散区域内的人员必须配备隔绝式空气呼吸器,穿气密性消防防化服;进入低温泄漏场所直接接触液氨时应穿防寒服。 现场急救: 低温冻伤:发生冻伤时应该用大量温水冲洗皮肤冻伤处,不可使用干燥加热的方法,应将伤员移至温暖的地方,并及时就医。 吸入中毒: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要及时输氧,若无脉搏,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及时就医。 皮肤接触:脱掉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冲洗时要注意保护眼睛。 眼睛接触:应提起眼睑,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及时就医。 泄漏处置措施: (1)关阀堵漏 ①当输送物料阀门尚未损坏时,有必要时,应充分冷却阀门,事故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关闭阀门,切断泄漏途径,消防人员负责用雾状水掩护并协助操作。 ②罐体、管道、阀门、法兰等泄漏,有必要时,应充分冷却有关部位,再根据泄漏情况,采取相应堵漏方法实施堵漏。 ③条件允许时,在冷却、稀释和雾状水或泡沫的保护下,将泄漏源拖离至安全地点进行处置。 (2)倒罐输转 储罐或容器发生泄漏而无法堵漏时,可采用输导的方法将液氨转入其它容器或储罐。事故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倒罐输转,消防人员负责用雾状水掩护并协助操作。 (3)稀释降毒 ①在泄漏的储罐或容器的四周设置水幕和喷雾状水,对泄漏的氨气进行稀释、驱散,降低空气中氨气含量。 ②对于聚集于建筑物和地沟内的氨气,可打开门窗、天窗和地沟盖板,通过自然通风吹散和可采用防爆机械送风进行驱散。 (4)化学处置 液氨钢瓶的阀门或其他部位损坏发生泄漏,关阀和堵漏措施无效时,可将钢瓶浸入稀酸溶液中,进行化学中和处置。也可在消防车水罐中加入酸性物质向罐体或容器喷射,或将泄漏的液氨导入稀酸溶液中,进行化学中和,降低危害。 灭火剂及灭火措施: 可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等灭火剂灭火。 若泄漏过程已发生火灾,应用射流水不间断冷却着火罐壁,待罐体温度或压力降低后,采取关阀堵漏等措施灭火。 注意事项: (1)冷却水流应成抛物线喷射在罐壁上部。对高温部位应选用开花水流进行冷却。冷却要均匀。禁止用直流水直接冲击罐体和泄漏部位。 (2)建筑物内发生氨气泄漏,若门窗上锁需要破拆时,应避免使用金属器械,防止撞击产生火花,引起爆炸。 (3)特别是进入建筑物内实施堵漏的人员应注意防寒保护,尤其是裆部和腋下,防止液氨冻伤。

第4题:

论述车辆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及其危害


正确答案: 车辆发动机工作时排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的有害成分,主要有1.一氧化碳: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2.碳氢化合物:是发动机未燃尽的燃料分解或供油系中燃料的蒸发所产生的气体。3.氮氧化合物:排放中的氮氧化合物主要指N02和NO。4.硫化物:发动机排出的硫化物主要为二氧化硫(SO2)。5.微粒:汽油机排出的主要微粒是铅化物、硫酸盐、低分子物质;柴油机排出的主要微粒为碳化物质(炭烟)和高分子量的有机物(润滑油的氧化和裂解产物)。车辆排放污染物对大气的污染已经构成公害。它对部分人群,尤其是对大城市的人群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威胁。同时它还损害生态环境,污染河流湖泊,危及野生动植物的生存。

第5题:

试说明勺杆错牙的原因及其危害?


正确答案: 原因:
扶柄小牙轮及牙条上牙齿磨损过限。
勺杆上端平面其磨道间隙过大。
扶柄小牙轮及牙条掉两个牙以上。
勺杆子缺保险牙。
扶柄小牙轮左右齿而不在同一直线上。
危害:
易造成支绷绳,造成绷绳断丝或折断。
加速扶柄小牙轮和牙条的磨损。
(3)容易造成大绳脱沟。

第6题:

试论述浮侈世风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的社会危害。


参考答案:

1、原因:大致在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富足的历史时期,奢侈之风往往抬头。当然这种社会风气也有受贵族官僚奢侈之风的影响而败坏的一方面。
2、主要社会危害:
A:浮侈之风可以破业伤生。消费生活的极度奢侈,往往导致社会财富的无端流失,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浪费。
B:浮侈之风可以腐化人心。社会风气的浮侈倾向,有败坏人心、摧伤道德的严重的文化腐蚀作用。
C:浮侈之风可以导致败亡。奢侈之风往往会导致政治危局乃至王朝覆亡的悲剧发生。


第7题:

试评述德国法西斯报业垄断的表现及其危害。
1933年起,希特勒政权对德国报业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法西斯控制,这是垄断资产阶级为了侵略扩张、镇压人民,运用国家机器强制实行的报业垄断。其具体表现有:
(1)制造借口,查封一切进步报刊;
(2)设立国家宣传部,严格管制报刊言论;
(3)强制没收民营报团;
(4)设立御用组织,加强对新闻队伍的控制;
(5)操纵报刊宣传,制造假消息,随心所欲地欺骗和愚弄德国人民;
(6)大力发展纳粹报刊,使之垄断全国报业阵地。这样做的结果,使德国报业全部纳入法西斯宣传的轨道,煽起强大的战争狂热,驱使民众为侵略战争卖命,从而给德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第8题:

论述液化石油气事故危害及其泄漏事故处置。


正确答案:事故危害: (1)火灾、爆炸。 液化石油气具有高度易燃性,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沸点低易气化,形成冷蒸气雾,蒸气比空气重,能沿地面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在低洼处积聚,易形成大面积易燃易爆区域,遇到点火源可引起燃烧爆炸。未蒸发的低温液体沿地面流淌,遇到点火源可引发池火;储存容器受热可发生爆炸。 液化石油气火灾特点是:火焰传播速度较快;质量燃烧速率大;火焰温度高、辐射热强,易形成大面积火灾;具有复燃、复爆性,难于扑灭。 冷爆炸。液化石油气泄漏遇到水时,会激烈地沸腾导致液化石油气蒸气爆炸。 (2)健康危害。 低温冻伤。泄漏出的液化石油气温度低,在处理与低温液体或蒸汽相接触或接触过的任何东西时,容易导致冻伤。此外,低温液体黏度较低,它们会更快地渗进纺织物或其他多孔的衣料里去,导致冻伤,或将消防员的穿着冻结。如发生激烈的喷射或飞溅,也易使面部或眼睛受冻伤。 低温麻醉。没有充分保护措施,人在低温下久留,会引起低温麻醉,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急性中毒症状:头晕、头痛、呼吸加速、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周身乏力等。重症者可有供济失调、血压下降、生理反射减弱,表现为麻醉状态,意识不清,甚至窒息。 (3)环境危害。 气体或燃烧产物对大气可造成污染,事故现场残液对土壤、水体可造成污染。 安全防护: 深入到气体扩散区域内的人员必须贴体穿着全棉衣服,佩戴头罩、手套和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隔热服。使用不发火工具。进入低温泄漏场所时应穿防寒服。 现场急救: 低温冻伤:发生冻伤时应该用大量温水(41至46℃)冲洗皮肤冻伤处,不可使用干燥加热的方法,应将伤员移至温暖的地方(约22℃),并及时就医。 吸入中毒: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要及时输氧,若无脉搏,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及时就医。 泄漏处置措施: (1)稀释防爆 ①启用事故单位喷淋泵等固定、半固定消防设施。 ②使用喷雾水枪、屏封水枪,设置水幕或蒸气幕,驱散积聚、流动的气体,稀释气体浓度,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防止气体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③液化石油气若呈液相沿地面流动,可采用中倍数泡沫覆盖,降低其蒸发速度,缩小气云范围。 ④对于聚集于建筑物和地沟内的液化石油气,可打开门窗或地沟盖板,通过自然通风吹散和可采用防爆机械送风进行驱散。 (2)关阀堵漏 ①当输送物料阀门尚未损坏时,有必要时,应充分冷却阀门,事故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关闭阀门,切断泄漏途径,消防人员负责用雾状水掩护并协助操作。 ②罐体、管道、阀门、法兰等泄漏,有必要时,应充分冷却有关部位,再根据泄漏情况,采取相应堵漏方法实施堵漏。 ③通过液相阀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罐内底部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 ④条件允许时,在冷却、稀释和雾状水或泡沫的保护下,将泄漏源拖离至安全地点进行处置。 (3)倒罐输转 ①烃泵倒罐。在确保现场安全的条件下,利用车载式或移动式烃泵直接倒罐。 ②惰性气体置换。使用氮气等惰性气体,通过气相阀加压,将事故罐内的液化石油气置换到其他容器或储罐。 ③压力差倒罐。利用水平落差将事故罐的液化石油气导入其他储罐,降低危险程度。 应由事故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倒罐操作,消防人员负责用雾状水掩护并协助操作。 (4)引火点燃 在确认对泄漏储罐短时间内无法实施堵漏,且经检测泄漏点周边区域液化石油气浓度在安全范围内,并确认危险区人员全部撤离和各种防护措施准备就绪,在喷雾水枪稀释掩护下,可使用点火工具采取正确的点火方法实施主动点燃。用射流水不间断冷却着火罐壁,形成稳定燃烧,并对受火势威胁的比邻罐壁和设施进行冷却保护。 灭火剂及灭火措施: 通常可选择雾状水、干粉、泡沫、蒸气、氮气及二氧化碳等灭火剂灭火。 当大量泄漏并在泄漏处稳定燃烧时,在没有制止泄漏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不能盲目灭火。应用射流水不间断冷却着火罐壁,并对受火势威胁的比邻罐壁和设施进行冷却保护。 在做好充分准备并有把握快速堵漏的情况下,待罐体温度或压力降低后,可以实施灭火作业。如果一次堵漏失败,再次堵漏需一定时间,应立即将泄漏处点燃,恢复稳定燃烧。如果确认泄漏口很大,根本无法堵漏,应加强对着火罐壁和比邻罐壁及设施进行冷却保护,维持稳定燃烧,直至燃气殆尽,火势自动熄灭。 注意事项: (1)冷却水流应成抛物线喷射在罐壁上部。对高温部位应选用开花水流进行冷却,防止高温部位骤冷,发生爆裂。冷却应均匀,不能出现空白点,防止装置、设备变形。禁止用直流水直接冲击罐体和泄漏部位,防止泄漏物向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2)对进入危险区实施堵漏作业的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应携带和使用无火花工具,应用喷雾水进行掩护,严禁用强水流冲击,以免产生静电引发爆炸。尤其在雷电天气,更应慎重采取行动。 (3)严禁作业人员在泄漏区域的管线下方、下水道或地下空间的顶部、井口处、储罐两端等处滞留,防止爆炸冲击造成伤害。 (4)在用泡沫覆盖地面流淌的液化石油气时,要防止因泡沫强力冲击加快液化石油气的挥发速度。 (5)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水炮扑救。 (6)为防止回火爆炸,应在着火罐维持燃烧后期,适时充入氮气维持罐内压力。

第9题:

论述钢中常见的非金属夹杂物及其危害。


正确答案: 有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和球状氧化物四类。氧化物和球状氧化物均属于脆性夹杂,热加工后不变形,会降低钢的疲劳强度;硫化物属于塑性夹杂,热加工后沿加工方向成条状分布,会产生热脆;硅酸盐分脆性夹杂和塑性夹杂两种。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破坏了金属的连续性,降低钢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第10题:

论述氢氰酸事故危害及其泄漏事故处置。


正确答案: 事故危害: (1)火灾、爆炸
氢氰酸易挥发,蒸汽易燃,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蒸汽比空气略轻,无论是氢氰酸或其水溶液,泄漏后液体沿地面流淌,挥发的蒸气随风扩散,易形成大面积污染区和易燃易爆区,遇到点火源,可引起燃烧或爆炸。储存容器受热或因聚合放热,使压力剧增发生爆炸。
(2)健康危害
氢氰酸即使在很低的浓度时毒性也极强,可经由呼吸道、皮肤或误食而使人体中毒。 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对眼、粘膜和皮肤有刺激性,并出现中毒症状。
急性中毒症状:轻度者出现眼、咽、喉粘膜等刺激症状,或恶心、头昏、胸闷等症状。重度者产生意识不明及呼吸停止造成死亡。
氢氰酸燃烧后的烟气中含有氰化氢、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
(3)环境危害
氢氰酸及其燃烧产物可造成空气污染,事故现场残液可造成土壤、水体污染。
安全保护:
深入到泄漏区域内的人员应佩戴隔绝式空气呼吸器,穿气密性消防防化服。
现场急救:
如有必要,应对中毒者提供特效解毒剂,如4-二甲氨基苯酚(4-DMAP)、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并及时就医。
(1)皮肤接触:应立即脱去(祛除)污染的衣着,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皮肤至少15分钟,头面部冲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眼睛,并及时就医。
(2)眼睛接触:应当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及时就医。
(3)若吸入,则应迅速将中毒人员转移出污染区至上风头空气新鲜流通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要及时输氧,若无脉搏,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泄漏处置措施: (1)稀释防爆
在泄漏的储罐或容器的四周设置水幕和喷雾状水,稀释、驱散空气中的氢氰酸,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防止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2)关阀堵漏
①当输送物料阀门尚未损坏时,有必要时,应充分冷却阀门,事故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关闭阀门,切断泄漏途径,消防人员负责用雾状水掩护并协助操作。
②罐体、管道、阀门、法兰等泄漏,有必要时,应充分冷却有关部位,再根据泄漏情况,采取相应堵漏方法实施堵漏。
(3)围堤堵截
用沙袋或泥土筑堤拦截含有氢氰酸的残液或者开挖沟坑导流、蓄积在安全地点。对泄漏液面可预先喷射泡沫加以覆盖保护,并保证有足够的厚度,降低蒸发量,防止引发池火。
贮罐区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关闭堤内和堤外雨水阀、切断阀,防止物料沿阴沟进入雨排线。
(4)倒罐输转
储罐或容器发生泄漏而无法堵漏时,可采用输导的方法将氢氰酸转入其它容器或储罐。事故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倒罐输转,消防人员负责用雾状水掩护并协助操作。
(5)化学处置
氢氰酸与碱反应生成不挥发的氢氰酸盐。如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氰化钠,氰化钠仍剧毒,但在碱性条件下氰化钠能被氧化剂如次氯酸钠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此外,氰化钠能与亚铁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毒的稳定配合物亚铁氰化钠(俗称黄血盐)。
因此,可通过向氢氰酸残液中加入次氯酸盐的碱溶液或亚铁盐的碱溶液消除或降低氢氰酸毒性和易燃性。残液被收集后,集中处置。也可在消防车水罐中加入这些药剂,配制成稀溶液,或将泄漏的残液导入这些药剂中,进行化学中和处置。
(6)收容
对于大量泄漏,可用防爆泵将泄漏残液输转到容器内或槽车内,或使用无火花容器收集,集中进行处置。
泄漏量较小时,可用砂土、水泥粉、煤灰等惰性材料吸附残液,用无火花工具收集,集中进行处置。
事故现场空气流动性较差的空间,如封闭房间内的死角处、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应用喷雾水、蒸气、惰性气体或洗消液等彻底吹扫。
灭火剂及灭火措施:
可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砂土等灭火剂灭火。
若泄漏过程已发生火灾,不应盲目灭火,应先控制泄漏点周围火势,再采取冷却降温、关阀堵漏、倒罐输转等措施,切断泄漏源,从而灭火。
在没有制止泄漏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则不得扑灭正在燃烧的火焰。如果一次堵漏失败,再次堵漏需一定时间,应立即将泄漏处点燃,使其恢复稳定燃烧。如果确认泄漏口很大,根本无法堵漏,应用射流水不间断冷却着火罐壁,并对受火势威胁的比邻罐壁和设施进行冷却保护,维持稳定燃烧,直至燃气殆尽,火势自动熄灭。用喷雾水枪驱散有毒烟气,或设置水幕,防止烟气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注意事项:
(1)冷却水流应成抛物线喷射在罐壁上部。对高温部位应选用开花水流进行冷却。冷却要均匀。禁止用直流水直接冲击罐体和泄漏部位。
(2)设置水幕或开花、喷雾水枪驱散液体蒸气时,水流不能流入围堤内的泄漏区域。
(3)为防止回火爆炸,应在着火罐维持燃烧后期,适时充入氮气维持罐内压力。
(4)严禁作业人员在泄漏区域的管线下方、下水道或地下空间的顶部、井口处、储罐两端等处滞留,防止爆炸冲击造成伤害。
(5)在对着火的氢氰酸储罐冷却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各种危险征兆,遇有泄漏处火焰变亮耀眼、容器尖叫、晃动等爆裂征兆时,应及时撤退。
(6)救援工作结束后,应进行彻底洗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