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查看答案
问题:孔子认为,陪着君子说话,不需要察言观色,直说即可。
问题:《论语》以“学而”开篇,在全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统领全篇的地位和作用,一向为学者和读者重视。
问题:“上善若水”这一观点出自()。A、《老子》B、《中庸》C、《论语》D、《孟子》
问题:周代国学的教育内容是礼乐文化,周代以后国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问题:孔子、孟子、荀子在主张上各自侧重什么?
问题:浅谈研究国学应具备的素养?
问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论语》中的名句。
问题: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事说明()。A、韩宣子认为自己有卿的名而无其实,跟富有的卿大夫比起来感到寒伧,由此发愁B、叔向知道后却向他道贺。叔向认为关键问题并不在于贫富,而在于是否有德行C、对于安乐我们应该警惕,对于忧患我们却不该退缩,因为它才是锻造我们成才的烈火D、在人生旅途中,忧患可以成就我们的生缘,而安乐却是陷我们于沉溺中的死缘
问题:总集
问题:“间世”是()主张。
问题:“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A、此句中悌:tì,本义:敬爱兄长,亦泛指敬重长上。B、此句中“愠”:生气、怨恨之意,指心中有烦厌、厌恶、怨恨之感。C、此句意思是:“学习要趁年轻,工作之后有余力再去学习文史哲。”D、此句意思是:弟子们小时候在家里,就要听父母话,要孝顺父母;长大了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尊重师长。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问题:训者,顺也,指顺其义理、语气而理解其文意;诂者,故也,指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
问题:“总揽其全”的先秦学术是()。
问题: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下面哪一个是较为恰当的说明()。A、在朝廷中身居高位,却为万民百姓忧虑B、在山野中隐居远离都市,却为君王担忧C、这种超然的姿态能够让我们超越外物得失的捆绑D、让我们超越自我命运遭际的束缚
问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是“()”。
问题:韩非反对施予贫穷者土地的理由是什么?
问题: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后来人尊称其为“药王”。他编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极大。
问题:吕不韦组织食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因此,史称“杂家”。