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元素周期律"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由上节学习过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分类和有序排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且以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为代表进行学习之后,我们知道了同主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在这基础上,再来探讨同一周期中,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呢?又是如何从金属性很强的碱金属变化到非金属性很强的卤族元素的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元素周期律。 【问题1】我们如何研究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

题目

案例: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元素周期律"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由上节学习过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分类和有序排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且以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为代表进行学习之后,我们知道了同主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在这基础上,再来探讨同一周期中,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呢?又是如何从金属性很强的碱金属变化到非金属性很强的卤族元素的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元素周期律。 【问题1】我们如何研究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呢? 【学生活动】回忆、再现这几个元素族的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讲解】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其实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要想学习元素周期律,还是要先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一些基础知识,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就先来回顾一下电子层的含义并介绍其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教材第13页图1-7),给学生感性认识,更易于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 【学生活动】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教材第13页表1-2,并观察多媒体展示的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情况,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以及电子层的符号表示方法推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在能量高的电子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排ZN2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次外层≤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32。 【问题2】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还引起了其他哪些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们以前18号元素为例进行学习。那么对于前18种元素的性质,我们将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呢? 【科学探究】学生完成教材第14页科学探究的表格1,写出元素周期表1-18元素符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教师】完成表格2中电子层数及最外层电子数。 【讲解】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除1、2号元素外,最外电子层数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到8的变化,对于行与行之间元素的性质表现出来的这种规律性变化,我们就称作周期性变化。所谓周期性,就是一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重复出现,且具有其规律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现象或者事件,具有其规律性或者是周期性变化的。例如,在生活中,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从周一到周日七天为一星期,比如今天是星期四,那么七天后还是星期四。 【总结】请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概括结论: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教师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直接影响着元素的化合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预测一下这些元素的化合价呢?同时说明:由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多都少于4个,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表现出正价,即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相反,非金属元素通常得电子,化合价为负。当然,如果是几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有些元素就会表现出正化合价。……那事实上到底是不是我们预测的这样呢?现在请大家结合表格给出主要化合价,分析它们的化合价是不是跟最外层电子数目有着一定的联系?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略 【教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引起了它们的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接下来,请大家再看看它们的原子半径,这里给出了第二、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数据。由于第一周期只有氢、无所谓变化规律,故不讨论。 【学生观察数据并分析】略 【教师】对于行与行之间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就不难发现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半径为什么出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呢?同学们想想原子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教师讲解】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那么同理,同族原子,从上而下,有效核电荷数增加不多,随着电子层数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减弱,这样原子半径就逐渐增大了。 【总结归纳】(1)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等,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高正价逐渐升高,最低负价从ⅣA族开始,从-4变到-1。(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反馈练习】略 【结课】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元素的性质又与原子半径有关,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探讨呢?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板书设计】略 问题: (1)根据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教学策论有哪些? (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理论知识有什么特点? (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可采用哪些学习策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教:2009年自治州恩施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第2大题第2小题如何解答?

【题目描述】

第 2 题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

布,我们对它进行研究:

⑴ 第16号元素属于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或“失”)电子;

⑵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数关系密切;

⑶ 在同一族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 (任写一点);

⑷ 研究表明:第二周期从3~9号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我分析第三周期从11~17号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分析】:

⑴ 非金属 ;得 ; 

⑵ 最外层电子 ;

⑶ 电子层数递增或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或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增大等(只要合理均可)⑷ 逐渐减小

第2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下面两位老师在讲解完元素周期律之后.分别写的“教后记”片段。
老师1:在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中,通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探究。对于元素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规律自我总结和归纳。从而对元素周期律进行初探,然后引申得出元素周期律这个规律。这个环节不仅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培养了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现方面.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此环节中也有没有处理好的地方。如在观察图表里的数据得到规律时.过快地让学生从直观图形中得到结论.没能充分认识直方图和折线图的图形特征。节奏过快。
老师2:以周期表的横向结构为线索。先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这节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探究目的。并向学生明确提出了这些目的,可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并以此为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本节探究课从提出问题、完成设计、课堂讨论直至形成结论及评价反思,探究思路非常清晰。整个探究过程围绕着“元素周期律”这一主题展开,始终有条不紊地进行。本节课真正做到了由注重“教”到注重“学”的转变,在探究的每一环节上都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把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探究,这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请分析和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反思。
(2)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老师l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了反思,过程详细.并且对其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均进行了反思,体现了其较强的专业能力,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老师2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了反思,但是整个反思过于笼统,并且没有阐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思的效果有限.
(2)化学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方式有五种:一是在头脑中想一想:二是以“教后记”的形式记录所思所想,然后自我分析;三是同事合作讨论;四是利用“反思指导”或“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对自己完成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与他人的评价进行比较:五是行动研究。

第3题:

关于元素周期律,不正确的说法是

A、元素性质随着核外电子周期性的排布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B、同一周期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由小到大

C、同一周期的元素的原子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由小到大

D、同一周期的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由大到小

E、同一周期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由小到大


参考答案:E

第4题:

高中化学《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出问题】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提出问题】展示短周期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及其核外电子数,让学生观察其规律。
【学生回答】原子的核电荷数发生变化,核外电子的数目也在变化。
【教师引导】核外电子排布有何规律,本节课来进行探究。
(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现】原子的剖面示意图,提出问题:能看出原子的排列有何规律?
【学生回答】原子是分层排列的。
【提出问题】如何表示电子的这种分层排布。
【学生回答】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提出问题】电子在各层能量高低顺序是什么?与离核远近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电子能量:K
【提出问题】核外电子既然是分层排布的,在排布时,电子是如何进入各电子层的呢?
【学生回答】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能量低的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排下一层,即是按照从能量低的电子层到能量高的电子层依次排列的。
【提出问题】结合前面已学过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核外电子在每一层的排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K层不超过2个,M层不超过8个,M层作为次外层电子数目也不超过8。
【教师总结】最外层电子数都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提出问题】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个。
(三)拓展提高
画出卤族元素——碘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推断元素的性质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电子层的排布规律比较抽象,你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的?
2.本课是微观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本节课你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案:
解析:
1.
首先结合课本上的模型图片和讲解给学生,按照离核的远近,电子层的能量不同,所能容纳的电子数也不同,其次继续讲解他的排布规律最多是2n2,让学生自己计算这个规律,最后结合动画图的形式,直观的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的接受这节课的知识。
2.
本节课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课,理解较有难度,在导入部分通过知识的前后联系提出悬疑式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知识可使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进行直观呈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原子中的电子排布,同时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得出对应的结论。

第5题: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6日上午 吉林省白城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元素周期表
2.内容:



在周期表中,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至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照电子层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叫做周期。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原子序数递增,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第一周期最短,只有两种元素,第二、三周期各有8种元素,称为短周期;其他周期均为长周期。
周期表有18个纵行。除第8、9、10三个纵行叫做第Ⅷ族外,其余每个纵行各为一族。族有主族和副族之分。在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后标A,副族元素的族序数后标B。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定为0,因此叫做0族。
在周期表中有些族的元素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例如:
第ⅠA族(除氢):碱金属元素
第ⅦA族:卤族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
3.基本要求:
(1)讲解直观,通俗易懂。
(2)重点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特点。
(3)板书工整有条理。
(4)要有提问环节
答辩题目1.简要概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2.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一天清晨,一位年轻人经过一个夜晚的研究后,疲倦地躺在书房的沙发上,他预感十五年来一直萦绕心头的问题即将迎刃而解,因此,这几个星期以来他格外地努力。十五年来,从他学生时代开始就一直对“元素”与“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的种种关联感兴趣,并且利用一切时间对化学元素进行研究。最近他感觉自己的研究大有进展,应该很快就能把元素间的关联和规律串在一起了。由于过度疲劳,他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睡梦中,他突然清晰地看见元素排列成周期表浮现在他的眼前,他又惊又喜,随即清醒过来,顺手记下梦中的元素周期表。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学生回答】门捷列夫。
【教师引导】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成了一项划时代的成就,而因为在梦中得到灵感,所以人们称为“天才的发现,实现在梦中。”但门捷列夫却不这么认为,把这个累积十五年的成就归功于“梦中的偶然”让他忿忿不平。他说:“在做那个梦以前,我一直盯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研究,梦中的景象只不过是我十五年努力的结果。”除了学习门捷列夫身上坚持不懈,投身科学的精神,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他的这项伟大的成就——元素周期表。
(二)新课教学
【学生活动】五分钟时间翻开元素周期表,认识周期表及其中的元素。
【提出问题】周期表的结构是怎样的?周期表中一共有多少种元素?
【学生回答】有7横行,18纵列,总共包含了112种元素。
【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收录的是已经发现的元素,但是还有很多未知的元素等待人们去发现,所以周期表的科学性体现于它是在更新的。而在周期表中的横行叫做周期。
【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周期?它们有什么区别?试着写出前3个周期的每个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依次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原子序数递增,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第一周期最短,只有两种元素,第二、三周期各有8种元素,称为短周期;其他周期均为长周期。
【教师提问】周期表中纵行的元素又有什么规律?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周期表有18个纵行。除第8、9、10三个纵行叫做第Ⅷ族外,其余每个纵行各为一族。
【教师补充】18纵行总共分为16族,族有主族和副族之分。在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后标A,副族元素的族序数后标B。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定为0,因此叫做0族。
【教师提问】从周期表中,大家还可以发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还可以看出每种原子的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引导观察】周期表中哪些族有特殊的名称。
【学生回答】第ⅠA族(除氢):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三)拓展提高
【学生活动】画出前4周期的图,并填上原子。
(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思考同一周期或者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什么规律。
【板书设计】



1.简要概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2.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2.
周期表的知识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整合,是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周期、主族和副族。
周期表所包含的信息较多,虽然学生在初中有简单的了解过,但是其所包含的信息相对较为抽象,需要一定的基础能力,学生比较难掌握全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够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表示元素。

第6题:

元素的()随着元素()的递增而呈同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参考答案:性质;原子序数

第7题:

案例: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元素周期律”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由上节学习过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分类和有序排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且以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为代表进行学习之后,我们知道了同主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在这基础上,再来探讨同一周期中,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呢?又是如何从金属性很强的碱金属变化到非金属性很强的卤族元素的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元素周期律。
【问题1】我们如何研究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呢?
【学生活动】回忆、再现这几个元素族的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讲解】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其实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要想学习元素周期律,还是要先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一些基础知识.就先来回顾一下电子层的含义并介绍其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教材第13页图1—7),给学生感性认识,更易于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
【学生活动】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教材第13页表1—2,并观察多媒体展示的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情况.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以及电子层的符号表示方法,推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在能量高的电子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排2n2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次外层≤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32。
【问题2】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还引起了其他哪些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们以前18号元素为例进行学习。那么对于前18种元素的性质,我们将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呢?
【科学探究】学生完成教材第14页科学探究的表格l,写出元素周期表1一18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教师】完成表格2中电子层数及最外层电子数。
【讲解】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除1、2号元素外,最外电子层数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到8的变化,对于行与行之间元素的性质表现出来的这种规律性变化,我们就称作周期性变化。所谓周期性,就是一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重复出现,且具有其规律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现象或者事件具有其规律性或者是周期性变化的。例如,在生活中,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从周一到周日七天为一星期,比如今天是星期四,那么七天后还是星期四。
【总结】请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概括结论: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教师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直接影响着元素的化合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预测一下这些元素的化合价呢?同时说明:由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多都少于4个.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表现出正价.即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相反,非金属元素通常得电子,化合价为负。当然,如果是几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有些元素就会表现出正化合价。……那事实上到底是不是我们预测的这样呢?现在请大家结合表格给出主要化合价,分析它们的化合价是不是跟最外层电子数目有着一定的联系?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略
【教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引起了它们的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接下来。请大家再看看它们的原子半径,这里给出了第二、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数据。由于第一周期只有氢、无所谓变化规律,故不讨论。
【学生观察数据并分析】略
【教师】对于行与行之间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就不难发现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半径为什么出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呢?同学们想想原子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教师讲解】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那么同理,同族原子,从上而下,有效核电荷数增加不多,随着电子层数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减弱,这样原子半径就逐渐增大了。
【总结归纳】(1)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等,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高正价逐渐升高,最低负价从ⅣA族开始,从一4变到一1。(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反馈练习】略
【结课】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元素的性质又与原子半径有关.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探讨呢?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板书设计】略
问题:
(1)根据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理论知识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可采用哪些学习策略。


答案:
解析:
(1)突出证据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概念;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建立概念闯的联系;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概念;抽象概念形象化,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优化推理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化学理论知识是对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反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理论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
(3)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可采用的学习策有:概念形成策、概念同化策、概念图策。

第8题:

下列说法哪一种是不正确的

A、主族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等于它所在的组的序数

B、同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随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增加而增强

C、同一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随元素的周期数的增加而减弱

D、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随主族数的增加而增强

E、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的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随主族数的增加而减弱


参考答案:E

第9题:

一、考题回顾
题目: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
内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一天清晨,一位年轻人经过一个夜晚的研究后,疲倦地躺在书房的沙发上,他预感十五年来一直萦绕心头的问题即将迎刃而解,因此,这几个星期以来他格外地努力。十五年来,从他学生时代开始就一直对“元素”与“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的种种关联感兴趣,并且利用一切时间对化学元素进行研究。最近他感觉自己的研究大有进展,应该很快就能把元素间的关联和规律串在一起了。由于过度疲劳,他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睡梦中,他突然清晰地看见元素排列成周期表浮现在他的眼前,他又惊又喜,随即清醒过来,顺手记下梦中的元素周期表。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学生回答】门捷列夫。
【教师引导】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成了一项划时代的成就,而因为在梦中得到灵感,所以人们称为“天才的发现,实现在梦中。”但门捷列夫却不这么认为,把这个累积十五年的成就归功于“梦中的偶然”让他忿忿不平。他说:“在做那个梦以前,我一直盯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研究,梦中的景象只不过是我十五年努力的结果。”除了学习门捷列夫身上坚持不懈,投身科学的精神,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他的这项伟大的成就——元素周期表。
环节二:新课教学
【学生活动】五分钟时间翻开元素周期表,认识周期表及其中的元素。
【提出问题】周期表的结构是怎样的?周期表中一共有多少种元素?
【学生回答】有7横行,18纵列,总共包含了112种元素。
【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收录的是已经发现的元素,但是还有很多未知的元素等待人们去发现,所以周期表的科学性体现于它是在更新的。而在周期表中的横行叫做周期。
【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周期?它们有什么区别?试着写出前3个周期的每个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依次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原子序数递增,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第一周期最短,只有两种元素,第二、三周期各有8种元素,称为短周期;其他周期均为长周期。
【教师提问】周期表中纵行的元素又有什么规律?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周期表有18个纵行。除第8、9、10三个纵行叫做第Ⅷ族外,其余每个纵行各为一族。
【教师补充】18纵行总共分为16族,族有主族和副族之分。在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后标A,副族元素的族序数后标B。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定为0,因此叫做0族。
【教师提问】从周期表中,大家还可以发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还可以看出每种原子的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引导观察】周期表中哪些族有特殊的名称。
【学生回答】第ⅠA族(除氢):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环节三:拓展提高
【学生活动】画出前4周期的图,并填上原子。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思考同一周期或者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什么规律。
【答辩题目】
1.简要概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2.本节课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0题:

元素的范德华半径随周期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有何变化规律?


正确答案:周期系从上到下,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范德华半径依次增大(但p区和d区的金属元素则不尽然),从左到右依次减小,而且,当增加新的能级时,半径有较明显的变化。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