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通过对假设性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道德立场和道德推理方式;通过充分的思想交锋,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是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这种现象被称为()。A、罗森塔尔效应B、布莱特效应C、布朗效应D、晕轮效应

题目

儿童通过对假设性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道德立场和道德推理方式;通过充分的思想交锋,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是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这种现象被称为()。

  • A、罗森塔尔效应
  • B、布莱特效应
  • C、布朗效应
  • D、晕轮效应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 )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E.他律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C
在可逆性阶段,儿童倾向于把规则看成可理解的、可修改的。

第2题:

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阶段


正确答案:C

第3题:

柯尔伯格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指出,儿童这一道德发展的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A.发展的阶段是有一定顺序的

B.道德的发展源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源于主体和社会道德情景的相互作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个体道德的发展水平可有不同

C.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

D.逻辑思维的阶段和道德推理的阶段是平行的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答案:C
解析:
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后习俗水平的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也就是第三选项的良心或原则取向。因此,答案为C。

第5题:

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深入讨论,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这种现象被科尔伯格等人称为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俄狄浦斯效应
C.布莱特效应
D.布朗效应

答案:C
解析:
美国的布莱特在进行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友现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科尔伯格等人在其后一些学校所进行的实验,结果证明布莱特的观点是成立的,由此将这种现象称为布莱特效应。

第6题:

9岁以后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属于( )。

A.好孩子定向阶段

B.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C.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D.前道德判断阶段


正确答案:B

第7题:

儿童希望自己是他人眼中的好孩子,此时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一阶段A.前习俗道德水平第一阶段SXB

儿童希望自己是他人眼中的好孩子,此时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一阶段

A.前习俗道德水平第一阶段

B.前习俗道德水平第二阶段

C.习俗道德水平第三阶段

D.习俗道德水平第四阶段

E.后习俗道德水平


正确答案:C
Kohlberg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第二水平是习俗道德期,其中分为第三和第四阶段,第三阶段(7~10岁)时儿童愿意遵守社会习俗,因为他们希望在自己和他人眼中是个好孩子。

第8题:

布莱特效应是指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9题:

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 道德推理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 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根据这一思想确定的德育模式是什么?该模式的理论假设是什么?该模式强调实施的方法 和策略是什么?


答案:
解析:
根据题中这一思想确定的德育模式是认知性德育发展模式。认知性德 育发展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他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 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
(1)道德发展论
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 该”、“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 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
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他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道德 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即: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2——个人 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习俗道德水平(阶段3——相互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 调,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5——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 或功利,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
个体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经历性质不同但有相互关联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 段;上述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 推理能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
③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第一,道德的发展是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第二,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主性。道德不可能从外部强加于人,而是个体 内部状态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
第三,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道德教育论
根据发展性原则,认知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
①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②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③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④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⑤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第10题:

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C.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D.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答案:D
解析:
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其中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是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