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

题目

孔子的教育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历史的影响。


参考答案: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1.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4.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8.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9.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10.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11.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第2题:

教育平等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和( )。


答案:
解析:
柏拉图

第3题:

充分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著作是《论语》。( )


正确答案:√

第4题:

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 )》。


答案:论语,
解析:

第5题: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主张“有教无类”,他从探讨人的本性人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差异不大, 所以注重后天教育;(2)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和仁爱;(3)教学纲领为“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4)承认先天差异,重视因材施教;(5)提倡启发式教学。

第6题: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


参考答案:

孔子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从政之人应该是受过教育,有余力的话继续学习,学习的人有余力的话应该得到一定官职,因而把学习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第7题: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 )》中有充分的反映。


答案:论语,
解析:

第8题:

孔子的思想及其对教育的贡献。


参考答案: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仁”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礼”,就是周礼,也就是西周时的等级名份制度。
孔子不赞成春秋时代社会变革,希望恢复周公时的盛世景象。这是保守的政治观点。但是他提出了“爱人”的思想,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孔子又是一个大教育家,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
(1)他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并提出许多有益的教育思想。他强调“有教无类”扩大了施教的范围。孔子以六艺教育学生,经常和学生讨论问题,讲做人的道理。
(2)相传他还整理《诗》、《书》,修订鲁国的国史《春秋》,并以之作为教材。
(3)孔子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诲人不倦,教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
由于孔子思想中有忠君尊王、维护等级制度的内容,后来封建统治者把他捧为至圣先师,儒学定为正统思想。


第9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中庸》之中。 ( )


答案:错
解析:
在《论语》之中,《论语》是孔子的言论汇集。

第10题:

简述孔子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子曰“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传授“六艺”,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的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