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台湾戏曲的发展情况。

题目

试论台湾戏曲的发展情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综述近代戏曲改良活动及其对戏曲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戏曲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程度起到了唤醒民众,批判现实,宣传革命的作用。同时的对于戏曲艺术反映现实,抒发情感的特征重新加以强调,提高了戏曲自身的地位,改变了民众对于它的一般看法。戏曲在某程度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起到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去认识生活,关注自身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戏曲的改良运动扩大了戏曲的职责范围,将它与现实生活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戏曲改良,主要是以编创新戏为特点。这些新戏有主要以时装新戏为主,戏曲中的人物不再是宽袍大袖,披甲执戈,而是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由于穿戴的改变,那些戏曲中固有的程式,如起霸、趟马等便派不上用场了。为了使表演起来更像戏曲,戏曲艺人不得不去创造新的程式,能够体现现代生活的程式。这对于戏曲艺术的发展,为后世的现代戏编演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是就表演而言。其布景也摆脱了过去的“一桌二椅”的传统样式。戏曲艺人向当时的西方话剧和新剧(指文明戏)学习,使用了景片,将生活中存在的洋房、花园、书房、客堂、道路等事物再现在了舞台上。其绘景的方法甚至学习了西画的许多技巧,也研究透视。这是一种发展。这种尝试无论是好是坏,也都为后世戏曲改革提供了借鉴。戏曲改良过程中出现的剧本,大都有重情节,重抒情的特点。情节性强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但却忽略对人物的表现,人物大多因此而单薄的多,这是有悖于戏曲规律的。重抒情是正确的,况且它们所要宣扬的思想也都包含在这抒情之中了,但是这些抒情唱段却失去了戏曲特有的含蓄。可能也是为了让人看明白,变得很直白很暴露。有的演员甚至游离于剧情外,在台上发表演说,以鼓舞民众。这虽然容易激发观众的感倩,对于戏曲本身却是很大的损害。当时便出现了很多如“言论老生”、“言论小生”的说法。另外,这些戏剧大都言辞通俗、简单易懂,以为教育民众之便。通俗本色本来为戏曲艺术固有之特性,只不过以段时间以来被或多或少的抛弃了,戏曲有了雅化的倾向,此时,剧本的返璞归真,对于戏曲回归到“俗”位,是有一定益处的。
戏曲改良运动给了戏曲艺术一个新的的面貌是丑俊兼备的。戏曲艺术也因此也被推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第2题:

试论郑成功对台湾的经营与开发。


参考答案:

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仅仅是军事斗争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把台湾作为开国立家的基业。1661年6月,台湾战事尚未结束,郑成功就在岛内建立了政权。他将赤嵌定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
郑氏政权还颁布了开垦条例。允许文武官员和各路官兵圈地占地,开垦耕种。变荷兰人的“王田”为“官田”,设“私田”和“营盘田”郑成功将祖国大陆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教制度引入台湾,无疑大大加快了台湾社会发展的进程。
客观地说,当年郑氏军队寓兵于农。郑氏政权统治时期,开垦的区域主要在台湾中南部地区,台湾西部沿海地区也有部分拓垦。为了使开垦的土地获得良好的灌溉,当时还修筑了许多水利设施。从此台湾农业年年丰收。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积极鼓励一批不愿归顺清朝的人移居台湾。许多文人学士入台,他们把中华传统文化带到台湾,并在台湾写下了第一批的文学作品,成为台湾文学的开山人。
在郑成功的苦心经营下,台湾社会的经济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第3题:

试论中国戏曲的三个主要来源。


参考答案:

中国戏曲的三个主要来源分别是古代歌舞、滑稽戏、说唱艺术。


第4题:

试论台湾戏曲的发展情况。


参考答案:

荷据时期,中国的地方戏曲随着汉人渡海传入台湾。早期移民对文化的眷顾,是促使中国的戏曲在台湾落地生根最主要的媒介。
明代郑成功占领台湾后,当政者重整中国文风,将传统宗教信仰与地方力量相结合,以安定民心,提高士气。
清朝统治前期,台湾的地方戏曲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最为密切。妈祖诞期、正月十五、七月中元、八月中秋、冬至以及各种角头神明的诞辰,请剧团演出,以酬谢神明的庇佑。戏曲的种类,完全以移民原乡盛行的剧种为主。
中国的剧种传到台湾后,因地理环境相异以及各地居民交杂,使得这些完全脱离文化的戏剧,融合台湾实际状况的需要,在本质或演出形式上做了某些修正。
清中叶以后,台湾戏曲的改变,明显地朝向娱乐取向,弥补了早期社会缺乏娱乐的现象。台湾的戏剧,从最初与宗教紧密结合的状况,逐渐转化成以酬神之名,娱乐为用的实用价值。
为吸引更多观众,地方戏曲逐渐加入一些粗糙低俗的东西,产生本质上的变化。又由于戏曲演出的频繁,促使“子弟班”的兴起。
戏曲功能日益娱乐化的同时,繁衍出许多地方小戏。台湾的地方戏曲,虽大都源自中国,但在台湾发展了数十年甚至近百年之后,表演形态大都偏离了原来的形貌,而融入了许多台湾的地方色彩。
戏曲的娱乐趋向以及随之产生的种种现象,说明了明清道光之后台湾戏曲的兴盛。但这种盛况到了日据时代,由于日本殖民者的压迫,地方戏曲逐渐走下坡路。日本占领台湾后,传入台湾的剧种是现代剧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推行“皇民化”运动,对台湾民间戏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战后初期,地方职业剧团纷纷重整旗鼓,戏曲复苏的速度非常迅速,但由于政局的不稳定,戏曲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波折。
六十年代以后,广播、电影、电视的兴起,造成了娱乐结构的大革命,抢走了传统戏曲的观众,更带动歌唱、舞蹈等表演事业的兴起,加上欧美文化的大肆侵入,台湾戏曲的发展受到相当严重的打击,本质上也产生革命性的变化。金光化现象严重。
七十年代中叶以来,广播、电影、电视这些强势娱乐经过十年的成长与改革,在技巧、视听效果、娱乐功能等方面长足进步。而传统戏曲却一直乏人照顾,建树甚微。台湾地方戏曲没落之际,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物欲的电子琴花车、轻音乐歌舞团以及户外电影队。


第5题:

试述台湾传统戏曲音乐的种类。


参考答案:

台湾传统戏曲音乐的种类主要有:
(1)南管。南管音乐是由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展演多以坐着方式演奏及演唱。
(2)北管。是指大陆北方传入,或原属于北方的音乐。台湾的北管历史悠久,地理分布广阔,被其它乐种及剧种应用的情形,也非常普遍。北管音乐包含范围广泛,乐曲种类繁多,可划分为弦谱、牌子、细曲、戏曲四大类。
(3)歌仔戏。这是唯一产生于台湾的地方戏曲。
(4)客家民歌。台湾的客家民歌,通常以“山歌”、“采茶歌”或“相褒歌”等名称作为客家民歌的总称。
(5)闽南歌谣。是指由福建漳州、泉州二地的闽南语系居民所演唱的歌谣。闽南歌谣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深入民间,浅显易懂。


第6题:

总结中国地方戏曲的发展概况,说明中国戏曲的基本发展规律。


参考答案:中国戏曲的特点多声腔、多剧种。中国戏曲的基本发展规律是从地方本乡本土的歌曲小调,渐渐的演变成地方小戏在逐渐扩大成为影响一方甚至全国的声腔。如京剧起现也是从地方声腔发展而来,只不过他比较幸运,能够收到早期统治者的亲睐,进而又有众多喜好者,再加上它善于博取众长,渐渐的隐去了地方性限制,终于在后来发展成“国剧”。

第7题:

试论古代大陆与台湾的交往。


参考答案:

公元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一万到达被他们称为“夷洲”的台湾,这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隋炀帝在大业三年(607年)先后派出羽骑尉朱宽入海求异俗,由海师何蛮做向导。他们两次前往当时被称为“流求”的台湾,因语言不通,无功而返。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又派出武贲郎将陈稜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万余人,从广东义安(潮州)起航,前往台湾。
经过三国到隋唐的长时期的演变,闽粤一带向台湾的移民也逐渐增加,到宋代时已经出现较多的往来和经济活动,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后,1291年,派出海船副万户杨祥为宣抚使,与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兵部员外郎阮鉴率兵6000余人进军台湾。由于语言不通和航海知识不足,无功而返。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驻军队,严防违禁私自出海的私人海上贸易活动。其后出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皇帝统一台湾等重大军事活动。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与厦门合置道官一员,拨兵一万名防守。此后,台湾隶属于福建省管辖,清政府对台湾地区逐渐建立了完整的统治机构、制度,进行有效管理。


第8题:

试论李渔的戏曲理论建树。


参考答案:

李渔的戏曲理论包含了创作论、导演论、表演论、观众论、舞台效果论和教学论,系统而完整。其理论特色还体现在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际,对前人较少涉及的“登场之道”做出了初步的探索,在中国古代理论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李渔的戏曲理论理论建树集中体现在其晚年写成的美学暨艺术学著作《闲情偶寄》中,其中有关戏剧学内容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影响最广,被今人摘取下来独立成书,称为《李渔翁曲话》。《词曲部》论述戏曲创作,《演习部》、《声容部》的若干内容论述舞台艺术。
在《词曲部》共分为六章,分别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广泛而精辟地论述戏曲结构、语言题材等方面的问题。关于戏曲的结构,李渔提出了“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七款所应遵循的具体原则。他把“立主脑”作为戏曲创作中总体构思的最重要一环,认为剧本有了主脑,才有了“全本”力量;若无主脑,则成了“断线之珠,无梁之屋”。
在《演习部》李渔把剧本之外的有关排演、表演、音乐等舞台艺术称为“登场之道”,并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


第9题:

在台湾诸多的戏曲中,唯一在台湾产生的剧种是()

A.梨园戏

B.高甲戏

C.歌仔戏

D.南音


参考答案:C

第10题:

简述佛教在台湾的传播以及发展情况。


参考答案:台湾佛教最初是由大陆移民传入的,以闽南一带的正统佛教为主流,也夹杂了民间斋教的成分。明末大陆移民来到台湾,带来了神像,建起了寺庙,派往台湾的官吏也建立了很多寺庙。
清末,佛寺遍布台湾全省。这一时期还形成了四大派系,即大岗山、观音山、大湖山和月眉山。因清政府向来实行崇尚和保护佛教的政策,也由于大陆向台湾的移民日益增多,台湾佛教在19世纪后半叶比较兴盛,突出的特点就是各地著名的庙宇甚至一些妈祖庙及道观也多请僧人出任住持。
日据时代,日本佛教传入台湾,开始主要是一些随军的布教和尚,以后日本佛教各派相继传入,主要有日莲宗、真言宗、真宗本愿派等八宗十二派。在台湾就形成了两大佛教系统:一为日本佛教,一为台湾传统的佛教。日本在台湾强制推行“皇民化运动”,中国传统的佛教受到了压制,归属于日本佛教之下。日据末期,日本人为了迅速同化台湾人,强迫传统的祠庙与日本佛教的某些宗派合并。
台湾光复后,日本佛教各派先后撤离,传统佛教开始进入复兴阶段。1949年大陆解放以后,大批的大陆僧人随国民党一起到台湾,使台湾的佛教有了更大的发展,短短几年就兴建了多间寺庙,并在台湾恢复了“中国佛教会”。整个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有四大山头和五大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